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寒门宰相 > 一千一百七十章 功劳最著

寒门宰相 一千一百七十章 功劳最著

簡繁轉換
作者:幸福来敲门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25 09:42:57 来源:源1

中书西厅。

“恭喜丞相,贺喜丞相!归义军能乘舟抵至兰州,全赖丞相运筹帷幄!”

蔡京一得到消息,便第一个向章越恭贺道。

章越闻言笑道:“范育,王厚他们算是办得不错!”

蔡京道:“之前朝堂上质疑丞相者甚多,如今当拿此事好好宣扬。”

“同时京还有一策,献给丞相!”

“何策?”

蔡京道:“京中百姓有听书之习俗,可将此事改为说书宣扬出去,使朝廷排戏在道路演出,以使百姓们都知归义军东归之壮举。”

章越感慨蔡京脑子还是很活的,什么事都想在自己前面。

“此事你自己意思去办,但不可太过,免得百姓不喜。”

蔡京笑道:“丞相放心,京还可以找京中善于文章者撰之,再命说书之人说之,之后再改作戏曲和皮影戏,让百姓皆可不费一文观看。”

章越徐徐点点头,利用说书和戏剧的影响力,在民间宣传归义军东归的壮举。

确实是一步好棋。

蔡京如今虽说是修起居注,但同时又在章越的官制详定司里听差。

汉朝时丞相是可以开府的,这时候相权极大,但后来就不允许了。

官制详定司如同当初王安石当年三司条例司一般,自己想找什么人才,就选拔什么样的人才进入官制详定司。

当初三司条例司,除了王安石还有陈升之兼任。

而如今官制详定司,只有章越一人提举。

后来新党大多数骨干都是出自三司条例司,而章越也是一样的打算。自己想要什么样人才都打着‘修订官制’的名义,招揽入官制详定司中安置。

这里就成了自己培养和观察人才的地方,同时自己有什么事,也是直接吩咐官制详定司的人去办。

而且章越元丰新政后,如太学中医学院的设立,安济坊,幼慈坊的设立和监督,也是都是由官制详定司去办,现在蔡京要颂扬归义军东归之事,也是由他通过官制详定司来办此事。

官制详定司离自己的西厅就一墙之隔,且什么事都能参与制定,几乎与中书五房检正一样的作用,但又只听令章越一人。

章越对蔡京道:“所有人之中,元长你办事最合乎我的心意。”

蔡京又惊又喜地道:“元长愧不敢当。”

……

蔡京走后。判国子监苏颂抵此,章越对苏颂道:“子容,元丰五年大比已是不远。”

“若要筹谋元丰五年之大比,那么元丰四年之乡举便应给予天下读书人一个模式,既是如此元丰三年便当定下大策。”

科举是什么?

通过意识形态来选拔朝廷未来的官员。

苏颂道:“如今太学之中字说已是不许再讲,同时三经新义之中的《毛诗义》、《尚书义》亦不易提倡,留下《周官新义》以为来年程式。不知丞相还有什么示下?”

章越道:“如今太学已讲《孟子》,《中庸》,在元丰四年的乡试之中,将此列入程式。以后太学考学经义便考这三经。”

“最后就是达用之学,其内容与经学史学相当!”

如今太学生已有二千四百人。

大体还是沿用,王安石章越当时政策,上中下三舍的制度。上舍一百人,通过太学内部考试有等第者,第一等可以授官,第二等免省试,第三等免解试。

中舍三百人通过考试补入上舍。

最后是下舍二千人。

同时教学上还是苏湖教法中分经义和治事二斋。

这由胡瑗创立的教学之法。

经义就是经学,也就是明体之学。

治用就是史学,律学、武学、治水、医学、算学、治民,匠作等学科,也就是达用之学。

此外还有医学,画学等,这些并不在太学生上中下舍之列,却也是太学学科。

章越规定太学生要同时兼修经义和治事二斋,在太学内部考试中,经义与达用并重。

如今太学生中‘史学斋’的读书人最多,其次则是律学、治民、武学。

其实用经义和史学培养官员,始皇帝两千年后一贯方法。

甚至到了今日,当你从基层岗位走上中高层管理岗位后,发觉是你恰恰以前读书时觉得没用两门学科哲学和历史,在管理中发挥巨大作用。

经义和哲学关乎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历史说的就是人性和制度。历史上发生过的事到了今日仍将发生。

所以哲学历史两门看似没用,其实有用。对于章越这个寒门出身的理科男来说,找工作肯定是要往务实地去找,但哲学和历史两门就业范围太窄,肯定不在他考虑之内。

当然那些家里有矿的同学,就可以从容地选择这两门看似没用的科学。具体事务让手下人来办就好了,他们根本不用考虑具体工作的事,相反这两门学问正是管理者所要掌握的。

因此大部分太学生治经义和史学,也是意料之中。

不过章越一直主张将史学并入明体斋中,也就是任何学生当经史并治,然后再选一门其他达用之学,这样整个官员的教学体系才算是完整。

为啥?

因为功夫要在诗外。

你不能为了做官而直奔这两科来。

所以他更喜欢用苏颂,沈括以及明朝徐光启那样的官员。似沈括虽然情商有点低,但办事能力是真的强,却没什么坏心眼。

而苏颂听了章越改革明年科举程式的意思,都是能一一体会。

听了章越吩咐后,苏颂道:“丞相吩咐的事,下官这就回去办。”

“还有一事,丞相推举来的考生黄裳,今已是中舍生了。”

章越闻言一笑道:“确实有才华?”

苏颂道:“确是人才。此番太学试诸科都是第一。”

“那便好。当然我看他饥寒交迫,看着读书人份上,能帮一些就帮一些。他有这才华就最好了。”

苏颂笑道:“大家都是读书人出身,看在都是一个祖师爷的份上,理当亲近。”

听了苏颂的话,章越笑道:“说得是。”

……

正说话间,一名内侍抵至中书道:“启禀相公,两万归义军和龙家百姓已归兰州,陛下请诸位相公相商善后之事。”

章越道:“有劳了。”

苏颂闻消息起身向章越道贺。

章越受了,当即举步离开西厅。

章越走到门前下意识地朝枢密院处望了一眼,但见冯京等人也是正好出门。

这时候深秋天冷。

随人给冯京正披上厚衣。

章越遥遥向冯京行礼,冯京则神色淡漠点点头,然后负手前行。

二人各走一边,泾渭分明地同往大殿而去。

二人相隔十几米,仍遥遥说话。冯京道:“史馆,此番又是你赢了!”

章越道:“不敢当,多亏枢相之前提点。”

冯京笑了笑。二人走了半道,蔡确也从中书东厅步出。

蔡确看了一眼章越与冯京的态势。蔡确与冯京如今是儿女亲家,二人关系极好,不过他也不愿得罪章越,于是坠了二人数步,不站到各自身旁去。

冯京对章越道:“史馆还年轻,仆也曾年轻过,不过史馆却从未老过。”

“我见过很多年轻人,说自己绝不会后悔,却从未听见过到了我这个年纪的老人,说不后悔的。”

“史馆,良言一句,切切记在心底,凡事三思而后行。”

章越知道冯京仍觉得自己没有错,于是道:“冯公,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有奇句可使整篇文章生辉,从兰州之捷再到归义军东归,仆事功至今,这些还不足以点缀吗?”

冯京点点头便不说话。

章越知道不是自己说赢了,冯京为官没有什么架子,面上很是肃然,说话虽不多但都在点子上。

当然冯京也不会服输的,章越也不认为自己靠几句话以及一次次胜利就击倒了对方。

几人到了殿上,片刻后王到了,几人都是向他行礼。

王看向章越,这一次归义军顺利东归,必令他在御前说话分量又重了些许。

王笑着说了几句话,都是明着捧人没营养的话。

章越既不谦虚,也不回应,到了他们这个层次都更是返璞归真,有些地方大家就不装了。

人生到了他这个层次,从马斯洛五种需求的角度而来,章越就只剩下自我实现了。

至于别人尊重,安全感什么都不在此列,甚至后人评价,史书如何写自己也不在乎。

而王安石,司马光也是一样。

王安石常说别人都不懂自己,所以写了一首诗。

我与丹青两幻身,世间流转会成尘。

但知此物非他物,莫问今人犹昔人。

所以平常人很难懂得他们的坚持。

片刻后,官家御殿。

此刻他神采奕奕地道:“归义军虽经屠戮,但仍有两万多人重归故土,朕实狂喜。”

“数万百姓仍心念汉家,不惜前仆后继而返,亦令朕感动。”

章越听了笑了笑,官家也是一位追求‘自我实现’的人。

到了皇帝这个层面,天下事让他动心的,也只有中兴宋室,重现汉唐气象的执念了。

官家看向章越道:“此事卿功劳最着!非卿远见卓识,千里调度,两万百姓焉能生归故土。”

“这是何等明断!”

章越道:“陛下,臣并无远见卓识,只知道一句话‘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