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青梅煮酒(科举) > 20、第 20 章

青梅煮酒(科举) 20、第 20 章

簡繁轉換
作者:吾栖春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26 21:45:23 来源:源1

渔娘只说叫温子乔去家里当先生,给他弟弟开蒙,却没说要留他几年,温子乔纵使打定了主意要报恩,内心多少有些忐忑不安。

渔娘看出来了,带着温家母子俩坐船去保宁府的路上,渔娘就道:“我家姓梅,在南溪县开着一家书铺,我家还有一座藏书楼,也有厉害的先生,你若是有本事科举做官,我们家自然乐见其成,不会阻拦你。”

听到书铺和书楼,温子乔心里一喜:“多谢您......”

“你可叫我梅大娘子。”

“是。”温子乔激动地低下了头。

渔娘带着温家母子俩人回张家,进了张家大门,温家母子心里不知如何震惊,这位救命恩人竟然是官家身份。

“别误会,张大人是我先生同窗,我家不是官身。”

渔娘吩咐阿青请张家管家进来。

张管家不过片刻就来了,渔娘笑着对张管家道:“我给我家二郎找了个先生,过两日要带他回南溪县,一会儿你带他去找我先生,叫我先生认认他。

渔娘打量着身穿洗到发白的青色学子服的温子乔:“打今日起,你就是梅家人,你去吧,我先生会关照你。“

“是。”

温子乔跟着管家出门,他还不懂梅大娘子这话是何意,管家却听得明白,梅大娘子这是给家里选了个门客。

门客是世家的**,如今世家被打压得低调了许多,门客这样的说辞不好明面上说。

张管家笑呵呵地吩咐马房准备了马车,他亲自送温子乔去府学。

挂着张家牌子的马车出门去,管家笑着问温子乔:“瞧你是个读书人,以后去梅家有福啦。”

温子乔有心求教:“小子只是个普通读书人,什么都不懂,还请您多指教。”

管家等的就是这句话,他下巴微抬,鼻间轻哼一声:“梅家可不是普通人家,现在虽不比前朝风光,到底挂在世家谱的尾巴上,家里不是顶富裕,也不缺银子使,家中还有些人脉能用,缺的就是你这样可堪培养的人才。”

可堪培养的人才吗?温子乔屏气凝神细想,梅家肯救他,竟是为这个?

“别家子孙多的,儿女都是分开了排大小,梅家不一样,梅家老爷只得一儿一女,两个孩子都是放一起排的大小,除了你刚才见过的梅大娘子,家里还有一个梅二郎。”

“竟是如此。”

“哈哈哈,若是不知道的人,听说梅家有个梅二郎,定然会以为梅家有个梅大郎。”

梅家人丁少,唯一的小郎君还未开蒙,选个年纪合适的年轻人培养,也合情合理。

温子乔心定下来,细心请教:“梅大娘子说的这位先生,是何人?”

“这位先生,姓孙名浔,字广明,和我家大人是同窗,乃是前朝进士,本来是有望三元及第的大才之人,因为不怨愤皇帝昏庸无能,天下民不聊生,在殿试时大骂皇帝,若不是朝臣苦劝,当时孙先生就要被黜落,丢了进士功名。”

张管家笑道:“孙先生是个有大才之人,若不是因为冷了心,就是在今朝,他若肯出仕,定也能位列朝堂之上。”

马车拐进府学街,温子乔忙问:“咱们去府学文会?”

“没错,我家大人和孙先生都在文会上。”张管家笑道:“小子,你的运气来了。“

?子乔脸上露出了真切的笑容。

昨日他带着自己写的文章来府学,本是想借着文会的机会,请人看看他的文章。无奈温常德找他麻烦,文章落了一地,沾了脏污,没法拿出手,只得作罢。

不过一日,他今日再来府学,他的身份不再是不得意的穷困学子,而是被人请进去听大儒讲学的学子。

梅家的恩情他记下了!

他温子乔,绝不是背信忘义之辈。

张管家引着温子乔到张砚、孙浔跟前,张砚看到后就问:“管家,这是谁家的才俊?“

张管家躬身笑道:“回老爷,这位学子叫温子乔,碰到点事情,梅家大娘子救了他一回,见他颇有学识,就吩咐小的把他送到孙先生跟前来。”

孙浔没想到还有自己的事情,他仔细打量温子乔一番,在场学子众多,孙浔也不好细究,就道:“你叫温子乔,什么年岁了?可曾读过什么书?”

“回先生,学生叫温子乔,乃保宁府温家村人氏,今年已满十八,四书五经都读过,只是不精,只得中童生。”

温子乔说话不卑不亢,在府学先生及外地来的大儒面前也不曾失了体面。

温子乔答的粗略,孙浔又大概问了问之后,孙浔和张砚都觉得他学识尚可,考个秀才不在话下,怎么如今还是童生?

“本来今年院试要参考,可,学生父亲离世。”

“家里可还有什么人?”

“家中还有母亲。“

孤儿寡母,真是可叹。

贺文嘉又跑去跟那位会种地的许先生聊天去了,人不在跟前,孙浔把温子乔交给王苍。

“你且跟着王苍,有什么不懂的,尽管问他。”

“多谢先生。”

温子乔和王苍对视一眼,王苍笑道:“快午时了,一会儿先生跟大儒们有应酬,顾不上咱们,一会儿你跟我去府学饭堂用午食。”

温子乔感激地点点头。

王苍带着温子乔去府学饭堂,在饭堂门口碰到贺文嘉,贺文嘉身边跟着几个叙州府的学子,贺文嘉笑着问王苍:“哟,这是你新交的朋友?”

王苍把温子乔介绍给贺文嘉:“他叫温子乔,渔娘叫人把他送到先生跟前来的。”

贺文嘉脸上的笑容凝住了一瞬:“渔娘,他怎么跟渔娘认识的?”

王苍:“我也不知。”

府学的几位学子见贺文嘉跟人有话要说,拍拍贺文嘉肩膀:“我们先走了,下午去甲二学堂,我们在那儿等你。”

“行,下午我一定去。”

挥别叙州府学的学子,贺文嘉自我介绍:“我叫贺文嘉,家中排行老二,你可叫我贺二郎。”

“先去打饭,坐下说。”

三人打了饭,找了个清静的地方坐下用饭,周围没有其他人,温子乔这才对两人道出其中缘由。

“梅大娘子对我有救命之恩,家母已经答应梅大娘子,过几日我会跟你们一起去南溪县,给梅家小郎君当启蒙先生。”

贺文嘉毫不避讳地问:“你是想投奔到梅家门下?”

温子乔点头:“梅大娘子看得起温某,温某自然以诚报之。”

坐下后一直没开口的王苍突然问道:“刚才说你年十七,可成亲了?”

“还未,不过在下已有未婚妻,待孝期过后就成婚。”

得知完温子乔家里的糟心事后,贺文嘉赞道:“你未来岳家是个好的,这样还不曾断了两家婚事,你以后可要好好对人家小娘子。”

王苍看贺文嘉一眼:“你一个十四的人,如何好教人家将要成亲的人做事?”

贺文嘉恼了:“我不曾定亲,难道我这点事都不懂?哼,要我说,王苍你跟温子乔年纪相仿,你也该定亲了。”

“不急。”

王苍没什么胃口,勉强吃完就放下筷子:“子乔,下午你愿意跟我去先生跟前听讲学,还是跟贺文嘉去交友?”

“我跟你一起去孙先生跟前听讲学吧。”对他来说,如今最重要的是学业,交友是其次,不急于一时。

温子乔之父只得童生,能交给他的东西有限,跟在孙先生身边听了一下午,温子乔面上冷静自持,实则心里已经欣喜若狂,喜不自胜。

以前是读死书,死读书。今日他被大儒们打开了眼界,原来圣贤书还能这样读,原来这句话还能作此解。

孤独的旅人走入了人群中,鲤鱼跃过山涧飞入江河,他感觉自己找到了属于他的世界。

知道他上午落水,受了冻,王苍怕他发热,一直关注着他,叫小厮给他倒了好几回热茶。

不知是温子乔年轻身子骨好,还是听了许多大儒讲学正在兴奋上头,一下午竟什么事都没有,也没发热咳嗽。

渔娘帮温子乔,最开始只觉得这人尚且可帮,她给他机会,给他资源,她对温子乔最大的期待是能考上进士做官,比罗县令、张通判等出身寒门的官员混的好一些,能做个知恩图报对梅家有用的人。

傍晚文会散后,渔娘把人支开,单独跑去问先生:“您觉得温子乔如何?“

孙浔毫不吝惜他的欣赏之意:“出身寒微却不自轻,学识不足却不自卑,虚心求教却有分辨之能,很能坚守自己的想法。哪怕为师年幼求学未考中秀才时,都没有他这般心性。

“不好的地方呢?“

“不好的地方,他太过秉直,当官若是不知变通,仕途不会太顺畅。”

孙浔笑道:“他这样的性子对你来说倒是好事,他是个知恩必报之人。”

渔娘微微一笑,她也这样认为。

今日下午渔娘跟温子乔的母亲乔氏聊了许久,从乔氏言谈举止中可看出,温子乔的家教错不了,是个值得相交的人。

“温子乔父母皆君子之风,温子乔想必也从他父母身上习得一二,且温子乔年岁不小,性子也定了。”

孙浔道:“放心,你的眼光差不了,他不会辜负你给他的机会。”

渔娘开心笑道:“既然先生也这般说,那我可以对温家母子再好一些。”

“你们家子嗣单薄,羡林年纪又还小,你们家不缺养几个寒门学子的银子,早前我就劝过你爹了。你爹也应下了,只是选人不仅要看学识,也要看人品,你爹没碰到合适的人选,倒是叫你碰到了。”

孙浔提醒她:“给你家选助力归选助力,到底你年纪不小了,也要注意些分寸,别跟人走得太近。我听王苍说,温子乔已有未婚妻。

“先生,我知道的。”

孙浔未见过温母:“他母亲如何?“

“是个讲理利落的妇人,性子也霍达,家里的顶梁柱没了,她也没有沉溺伤怀,一心只朝后看,想着培养温子乔读书上进。”

渔娘扶着先生坐下,又殷勤地给先生倒茶:“把温子乔带回南溪县,他母亲自然不能留在温家村。我家西北角有个小院,院里有四间正房,且对着后街的位置开了个角门方便进出,我准备跟爹娘说,把东北角那个小院给温子乔母子二人住。至于

读书嘛,以后还要辛苦先生多教教他。”

孙浔轻哼:“孙梅两家亲如一家,不用你说,书房里自会给他添一张桌子。”

渔娘拍着胸口保证:“我多孝顺您是知道的,以后有我一口饭吃,就有您和师娘,还有我爹娘一口汤喝。”

孙浔忍不住笑:“别以为说好话哄我,我就能放你一马,回去后,该完成的功课一点不能少。”

“那肯定的,我最爱读书上进了。”

渔娘把自己这段日子写的游记拿给先生看:“你看看我写的,文笔、趣味,哪样不比我家书铺热卖的《巴蜀游记》差?”

孙浔拿着游记看了起来,看了四五页,孙浔才不舍放下:“你想送去印刷售卖?”

“不可以?”

“你爹若是答应,自然可以印刷售卖。你的游记写得不错,十分有烟火气,景物描写更是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渔娘写的游记更像是故事,她写冬日出游江上的寒风,两岸的美景,船工的辛劳,渔娘略显沧桑的笑脸,粗糙的手熬出鲜美的鱼汤......十分有人情味,孙浔看了几页就爱上了。

“只写了这一趟出游,内容未免少了些,不如多攒些文章,回头一起刊发。”

渔娘见先生同意,立刻道:“先生,以前我跟您去叙州府、嘉定州、重庆府这些地方时我也写了游记,待我回去删改删改,就能和这回写的集成一本游记刊印。”

“你先改出来,待我看了再说。”

渔娘欢喜地应下:“先生,我的游记若是刊印了,我得起个好些的笔名。”

“你想叫什么?”

“就叫江湖浪人吧。”渔娘毫不犹豫道。

“你想了许久了?“

“嗯嗯,我觉得这个名字甚好,先生觉得呢?”

孙浔自然觉得这名字太过粗俗,不够衬出文人的清雅,但是孩子喜欢,那就这个吧。

孙浔不接话,忽而提到她的笄礼:“明年你将及笄,你爹娘说了,你的表字为师来取。”

“先生您想好了吗?”

孙浔端起茶喝了口:“别问,到时候就知道了,总不会给你取个粗俗的表字。”

哼,先生这是嫌她取的江湖浪人太粗俗了。

“先生,我们回来了。”

贺文嘉大大咧咧进来,一屁股坐下,给渔娘使眼色:“给大爷我倒杯茶来。”

渔娘伸腿就是一脚,冷笑:“呵,你是谁的大爷?”

“哎哎,疼呀。”

贺文嘉抱着小腿揉,脸疼的皱成一团。

“梅羡渔,我帮你照看温子乔,你就这样对我?”贺文嘉瞪她。

是哦,渔娘感觉自己好像有点过分,正要道歉时,王苍进来就说:“贺二郎,你要不要?今日下午温子乔一直跟在先生身边,你照顾他什么了?”

“哼!你骗我!”渔娘双手叉腰,气哼哼地盯着他。

贺文嘉咧嘴笑:“谁说没照顾了,刚才回来时我还跟温子乔说了,明日我叫几个下人送他们母子回村里,温家人定不敢欺负他们母子。”

出于礼仪,刚才王苍和贺文嘉两人,跟随温子乔去拜见他母亲了。

“行,你叫人去,我家也出两个护卫,再请张管家叫上几个婆子一起送他们母子去温家村,事情办好后,再把人带回来。”

渔娘告诉他们俩:“温子乔家中只有一个寡母,我要一起带回南溪县,也免得他挂念家里,读书不专心。”

“你真准备培养温子乔了?你对人家都不熟悉,若是个白眼狼呢?”

“先生也说了,眼前温子乔无论人品还是脑子都不差,先带回去,若是后头不好了,再说不好的话。”

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能因为怕温子乔以后信不过,就不干这事儿了。

渔娘是个果敢的:“我们家再差,难道还怕一个寒门子弟?就算我倒霉看走了眼,亏也是亏点银子罢了,我不怕。”

孙浔顺势教王苍、贺文嘉:“文嘉兄弟两个,王苍你是独子,你们两人家里人丁都单薄,除了家里给你们培养的管事下人,你们也该多交些朋友,或是像娘这般资助些贫寒学子,以后也是助力。”

孙浔当年被渔娘的祖父收为弟子,带到身边教养,自然有感情之故,但他师父也有给师弟梅长湖找帮手的想法在。

没有师父的培养,孙浔可能一辈子都走不到京城去,也不会闯下偌大的名声,在他看来,这是对双方都有益处的好事。

孙浔并不排斥这些,因此,他也不避讳教弟子如何选择可堪培养的寒门子弟。

“多谢先生指教,我们记下了。”

孙浔叹息:“南溪县是个秀美安稳之地,什么都好,就是文教不兴,没几个聪明的学子。”

若是南溪县有可堪培养之人,也不用在外面选人。

说完温子乔的事,贺文嘉想到许耕,他对渔娘道:“你还真猜对了,许耕就是出身南阳府许家,《中原农耕术》这本书是他祖父亲手所写,你手里那本是印刷本,原本在许家手里。”

“许耕为什么没留在老家南阳府继承家业?怎么跑到叙州府去了?”

“嗨呀,还不是前朝战乱的缘故。”

南阳府啊,自古以来就是粮仓,也是军事要塞,百战之地,哪朝哪代换皇帝打起仗来,南阳府都难逃得掉。

前朝末年各地纷纷举旗称帝,南阳府也出了一支军事力量,可惜是个草包,前期就被打散了,世世代代躬耕南阳的许家人,也是死的死,散的散。

孙浔道:“听叙州府学的韩贤说,许耕是许家嫡支,他的大哥是这一代许家的家主。为了保存许氏家族,每一代嫡支都会有一两个读书不错的许家人离开南阳到别处居住。”

“原来是这样。”

贺文嘉:“许耕说,等他抽出空闲来,想去你家看看你收集的农书工书。”

渔娘点头答应:“随便看,随便抄录。”

知识嘛,就是要分享传播才有价值。

师生四个坐在一起说话,这时住在张家客院的乔氏和温子乔也在商谈。

“梅家大娘子好心,不忍叫咱们母子分离,连咱们住的院子都安排好了,这份恩情你可要记在心里。”

“娘,我知道。”

乔氏笑道:“你最像你父亲,讲忠义,我不过白嘱咐一句罢了。”

家里当家的男人死了,乔氏这几个月见识到什么才叫人情冷暖。日子过得不好,她从没怨恨丈夫对温家小辈太过用心,他死后却落得人走茶凉的下场。

或许就是因为她是这种性子,人家才这般拿捏他们家。

“好人有好报,你以后且看吧,温常光一辈子只能顶着吃软饭的名声在温家村耀武扬威罢。我儿,你跟他们不一样,你以后的前程大着呢。”

?子乔心里也默默下定了决心,他定会走出一条通天大道来,封妻荫子,孝顺娘亲。

温家母子俩已经知道梅家大娘子随孙先生来保宁府,是为了见张通判一家。孙先生他们后日就要离开保宁府,他们母子俩明日只有一天的空闲处理家事。

隔日一早,温家母子早早起来,早食都不曾用,洗漱完就要家去。

小林氏得了主子吩咐,笑着跟乔氏道:“大娘您别急,先用了早食,一会儿张管家派马车、下人、护卫随你们一块儿回温家村,等你们处理好事情后再把你们接回来。”

乔氏忙谢道:“还是梅大娘子想得周到,真是太感谢了,一会儿我去给大娘子道谢去。”

小林氏忙扶着乔氏道:“您的心意我家主子都知道,咱们以后同住一个屋檐下,来往的时候多着呢,咱们今日先把你家的事处理好了。”

“哎!”乔氏痛快应下。

为了给温家母子壮声势,张管家亲自领着四五个小斯护卫,两个手脚利落的婆子去温家村。

冬日里闲来无事,温家村的村口,一群妇人端了张小板凳聚在一块儿说闲话,正说到昨日温子乔落水被人救了,乔氏跟去道谢,母子俩一去不回,也不知是不是温子乔着凉发热回不了。

“子乔他娘,你们家来了。”

乔氏笑着回楚婆婆的话:“家来了,不过下午又要走。

楚婆婆站起身,急忙往乔氏身边走了两步:“又要去哪儿?”

乔氏目光掠过村口的一群妇人,朗声笑道:“昨日子乔被贵人相救,贵人说子乔学识好,请子乔去家里当先生。主人家担心我一个寡妇在家被人欺负,就说分我们母子一个院子,叫我也跟着过去住。”

“我的天爷,还有这等好事?”那几个妇人发出不敢置信的尖声。

楚婆婆笑着道:“你们家子乔以后可算好了。”

乔氏拉着楚婆婆的手道:“开始我也不全信,这不,昨日跟着贵人到通判大人府上,这才得知那位贵人在通判大人家做客,碰巧在野鸭滩救了我家子乔,也是我家子乔的运气。”

张家的下人脑袋昂的高高的,个个都穿着一身细棉布做的衣裳,连个补丁都没有,头发也梳的齐整,跟来的婆子耳朵上还戴着一对小巧的银耳坠,袖子撸起来,曜,手腕子上还有一个绞丝银镯子,一看就是体面人儿。

“乔老夫人,您家在哪儿,奴婢们抓紧时辰帮您收拾,主人家还等着您和乔公子回去呢。”

张家下人说话这般殷勤,是给他们母子做面子,乔氏心里有数,她笑着跟村口众妇人道:“家中还有事,我就先走了,咱们以后有空细说。

乔氏回到家中,家里一切照旧,乔氏请张家下人坐下休息片刻。

“乔老夫人别跟咱们客气,钱粮、衣裳、铺盖卷,哪些要带走的您吱个声,咱们利索地帮您收拾了。”

“粮食怕不好带走吧。”乔氏迟疑,他们母子得了梅家大娘子许多帮助,哪好麻烦人家。

婆子笑道:“乔老夫人不用操心这个,孙先生一行人来时独乘一条船来,回去时自然独乘一条船回去。孙先生,梅小姐并两位公子,加上几家的下人护卫,统共不到二十人,一条船都坐不满,有的是空地方放行李。”

乔氏还是不想给主家添太多麻烦,总不好叫梅家下人帮他们家扛麻袋。

张管家大概知道乔氏是个不愿给人添麻烦的性子,就道:“乔老夫人,我看你们母子不如带些换洗的衣裳,再把温公子的书装走就是了,粮食可卖可送人。”

张管家笑道:“梅家是世家,他们家自有一套规矩,细处我不知,但你们母子二人的吃穿用度梅家肯定会给你们安排妥当,这被褥呀,你们带去南溪县估计也用不着。”

乔氏顿时也想明白了,她道:“真是麻烦你们跟着跑一趟,家中清贫,竟没多少东西要带走。”

“不妨事,梅家小姐叫我们来给您家壮声势,我们也愿意出城走动走动,路上看看景儿也是好的。”

“子乔,你看该如何安排?”乔氏本想开口安排,不知道想到了什么,扭头问儿子一句。

“娘,楚婆婆帮了我们家许多,还有几个为咱们家说过话的人家,咱们拿出一袋粮食分送给这几家吧。剩下的粮食带到城里卖了。”

“家里的几只鸡鸭就别卖了,送给张大人家换换口味,也算我们的心意。”

乔氏满意地点点头:“好,娘都听你的,菜地里的冬菜,还有家里剩下的油盐柴火都给楚婆婆一家吧,家里的几亩地也交给楚婆婆家种,他们家也过得不容易。等咱们走后,还要托楚婆婆偶尔来咱们家里瞧瞧,扫一扫灰尘。”

“都听娘安排。”

温家母子商量好家里的琐事后,乔氏就去请楚婆婆家来。

“哪里用得着劳烦您,我帮您跑一趟吧。”

乔氏笑着道:“也好,那就麻烦你们了。”

张大人家下人去村口把楚婆婆请来,比她去请要好。

乔氏有心感谢张家下人,趁着楚婆婆还没来,她去厨房拿了把菜刀,去后院抓了两只鸡杀了砍好炖锅里,中午吃一顿大肉再走。

楚婆婆被张家下人请过来时,张管家并几个护卫,提着粮食随温子乔去道谢。

梅家护卫和张家护卫的腰上都挎着刀,普通百姓哪敢靠近,温子乔送完粮食,跟亲近的人家说了往后的安排,大伙儿都替他高兴。

“走了也好,我们温家比不得那些大族人丁兴旺,好不容易出了你一个会读书的人,可别浪费了。”

“温六爷爷,我家的地交给楚婆婆家种着,还要麻烦您帮衬着些。”

“放心,你在外好好读书,只要我们几个老家伙在,没人敢占你家的地。”

张管家笑道:“我是保宁府张通判家的管家,年前若是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可去府上找我。我家老爷若是走了,你们可去知府衙门送信,知府大人会管。”

围观的众人顿时心里一紧,特别是年龄大的老人,忙道:“张管家哪里的话,我们温家自来团结,偶尔有些口角也都是些小事,哪里用得着官老爷替咱们断公道。”

围观的众人忙附和:“说的很是。”

张管家闻言只是笑了笑,公道不公道的他也不关心,他只是替主子们来村里给温子乔母子二人撑腰。

温子乔在村里走完一圈回家,老母鸡已经香了,他娘和楚婆婆在屋里说事,楚婆婆的四个儿子站在院子里等。

温子乔:“大哥,二哥,三哥,四哥,我走后,家里的房子还要麻烦你们照料。”

温大哥大声应道:“你放心,我叫我媳妇儿一句给你家打扫一次,你以后家来,随时可以住。”

温二哥接话:“你家田地我们种着,每年该给你家多少粮食按规矩来。”

温三哥性子最活络,他笑嘻嘻道:“小子乔啊,你尽管去读书,早日考中功名,以后我跟你出去,帮你跑跑腿啥的。”

温四哥就老实许多,他挠了挠头:“我也帮不上你什么忙,你家柴山我给你照顾着,还有你家的祖坟,逢年过节我去给你祖父祖母,你爹烧纸。”

温子乔笑了起来,拍拍温四哥的肩膀,轻叹一口气。

这几个月被里正家欺压,他想过无数次带着娘离开温家村,如今真要走了,竟然有几分不舍。

花了一上午把里里外外的事情安排妥当,在家用了最后一顿饭,又去后山上给祖宗烧纸钱。下山后,张家下人扛着温家的粮食、行李、书箱,提着送给张家的几只鸡鸭,坐上马车就要走了。

楚婆婆一家送他们母子到村口:“子乔啊,子乔他娘,有空常回来瞧瞧。”

“哎,楚婆婆别送了,我一定会回来。”

温家母子俩坐着马车出了村,温常德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冷哼一声:“不过是去当下人罢了,神气什么呀。”

温四哥大声道:“胡说,子乔是去贵人家里当先生。”

“既然是贵人,人家有的是钱请先生,如何会要他一个童生?”

温四哥辩白不了,气得跺脚,温常德得意地甩头离开。

温三哥拉着弟弟:“你跟他计较什么,吵赢了对咱家又没有好处。”

楚婆婆厉声道:“老四,听你三哥的,你人老实,被人骗了都不知道,以后碰到那家瘟神,记得离远些。”

“娘,我知道了。”

温家母子离开温家村后,没有直接回城,绕路去了十里地外的前山村,温子乔的未婚妻谢家住在这里。

时间匆忙,温子乔把梅家的地址写给岳父,又把这两日发生的事交代了一遍。

“您放心,我绝不负瑶娘,等我出孝后就来娶瑶娘过门。”

谢老伯语重心长道:“你跟你爹都是一样的性子,你说的话我自然信。大郎,既然贵人肯帮你一把,你自己也用心些,三年后你回来,伯父希望你已功名在身。’

“子乔定会用心读书,让伯父为我担心了。”

赶着回城,温子乔只来得及看了未婚妻一眼,就扶着母亲上车走了。

这一走,这对未婚小夫妻之间,就隔着山川湖海了。

改变命运就在那一瞬间,看似容易,却是许多人一辈子都等不来的机会。

在张家又住了一日,温家母子坐上船后,母子俩对视一眼,不一样了,真不一样了。

回程比来时更加冷了,都窝在船舱不出去。渔娘得了空闲修她的游记,被贺文嘉瞧见了,贺文嘉吵着要看。

本就是想刊印的游记,也不用藏着掖着,渔娘大方拿给他看。贺文嘉看完王苍看,连温子乔也跟着看了一遍。

温子乔赞叹道:“大娘子竟有这般学识,真叫人敬佩。”

渔娘笑道:“我这不算什么,你以后好好学,定然会超过我。”

温子乔是那种主动性很强的人,他去找孙浔,孙浔花了半天时间问他读了哪些书,读到什么程度了,这些都问清楚后,下午孙浔写了一张书单给温子乔。

“你底子差了些,若是想考中进士,你需得把底子打好,我列的这些书你必须熟读成诵。”

“就算你日夜苦读,方才我列下的那些书至少要花两年的工夫。”

孙浔又拿出两张纸:“我列的这些书你读累了时可拿出来当闲书看,能记下多少是多少。等你考中秀才后,我会再细细教你该如何读这些书。”

温子乔捧着这三张纸,激动道:“多谢先生。”

孙浔:“我列的这些书梅家都有,等到了家,你把单子交给梅家的管家,他会给你把书找齐。

“明年上半年我要给他们三个讲史,明年秋日王苍和文嘉要去府学考试,后半年我就空闲下来了,可专心带你读书。”

“学生明白,明年秋日之前,我尽快把您列的第一张单子上的书读熟。”

孙浔笑着点点头,孺子可教。

温子乔拿着书单回自己的船舱,孙先生列的这些书,只是一小半他看过,大半他都没看过,甚至书铺里也不好买,要把单子上的这些书配齐,只怕要花不少银子。

梅家,孙先生,真的是在用心培养他。

温子乔心里有一股急迫感,白天大半时候都捧着书在读,王苍也跟温子乔差不多,船上唯一一个不干正事儿的读书人贺文嘉,一边唉声叹气一边跟着读书。

白日读书,晚上躺床上默背,这哪里像是出来游玩呐,比在家读书还辛苦些。

等到船驶进南溪县码头,从船上跳下来,贺文嘉大喊一声:“总算到家了。”

温家母子从船上下来,打量四周,跟保宁府码头到处都是醋旗不同,这里到处挂着酒旗。

安稳热闹,这里就是南溪县!

家里人不知道他们具体什么时候到,只派了个下人在码头守着,梅家下人见孙先生他们回来了,撒腿就跑,赶紧回家报信。

船上的行李刚卸下,梅长湖就到了。

“渔娘,爹来接你了!”

渔娘笑着道:“我不在家,参想我了吧。”

梅长湖打量女儿一番,这才笑道:“我和你娘在家忙得很,哪有空想你?你若是不回来,过两日我们要去叙州府玩几日。”

“冬日里娘不是不爱出门吗?怎么想起来去叙州府了?”

“说来话长,咱们家去说。”

渔娘觉得定然是家中发生什么事了,脸上的笑容顿时淡了几分。

梅长湖:“对面跟贺二郎说话那个,就是你带回来的书生温子乔?”

“嗯,就是他,他以后就在咱们家读书,我想着,把咱们家东北角那个小院给他们母子住,关上门来也是独门独院,他们也自在些。”

“你考虑得周到。”

父女俩正说着话,王苍、贺文嘉,并温子乔扶着乔氏过来行礼。

“见过伯父。”

“见过伯父。”

“见过梅老爷。”

梅长湖拍拍王苍和贺文嘉肩膀,又笑着跟温家母子道:“以后就在家里住下吧,家里都安顿好了,咱们先回去。”

渔娘:“爹,你带着他们先回去,我送送先生。”

孙浔说不用:“你家去吧,我也回去了,你师娘在家等着我。”

“先生慢走!”

王苍、贺文嘉、渔娘、温子乔四人送孙浔上马车。

随后,各回各家吧。

林氏牵着儿子在大门口等着,渔娘扶着丫头的手下马车,笑着喊了声娘,随后把温家母子带到林氏跟前。

温子乔笑着打矮墩墩的梅家小郎君,以后这就是他的学生了。

渔娘提前给家里送了信,林氏早就知道温家母子了,她对乔氏笑了笑:“听渔娘说你家儿子聪慧,你家孩子能来我们家读书,我和我家老爷都十分欢迎。”

“夫人客气了,本是大娘子救了我儿一命,如今还……………”乔氏有些不好意思。

“都是缘分,咱们就别客气了。”

林氏握着乔氏的手,牵着她往屋里走:“家里人口少,以后呀,你若闲来无事,随时可来找我,咱们一起做针线,闲聊几句打发家常也好。”

林氏这位当家夫人带着温家母子走了。

梅二郎走到姐姐面前:“姐姐,抱。”

捏捏他的小胖脸,过了手瘾后,随即就换了张后姐脸:“抱什么抱,才多久不见,你又胖了些,自己走。”

“哦。”委委屈屈。

渔娘牵着弟弟回正院,喂弟弟喝完水,这才问她爹:“叙州府怎么回事?”

“田知府前几日给我们家、贺家、王家送了帖子,帖子上说今年秋粮的事各州县办得好,其中少不了各州县乡绅的帮忙,两日后田知府在叙州府办了个宴,请咱们去赴宴,以示感谢。”

“这么客气?”

梅长湖轻哼:“真要感谢咱,也不会叫咱大冷天的跑一趟叙州府。我和你贺叔猜测,定然是为了杨密说的疏浚河道的事。”

叙州府处在几条江河的交汇处,夏日水流丰沛不好动手,或许趁着明年春耕前百姓不忙,加上丰水期还未到,正是疏浚河道的好时候。

“估计还有修路的事,通向叙州府的官道也有多少年没修整了?碰上下雨天,马车都过不了,只能走水路。”

梅长湖哎哟一声:“碰上个只知道捞钱的昏官算百姓倒霉,碰到个想干实事的好官,咱们这些富户也要倒霉。”

“啧,快过年了,田知府这是拿各州县的富户当年猪宰呢。”

梅长湖抱起儿子,捏捏他的肉脸:“可不,人家一张口,咱们还得捧着笑脸,主动把脖子伸到人刀口下。”

父女俩齐刷刷地喷了声,这个年难过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