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青梅煮酒(科举) > 37、第 37 章

青梅煮酒(科举) 37、第 37 章

簡繁轉換
作者:吾栖春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26 21:45:23 来源:源1

天寒人踪灭,开门雪满山。

冬至这日下起了大雪,纷纷扬扬的雪花落地没有融化,竟然在地上积了半掌厚,梅长湖跟妻儿一块儿站在书楼上看雪。

“咱们来南溪县十多年了,没见过这么大的雪。”

林氏嗯了声:“往年只南山顶上有积雪。”

渔娘趴在书楼窗边向西北方望去,晴日里清楚可见的南山,在大雪中只看得到一个模糊的轮廓,静谧得像一个沉睡的梦。

打开书楼南边的那扇窗,远处南边的南溪河上,东来西往的船只川流不息,码头上身着单衣干活,却一身热汗的力夫大声吆喝着,生机勃勃。

“姐姐,冷!”

南窗和北窗都被打开,寒风对着吹,冻得梅二郎一哆嗦,他委屈地看着姐姐。

渔娘偷笑,伸手把窗关上。

林氏朝儿子张开手,二郎走过去扑到娘亲怀里,呜呜,真暖和。

林氏一边摸着二郎的小脑袋一边道:“这几日天气冻人得很,师嫂的咳疾只怕要将养许久才能好。”

林氏叹气,都怪师嫂当年意外落了那个孩子时,师嫂没有养好身子落下病根。如今年纪大了,身子骨压不住病气,每到冬日才这般容易生病。

渔娘也发愁:“重阳时去白云观,李道长给师娘把脉,开的方子跟去年的一样,只说平日里要多加保养,最好不要生病,生病了就不容易好。师娘那个身子,靠吃药也只是拖着等病自己好罢了。”

其他季节天气暖和,靠着药茶、食补还有用,冬天只能靠吃药了,只盼着多少有些作用。

人?,一旦吃成药罐子,身体就跟透风的茅屋一般,只能拆拆补补,要想养得跟个没事儿人一样,那不可能。

梅长湖道:“其他季节南溪县的气候比北方好,冬日里还是冷了些,师兄师嫂若是答应,明年冬天他们去南方过冬,或许会好受些。”

“恐怕先生和师娘不会答应。”

渔娘小的时候,先生和师娘还常带她出门游玩,这两年若无事情,他们越发不想出门了,只是在家读书喝茶弹琴,再教一教学生。

渔娘动起脑筋来:“爹,您认不认识擅长针灸的名医?给师娘换针灸试试?”

李道长对针灸一道研究得有限,师娘也用得少,或许有好针方适合师娘呢?

“以前也打听过,那时你娘生二郎时坏了身子,听说益州府有个老神医使得一手好金针,我亲自跑了趟益州府,没请到人,说是带着徒弟云游四方去了。”

“明年咱们不是要去淮安吗?咱们往南方找一找。江浙富贵,那些有钱人惜命,当地肯定有不少好大夫。”

林氏笑道:“师兄和师嫂明年也要去淮安,若是找到了,正好给瞧瞧。”

渔娘看着窗外的大雪:“今天才冬至,等明年开春还早。”

渔娘担心师娘,等到下午雪停了,换了身外出的衣裳去孙家看望师娘。

进孙家大门,路过前院书房,见温子乔在读书,渔娘进去看了眼。

“见过梅小姐。”

“可冷?”

“多谢梅小姐,先生叫下人送来了两个火盆,屋里尚还暖和。

渔娘嗯了声:“读书本就辛苦,其他吃穿用度不要苦了自己,缺什么找人要,不要不好意思。”

“是。”

渔娘去后院,先生和师娘在花厅里下棋,不大的屋里摆着三个火盆,渔娘进门就脱了肩上的狐狸毛披风。

“师娘,嗓子可难受?”渔娘打量师娘脸色,脸颊有些泛红。

“早上起来咳嗽了会儿,白日里比晚上好受些。”说着于氏咳嗽了一声。

于氏也不下棋了,拉着渔娘坐下:“一点小事,大雪天的,也值得你跑一趟。”

“反正闲在家里也无事,就想来看看您。

两人亲热地坐在一起说话,孙浔在旁边听了会儿,问道:“听你爹说,淮安那边来信,说下月你及时会派人过来?”

“是说了这么一句,也不知道叫谁来,反正不管谁来,我也不认识他们。”渔娘满不在乎。

“胡闹,你且记得,当着别人的面不可如此无礼。

“知道了。”渔娘笑着答应。

孙浔慢慢悠悠地,自己给自己倒了杯茶,笑道:“你爹打定主意不想回淮安,淮安那边还没放弃,这次来观礼,你堂叔来不了,来的人至少应该是你的堂哥,或是族里跟你们家亲近的老人。”

“啧,大冬天的,叫老人家顶着寒风坐船这么远来参加我的及笄?我没那个脸。”

孙浔也觉得来的不太可能是梅家族里的老人,那,来的应该是主支的小辈。

“来就来吧,来了就好好招待,若是着急走咱们就客客气气送走,要是不着急走,那就留下等明年开春了,跟咱们一块儿回淮安。咱们家院子宽敞,有的是地方住。”

渔娘对及笄礼并没有爹娘那般重视,反而是及笄后必须面对找婆家这样无形的压力,叫她烦心。

于氏精神头儿不太好,渔娘没留太久,问过师娘这几日饮食,又说了会儿话她就要回去了。

走之前,渔娘故意吊先生胃口:“过些日子,我送先生师娘一个礼物。”

“什么礼物?不年不节的,又不是我们俩的生辰,怎么想起送礼来了?”

渔娘眨巴眨巴眼睛:“想送就送呗。”

于氏还想再问,渔娘不想说,嘿嘿一笑就走了。

于氏笑骂一句:“这丫头,都快及笄了,还这般顽皮。”

孙浔嘴角带着三分笑意:“她整日在家,估计是翻书琢磨出什么好吃的点心来,想孝敬咱们。”

“回头问问二郎,渔娘若是弄出什么好吃的,二郎这个贪吃的肯定知道。”

孙浔叫来小厮:“去,你去趟梅家,告诉二郎,今日大雪他在家休息一日也就罢了,明日必须来书房读书。”

“哎,小的这几去。”

梅二郎今日难得偷懒,本还想着晚上若是再下雪,明日也不去读书,没想到先生叫人来催。

二郎哀怨地看着姐姐,他肯定是姐姐去先生那儿,先生才想起他来。

渔娘摸摸他脑袋上的兔毛帽子:“读书就是这样的,偶尔一日就不错了,你别做出这副表情。”

二郎生气了,不叫姐姐摸他脑袋,肥屁股一转,走了。

渔娘心中愉悦,带着丫头回自己院里。

渔娘卧室旁的暖房里,又宽又长的书案上摆着十几种研磨好的颜料,辰砂、赭石、孔雀石、花青、石绿等。另,各色狼毫、羊毫、排笔、兼笔、须眉笔等挂满了笔架。

这些颜料和画笔暂且还未用上,桌案上的宣纸上,只有炭笔落下的淡淡痕迹,像是两个人的模样。

伺候的婆子端来两个火盆放在桌案前面,不过一会儿,屋里就暖和了,渔娘搓搓手,拿了支笔在纸上细细勾勒出形状。

渔娘这几日不写她的话本了,琢磨上画画了,好久没有动笔,脑子和手有点不配合,画废了好几张,才稍微画出些样子来。

冬至过去,一脚跨进了腊月。渔娘的生日是腊月初六,还有几天才到,府里已经忙起来了。

府里下人忙碌,渔娘也不得闲,她及笄当日穿的吉服早就做好了,是一套金色拼色的吉服。金色显贵气,玄色又合梅家的水德,渔娘试过好几次,绣娘也修改了好几次,什么都停当了。

前几日,她娘不知为何又对吉服不满意起来,叫绣娘把腰上略改了改,又配了根金线锁边的腰封,改后这身庄重的吉服,愣是把她一个十五岁的小娘子,衬得像是能主掌一族的大人物。

她换装前后,活脱脱证明了那一句话:人靠衣裳马靠鞍!

屋里的铜镜前几日才拿去打磨过,照镜子时候看得特别清楚。

渔娘打量镜子里的自己,不停地欣赏自己的美貌,感叹道:“娘,我一个小家碧玉一下被您打扮成神妃仙子,我要穿着这身走出去,哪家儿郎配得上您闺女?”

屋里伺候的下人们都忍不住笑了。

“该给你的娘都给你,管你以后嫁给要饭的讨口子还是嫁给谁去。”林氏看女儿,越看越满意。

“呵,话说的这般好听,我要真嫁个破落户,您指不定唆使我爹打断我的腿,把我关在家里不许出门。”

林氏笑着瞪她:“你若是被外头那些破落户骗走了,你何止对不起我和你爹,你也对不起你先生和师娘对你这么多年的教养。”

渔娘满心欢喜地转着圈欣赏身上的吉服,随口应道:“您女儿我爱吃爱玩又懒,我才不会嫁个靠吃自家媳妇儿嫁妆混日子的男人。”

渔娘摸了摸新做的腰封:“这是缂丝的吧。”

一寸缂丝一寸金!缂丝这种珍稀物件,普通人有金子都没处买去,就算梅家这种有点门道的,也要多费许多银钱才能买到些。

绣娘帮着整理裙摆,笑着道:“正是呢,前几日老爷从外头拿回来的,这种好物做一件衣裳穿出去太招人眼,用来做腰封这些小物件,抬人气势又不过分显摆,正合适。”

刚巧买回来的缂丝又是金色,跟小姐这身搭配的吉服特别合适,夫人才叫她们又改了一道。

渔娘笑道:“我真是心疼几位姐姐费得这许多心思,可惜了,这么好的手艺只有我们能欣赏到。”

绣娘忙谦虚道:“小姐夸得我们脸红,我们几个姐妹的手艺比不得江南那边的大绣娘。”

“坐下,试试首饰。”林氏嫌女儿话多,叫她闭嘴。

渔娘老实了,乖乖坐在妆镜前,叫她娘给她弄发髻。

为了和玄金色的吉服搭配,她的发饰以黄金打的金簪步摇为主,上嵌石榴红的宝石点缀,渔娘可喜欢这套首饰了,真的能当传家宝。

这一套金贵的首饰,再搭上一身金贵的衣裳,渔娘及笄那日,请来的宾客见了,都惊呆了。

及笄是大事,梅家在南溪县的亲朋不多,为了热闹些,除了孙家、贺家、王家之外,梅长湖把跟自己相熟的掌柜都请来了,开药铺的邓家人、开饭庄的周家人,还有开酒肆的张掌柜、卖茶的李掌柜等。

渔娘不是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小娘子,在场的人都是看着她长大的,宾客们都没想到,平日里爱笑的乖巧小娘子,换上吉服后竟这般庄严大气。

对这些小有家财的普通掌柜来说,贺家、梅家就是他们能接触到最有身份的人家了,梅长湖平易近人他们还不觉得,今日倒让他们品出不同来了。

没落世家终究是世家,就算人家落到跟他们一样开铺子,人家的底蕴就在那儿摆着。

淼娘今日挺着大肚子也来了,邓丁香扶着她过去瞧,淼娘激动地掐了邓丁香好几下:“真好瞧!这黑的金的,倒是比别家小娘子穿的粉的红的好看多了。

贺文嘉默默点头,他也这般认为。

腊月二十府学要考试,正是分班考试的关键时候,贺文嘉为了参加渔娘的笄礼专程请假回来。

贺文嘉看到渔娘这身打扮,压制不住心中澎湃心绪,走近了围着渔娘转了好几圈,好似不认得渔娘一般。

足金打的金钗步摇插满了头,好瞧是好瞧,只是重得压脖子,渔娘为了保持形象,又当着宾客的面不好失礼,站那儿没动,只悄悄瞥了贺文嘉一眼,叫他老实些。

今日请来给娘梳头的正宾阮氏暗中瞪小儿子一眼,叫他走远些。

王苍今日也请假回来了,他和观礼的众人站到一处,目光有些深。

贺文嘉退到王苍身边,忍不住感叹:“渔娘这一身打扮,我都不认识她了。”

芸娘连连点头:“梅姐姐今日特别好看。

也不只是好看,渔娘寻常也好看,她刚才斜眼看他的眼神也跟平日一样,但是,在贺文嘉心里,今日跟以前日日年年见过的她都不一样。

具体有什么不一样贺文嘉说不清楚,硬要说出今日的不同来,他刚才看到渔娘一身盛装从屋里走出来时,心跳停了一瞬。

淼娘跟芸娘说到一块儿去了,两人凑一起叽叽喳喳,把渔娘从头夸到脚。

站在淼娘旁边的妇人侧身小声跟丈夫说:“在家时,只听公公婆母说过二房这位妹妹颇有才情,今日一瞧,倒是跟苏家那位大娘子的气度有些相像。”

说话的这位妇人娘家姓苗,乃是淮安梅家嫡长子梅羡谨的夫人,论关系算是渔娘的堂嫂。

两日前,梅羡谨和苗氏夫妻二人才到南溪县,他们这次来就是为了来参加这位堂妹的笄礼,同时请堂叔一家明年开春去淮安祭祖。

堂叔已经写信答应了明年要回淮安,为了表示主支的郑重,他们夫妻还是来了一趟。

梅羡谨也是头回见到这位堂妹,听夫人说完,他忍不住地点头,渔娘书画工夫比那位苏家大娘子强些,只论人的话,渔娘比苏家大娘子要强些。

前朝时,淮安最大的家族是杜家,因为站错了队,被抄家灭族了。杜家倒了,淮安许多小家族多少受了些牵连,他们梅家也一样。

杜家没了之后,淮安其他小家族不敢冒头,也就近几年,淮安苏家的大女儿嫁给陈家嫡长子,苏家靠着陈家的关系,苏家成了淮安领头的那个。

陈家呀,在前朝世家谱上排第三,因为支持当今皇上打天下,成了世家谱前十硕果仅存的大世家。当家人陈方进被封镶国侯,如今乃内阁大臣兼吏部尚书。

苏家的大娘子能进陈家,嫁给陈方进的嫡长子,若无意外,苏家大娘子以后是板上钉钉的侯夫人,陈家宗妇。

苗氏听明白丈夫的言外之意,她笑了笑,这位堂妹的教养挑不出错来,只论人肯定不比苏家那位大娘子差。但女子婚丧嫁娶,哪里只看人如何,还要看门户。

梅家比起苏家来,还是要差上一筹,这上面比不得。

苗氏心里轻叹,堂堂婶如此珍爱的女儿,就算是陈家那样的顶级门庭,只怕他们也不愿意把堂妹嫁进去。

不只堂叔和堂婶,打小教堂妹读书学书画的孙家夫妻俩,他们一手把堂妹教养大,他们把堂妹看得也很重,他们定不会允许旁人打堂妹婚事的主意。

听听,那位孙先生亲自给渔娘取字青山,望她能自在放飞于山河,纵情世间,安然一生。

谁家长辈会郑重地给小娘子会取个青山这样的字?嘴里说的话都是盼她过得自在,一句都没提相夫教子的话,苗氏还是头回见。

可见,他们对渔娘视如珍宝,宠爱至极。

二堂叔家的渔娘养得好,不愿意嫁进高门大户。三堂叔家的两个女儿倒是有攀高枝的心思,无奈有些配不上。

唉,梅家怎么不多几个渔娘这样的小娘子。

“这位夫人,您是哪儿的人?”

“我们是淮安梅家人,我是渔娘的堂嫂。”

“哦,听渔娘提过你们,你们千里迢迢过来,真是辛苦了。”

淼娘也不知道苗氏是谁,见他们夫妻面生,站在那儿又不跟其他人说话,怕他们夫妻觉得渔娘家招待不周,她礼节性地上前搭句话。

苗氏客气地冲淼娘点点头。

苗氏左右看了看请来的宾客,女子也罢了,不该请这些外姓男宾来,又不是什么高门大户之人,传出去也不体面。

这里到底不是自己家,也不懂这里的习俗,苗氏也就不乱开口惹人嫌了。

渔娘的笄礼办得简单而隆重,笄礼完成了,渔娘挽着先生和师娘,笑道:“你们别走,我还有礼物送给你们。”

“今日送?”

都过了好些日子了,孙浔和于氏都把这事儿忘记了。

渔娘笑起来的时候又有了平日调皮的模样,她扶着先生和师娘坐下:“就今儿送,不过送之前,先生和师娘得吃我一盏茶。

贺宁远闻言笑着看了梅长湖一眼:“梅兄,敬茶?要做什么?刚才拜谢长辈时,不是已经敬过了吗?”

“你别管,只看着就是了。”

在场的其他宾客也看出门道来了,周掌柜笑道:“怎的,今天你家渔娘要再拜一次师?”

梅长湖老神在在:“再拜一次师有何不可?我的渔娘从开蒙伊始就得我师兄师嫂教诲,如今渔娘成了大人,合该再拜一拜她先生和师娘。”

话虽这般说,贺宁远他们都知道,读书拜先生,和真正的拜师不一样。

奉茶拜了师门,那就是入室弟子,师同父,以后再也撕不开了。王苍和贺文嘉,到现在都未正经拜师。

孙浔和于氏被渔娘亲手扶到上首坐下,阿青端了茶来。

“我来。”

林氏从阿青手里接过茶盘,亲自端过去。

梅长湖牵着小儿子也走上前去,高声笑道:“师兄,师嫂,看在渔娘拜师这般诚恳的份上,可要给渔娘补一份厚礼才行,不然我可不依。”

孙浔和于氏明白了师弟一家的意思,于氏忍不住红了眼眶,连忙去扶渔娘:“好孩子,别跪了,天冷,别伤了膝盖。”

林氏笑道:“师嫂若真心疼渔娘,就赶紧叫她敬茶吧。”

渔娘从娘亲手里端了茶盘,双手敬上:“请师父师娘喝茶。

原来渔娘唤的是先生和师娘,如今改口成了师父师娘,一个字的改变,到底不一样了。

孙浔难得激动,端茶的手微微有些颤抖:“好孩子,好孩子!”

于氏更是忍不住落下泪来,这孩子,太会心疼人了。

渔娘笑着催道:“师父和师娘快喝茶,我还有拜师礼给你们呢。”

观礼的众人都笑了,都催孙浔夫妻赶紧喝拜师茶,他们还想瞧瞧渔娘送的什么礼。

孙浔笑了下,把茶一口饮了,放下茶杯。

“送什么好东西了?”

渔娘喊了声:“阿青,我的画呢?”

“哎,在这儿呢。”

渔娘接过画,献宝似的递上去:“你们快瞧,我画了许久才画成这样。”

见要看画了,围在花厅外的宾客皆往里走,贺宁远走得快,他积极道:“孙先生,我帮你拆开。”

一幅画罢了,又不难拆,拉了下捆住画的带子,画卷就滚开了。

“嘶~

“我的三清老爷,画得可真像。

“一模一样!”

“让我瞧瞧。”刚才慢了一步被其他人挡在后头的贺文嘉两步上前,走到先生跟前去。

贺文嘉惊了,画的还真是......贺文嘉扭头看先生和师娘......还跟先生和师娘一模一样啊!

先生眉头的皱纹,师娘随时带笑的眼角,真像啊!

“你什么时候这么厉害了?”贺文嘉不敢置信。

贺宁远转身拍儿子一巴掌,知不知道尊重?当着这么多人的面,问人家小娘子这话?

贺文嘉被他爹揍了,跟没感觉一般,看着这幅画如痴如醉。

渔娘的工笔画向来画得好,这幅画的技法跟他以前见过的都不一样,这是新创的吗?

渔娘忍不住得意:“厉害吧,我书楼里藏着一幅外邦来的画像,画得特别逼真,我自己研究学来的。”

梅羡谨和苗氏夫妻俩对视一眼,这位小堂妹,比他们听说得更加厉害,简直能称之为大家了。

“好好好!”

收到画的孙浔和于氏,两人对这个亦徒亦女的孩子,满意得不能再满意了,孙浔连说三个好字。

贺文嘉盯着渔娘,此时他心里只有一个想法,赶紧讨好渔娘,叫渔娘给他也画一幅这样的画来,一定要把他画的英俊潇洒,玉树临风!

“你看什么?”

“......“

贺文嘉捧着笑脸正回话,渔娘转头跟芸娘和淼娘说话,贺文嘉只好默默闭嘴。

在场的宾客都围着这幅真人画像议论纷纷,有说有笑,热闹极了。

梅羡谨不禁有些遗憾,堂叔若是随了父亲的意思,渔娘的笄礼若是在淮安办,渔娘的才名只怕几天之内就能传遍淮安府。

可惜了这么好的机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