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巅峰学霸 > 第186章 你们是不是要反省一下了?

巅峰学霸 第186章 你们是不是要反省一下了?

簡繁轉換
作者:一桶布丁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26 09:44:2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186章你们是不是要反省一下了?

计算所的刘钊元大概比卢岩湘晚知道这个消息一个小时。

倒不是刘钊元的消息不够灵通。主要是最近计算所的工作很忙。

其实计算所这边的工作一直都比科学院那边的工作忙。没办法这边都是较为务实的计算类工作。

摊上性子急的甲方,恨不得一周打几个电话过来催促。

这也是当时计算所的刘教授会跟材料所的马博涛产生不快的原因。

没办法,搞科研的都认为自家项目才是最重要的,其他人的项目都是在浪费国家为数不多的研究资金。

好吧,不管心里是怎麽想的,但是对外话肯定要这麽说。久而久之,自己也就信了。

具体的表现就是没事儿就找到知道计算所这边在帮别人搞事情,没帮自己搞事情就觉得是在不务正业。

显然这也的确会让许多搞辅助计算的数学人觉得不堪其扰。接到类似马博涛这样搞材料研究的电话,自然没什麽太好态度。

而且对于搞计算数学的来说,对于数学理论这块并没有那麽关心。

毕竟计算数学更关心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算法实现,毕竟他们每天面对的是现实问题。

至于理论上的完备性或抽象的逻辑美感,那是搞理论的那些家伙才会喜欢关注的东西。

所以没人专门给刘钊元打个电话说这些。

不过现在计算所有一帮精兵悍将已经成了乔喻的「迷弟」。

术业有专攻,闻道亦有先后之分,一线搞技术的崇拜牛人是有传统的。

晚上吃完饭,把还在加班的技术骨干叫来办公室询问登月计划计算进度的时候,他才听说了这件事情。

「乔喻宣称解决了黎曼猜想?」

「是啊,您还不知道?外网都已经都已经快要传遍了!」

好吧,这句话其实是有些夸张的。

只能说小范围内已经传播开了。毕竟现在距离论文在arXiv上上发布才过了两丶三个小时。

不过也不算特别夸张。毕竟连他们都已经知道了这个消息。

很多数学界的大佬都在各自社交平台上的帐号上发布了这个消息。比如陶轩之就在博客上发布了相关内容,并且宣布了他已经同意了成为论文联合评审团成员之一。

虽然大多数情况下,知名期刊会使用双盲或者单盲评审的方式。但显然针对证明了黎曼猜想这种论文并不适用。

加上乔喻已经将论文发布在了arXiv上,所以这次直接用的是公开评审与国际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或者说数学社区验证等方式。

就好像洛特·杜根正在做的。直接邀请了十二位领域内的顶级专家,进行公开的联合评审。

这种模式下,作者跟评审团成员之间不存在匿名,因为正如洛特·杜根跟乔喻说的那样,双方之间反而需要频繁的直接做学术沟通。

乔喻随时保持通讯畅通,回答任何评审团成员针对论文证明细节提出的问题,确保任何细节都得到清晰解释。

这种评审模式自然也不需要评审人保密自己的身份。这样的好处就在于不但能大大缩短论文审核的时间,还能保证论文细节的判断不出问题。

不管是佩雷尔曼的庞加莱猜想证明,还是怀尔斯的费马大定理证明其实都是差不多的验证模式。

前者的证明被多个国际研究团队验证了三年时间。怀尔斯的证明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社区审查跟修正阶段。

当然这两篇论文验证的时间比较长也是有原因的。

前者的证明过程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包括袁老在内许多人都认为佩雷尔曼初期的工作,证明并不详细过于简略无法接受。

许多关键步骤被简单地提及或跳过,细节没有完全展开。这些国际研究团队在佩雷尔曼工作基础上做了许多补足。

至于怀尔斯的证明当年用了一个显然,但显然他用的那个显然并不那麽显然。

而且恰巧那个显然还是个关键步骤,他需要一种全新的技巧来完成一个后来被称为欧拉系统的结构推导。

审核团队发现了这个步骤存在逻辑漏洞,于是怀尔斯花费了一年半的时间去处理这个「显然」的问题,但好在最后他还是成功了。

显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审稿模式远比双盲或者单盲评审更加严格。全世界无数双眼睛都盯着论文跟审稿人,保证了论文任何一点逻辑漏洞都不可能放过。

加上搞科研的能比普通人更方便接触到外面这些信息。所以计算所关注乔喻的人能了解到这些消息也不奇怪。

当然这些落入刘钊元的耳朵后,他是真不知道该如何评价。

虽然他不是搞理论的,但黎曼猜想有多重要自然也很清楚。

于是他不禁想问,说好了要为计算数学出把力,搭建一个跨世纪的计算平台来为大家解决问题的。现在钱都收了,转头证明了黎曼猜想算什麽?

这算什麽啊?!

妈的,该不能因为自然科学基金那边申请项目不通过,乾脆拿他们的钱完成了这项证明吧?

好吧,刘钊元把叫来汇报工作的家伙打发走,便在电脑上登陆了arXiv。

没办法,计算数学也是数学。只要研究数学的人大概都会对这篇论文有兴趣。想要看看这篇论文到底正不正经。

毕竟已经不是第一次有人宣称证明了黎曼猜想了。之前就有一位爵士对外宣称自己证明了这个世纪难题,结果却是跟全世界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就这样下载论文,研读论文,时间不知不觉中就到了晚上。

好不容易把论文看过一遍之后,刘钊元只觉得脑子空空的……说实话,没太看懂。

如果乔喻知道了刘钊元看论文的方法,大概会嗤之以鼻。然后教给他一些心得。

看论文的时候不能只看论文。肯定看不懂的。

而是要在发现第一个看不懂引理的时候就主动先翻到最后一页去找引用文献。然后先把那些引用的文献全部看一遍,都看懂之后,再来啃这篇论文。

如果连这篇论文引用的文献都看不懂的话,那就接着再去先看引用文献中引用的文献……

只要坚持这样做,那麽不管再晦涩的论文最后都一定能看懂!

事实上一直以来乔喻看论文都是这麽做的。只要看不懂,就去上级的文献,直到把原始论文看懂为止。这往往也意味着直接吃透了整个研究方向。

就好像当初乔喻研究朗兰兹猜想跟P-几何的时候,就把朗兰兹丶彼得·舒尔茨早期的论文跟着作几乎全部研读了一遍……

可惜的是,刘钊元显然没这个耐心也没那个时间。乔喻这篇论文引用的文献虽然不多,但也有着作在里面。

而且都是纯数论方面的内容。当年他真对这方面的学问感兴趣,就不会选择做计算了。

不过说实话,刘钊元对乔喻的这篇论文并不看好。因为连感谢跟文献引用那一页都算上,也才三十八页。

一篇数学三十八页不奇怪,但解决黎曼猜想的论文才三十八页,刘钊元觉得不太现实。

即便这篇论文真有价值但很可能并没有足够多的细节。

当年他的博士论文都写了七十多页。长度是这篇论文的一倍!

看完论文之后,刘钊元揉了揉眼睛,看了眼时间。不知不觉中竟然已经是晚上十点了。

也就是虽然他没怎麽看懂,但在这篇论文上花费了三个小时。

然后他坐在办公桌前思索了片刻,考虑着要不要给于延江打个电话。

您这位大佬牵头搞了个计算平台的任务,但人家却在做理论研究,您总得说上两句吧?

不是说乔喻不能研究这些,但事情总有个轻重缓急。先把计算平台搭建起来,再搞这些花里胡哨的研究也是可以的。

反正黎曼猜想早一天晚一天被证明都无所谓,全世界那麽多顶尖的数学家啃这个问题多少年了,不都还没什麽成果麽?

拿起了手机,刚打算打个电话吐槽两句,然后发现通知栏里微信闪过了好多条消息。

点开了个微信群看了眼,果然都在热议乔喻的论文。

不过正在讨论的东西也的确引起了刘钊元的注意。

「确定文章是投数学年刊了,你们去看看吧,普林斯顿官宣了乔喻论文的审稿人阵容,那是十二尊神啊!」

「看吧,我就说了这次肯定不是开玩笑。这个时候公布审稿人团队,肯定是不少审稿人都已经粗读过论文了。如果真觉得完成度不高,肯定不会接这个审稿。」

「不会吧?难道这篇论文真的把黎曼猜想给解决了?那岂不是说明今年乔喻有资格问鼎菲尔兹奖?」

「还得看审稿需要多久以及最终审稿结果吧?粗读可不代表最终的结果。」

「当年佩雷尔曼的论文光审核就用了三年!」

「但当年佩雷尔曼光是在arXiv就上传了三篇论文,而且两百多页呢,乔喻这篇论文才38页,审稿应该用不了这麽久吧?」

本作品由整理上传~~

……

看到一帮根本就不研究黎曼猜想的人争得这麽激烈,刘钊元忍不住翻了个白眼。

不过普林斯顿官网公布审稿人阵容还是吸引了他,下意识的就打开了普林斯顿的官网。

毕竟这种情况是非常罕见的。毕竟一篇论文的审稿人是否被公开,是需要徵求审稿人同意的。

只有审稿人愿意对公众透明的情况下,才能这麽做。当然这也就是论文涉及到数学方面的重大事件了,否则的话,根本不可能这麽玩。

哪怕是千禧年那七个问题,刘钊元觉得大概也只有黎曼猜想丶NP问题跟质量间隙假设能有这个待遇。

当初佩雷尔曼的审稿过程虽然没有官宣,但所有验证团队的身份却同样都是公开的。

所以只能说是一次活久见的特例。

很快,刘钊元就看到了官宣的内容。

「普林斯顿大学和《数学年刊》(AnnalsofMathematics)谨此宣布,乔喻博士关于黎曼猜想的论文已通过初步筛选,目前正在接受严格的同行评审。

这篇论文旨在解决黎曼猜想这一被认为是数论乃至整个数学界的核心难题。由于问题的历史重要性和论文的潜在影响,审稿过程将严格遵循最严谨的学术标准。

我们很荣幸地宣布,由以下12位来自世界顶尖学术机构的数学家组成的审稿团队,正在对该论文进行深入的审查和验证。这些审稿人均在解析数论丶复分析丶代数几何丶谱理论和模形式等相关领域具有卓越成就……」

紧跟着就是十二个人名,以及这些人简介。

其中菲尔兹奖得主八位,沃尔夫奖得主十一位,阿贝尔奖七位,克雷数学奖五位,以及全员斯蒂尔奖,跟ICM特邀报告人……

这份名单也代表着审稿团队虽然只有十二个人,但审稿人肯定不止这十二个。

毕竟这每个人名背后都代表着顶级的数学研究团队。与其说这些列出的人名是审稿人,不如说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象徵性的负责人。

这些顶级数学家身后代表着诸多的博士丶博士后丶跟合作者。审核这篇稿件,肯定是会从团队中挑选出一些人一起上阵的。

也就是说审稿人团队由十二位数学家组成,但真实的审稿人可能会超过五十人,甚至更多。

别问刘钊元怎麽知道的,毕竟如果真遇到重要论文让他审核,他肯定也会这麽安排的。

刘钊元大概也明白了普林斯顿数学年刊这麽做的原因。官宣了审稿人名单,意味着整个相关学术网络都可能成为审稿人。

毕竟乔喻的论文已经发到了arXiv上。这意味着每一位对黎曼猜想有研究的同行都能成为隐形的审稿人。

这些没有被邀请的数学家如果发现了论文中有任何问题,肯定会将想法通过邮箱发给他们所认识的审稿人。

学术界从来就不会缺少怀疑主义者。任何声称解决了世界难题的论文,都会吸引这些人,然后用最苛刻的目光去寻找其中可能存在的逻辑漏洞。

当然最后还有一段免责声明:

「普林斯顿大学和《数学年刊》在此重申,论文的审稿与验证过程尚未结束,审稿团队的参与并不构成对论文正确性的认可或背书。

任何进一步的信息更新将通过普林斯顿大学官网和《数学年刊》官网正式发布。」

好吧,看完这段之后,刘钊元觉得普林斯顿搞这麽一出大概还有宣传《数学年刊》的目的。

看来四大数学期刊已经不能满足《数学年刊》编辑部了。也许他们希望四大数学期刊改成一超四大……

但不管怎麽说,这个时间点发布这份声明,足以说明起码十多位顶级专家在粗读了乔喻的论文之后,并不认为乔喻的论文中有明显的漏洞。

也就说三十八页的论文真有可能把黎曼猜想给证明了?

十七岁搞定这种级别的数学难题,这是高斯转世吧?

据说当年高斯十岁发现了任意等差数列前N项求和公,十六岁提出素数定理雏形,十八岁证明二次互反律,十九岁解决正时期边形作图问题……

乔喻这也差不到哪去了。十六岁挑出几何朗兰兹猜想中的错误并证明,提出了广义模态公理体系,将素数对最先间隔降到6十七岁搞出了一套高效计算系统,顺便证明了黎曼猜想……

再次向世界说明了,数学完全就是一门吃天赋的学科,且完全不讲任何道理。

勤奋丶努力也许能学会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知识,除了数学……

不然根本没法解释,为什麽有人十多岁就能解决一帮传奇数学家一辈子都无法攻克的课题。

刘钊元正在脑子里感慨万千,电话突然响了。

随手拿起来一看,竟然于延江打来的。

刚才他还想给这位大佬打电话来着,没想到对面先忍不住了。

嗯,他决定顺着大佬的话头一起批判下乔喻不干正事!

宣称解决了黎曼猜想让数学界集体地震又如何?现在他们可是甲方!

结果刚一接通电话,对面的大佬就开始兴师问罪了。

「刘钊元,我说你们计算所到底行不行啊?!」

一句话,让刘钊元愣了半晌。

「不是,于总工?您这话我不太懂什麽意思,什麽叫我们计算所行不行?」

「这都听不懂吗?乔喻宣称证明了黎曼猜想你知道了吧?」

「是的,刚才就知道了我之前还正……」

「别说那麽多,我刚给田言真打过电话了。我问他乔喻到底把没把咱们的工程放在心上,你猜他怎麽说的?」

「嗯?他还能怎麽说?」

「他说因为你们计算所不行,验证的太慢耽误了工程进度。乔喻闲下来没事做顺便就把之前的工作证明了。不是人家不把咱们的工程放心上,是你们的效率太低了!

我琢磨着田言真说的也有些道理。毕竟人家现在计算软体都做得差不多了,就等你们赶紧测试反馈,结果你们效率低到让人家还有空琢磨这种世界性难题?刘钊元,你们计算所是不是好好要反省一番了?」

刘钊元:「???」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