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武帝寄奴 > 第011章 主将之忧

武帝寄奴 第011章 主将之忧

簡繁轉換
作者:逍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2-16 22:50:17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当天夜里,刘牢之邀我到他府中小叙。这一次,他并不像以往那样邀儿子刘敬宣、外甥何无忌等人作陪。

刘牢之将我带入堂后的一间密室,对我说:“德舆。证讨桓玄之事你如何看?”

“桓玄如其父一般,久有异志。为朝廷之安危着想,不讨不可行。只是东部孙恩之乱方平,我军尚未有足够的时间休整。此时会稽世子征讨桓玄,未免操之过急。”我如是分析。

“嗯。会稽世子当年亲自率军大败王恭与桓玄。如今桓玄坐镇西藩,以我看来无非是想挫挫桓玄之志气,令其自制而已。哪知反挑起桓玄反抗,如今大军未出,桓玄倒长驱直入。这桓玄可并非不懂军机之王恭、殷仲堪,也非不堪一击之孙恩。元显世子此举过于草率。”

“以将军之意,我等该当如何?”我问。

“此为今日请你来商议之原因。朝廷今日加授你副都督之职,你与我倒又被世子绑到了一处。以朝命征讨桓玄,作为晋室之臣皆有责,不惟你我。若征讨失利,你我作为先锋必然首先被害;若征讨成功,你我则将著大功于天下。”

刘牢之呷一口茶接着说:“不过,依元显世子之脾性,彼时恐怕也不会宽容我等。世子尚且年轻,于军务、政务并不谙熟。他未建寸功而掌握大权,显然难以服众。此前败王恭,乃因我之故;之后败孙恩,亦乃因你我之故;

倘此番因你我而再败桓玄,所谓功高足以震主,元显岂能容我等?我等建功立业之日,便是罢官弃市之时。诚然,罢官自是当然,弃市街头未免言重。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以元显之手段,不可不防。”

刘牢之对我解释他的担忧时,时时以“你我”、“我等”相称,让人不得不为“我等”顾虑。毕竟征孙恩,我的功劳是仅次于刘牢之的,此时又受命为征桓玄的先锋官副将,无论如何我也脱不了干系。

但从另一面讲,其实我与刘牢之的状况是完全不同,也不可相提并论。刘牢之为京口之帅,他的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到帝国势力的平衡。我虽为其帐下司马、为副都督之职,然而从我的资历而言,仍然只是一个中级军官。

尽管征讨孙恩令举国对我刮目相看,但仍不过只是将帅手下的一员猛将而已。刘牢之之位,能够用人用权;我之位,只能被人用被权用。因而,我刘裕在这盘棋中自由度并不大,无非是看弈棋的人想法行事。

这就像后汉时期赤壁之战中东吴的大臣们一样。面对曹操大军压境,东吴危如累卵之时。孙权手下的臣子们要么主张投降、要么不表明立场。对他们而言,成功则可升官升爵;失败亦不失为朝臣。

我就处于这样的状况。我只在乎的是这个国家不要有所动荡,至于说司马元显与桓玄谁强谁弱,并不是我关注的核心。

不过,刘牢之的情况却截然不同。他的担心也并非多余。

尽管除了在建康宫上朝觐见时见过一次会稽世子司马元显外,我与元显再也没有直接接触过,但他的为人我还是比较清楚的。司马元显从他父亲手中夺得军政大权之后,对朝中反对他的重臣,大部分施以不同程度的打压。性格刚烈而又“不识时务”者,轻则免官,重则弃市,甚至还有诛连九族的。

时人不敢妄评,对这些事禁若寒蝉。

身为将,也有处世之艰。败,则一世功名毁于一旦;胜,则更是如履薄冰免遭人忌恨。如鼠入风箱一般,进亦不是、退也不是。

我小心翼翼地说:“道坚将军,若单从用人这一点而言,桓玄的确是远过于元显世子。然而,我以为元显世子之害只是害人,桓玄之害却是害国。两权相较,孰轻孰重,将军您不可不察。况且,即便是胜了桓玄,担心功高盖主而受元显忌恨,也非无缓解之道。

将军您只是先锋,元帅是元显世子。将军只需一昧示以谦敬、对朝廷嘉奖一概推给会稽王府、一概归功于元显世子。尽量韬光养晦,也许是可以避难的。”

刘牢之坐在椅上沉思。我见他不说话,起身为他换了杯中的茶,然后又坐在他对面。

“若要我暂且依附元显,倒也不是不可考虑之事。不过德舆,你是否真的认定我等只能跟从司马元显出兵?”

我摇摇头说:“不一定。只要未真正出兵,将军都可以借故推辞。”

“司马元显亲自派人下令,我如何拒绝?”

“兵源不足便是极佳理由。征讨孙恩方罢,北府诸军覆没,只留您这一军。兵源的确不足。再者,元显世子定然不肯将他的军队交与您统制。这样便可以以募兵为由暂缓出兵。”

“此理由不佳。”

“为何?”

“淝水之战中,我只领了五千人作先锋。如今我所率之人远不止五千,而桓玄的十万人马却远不及当年苻坚的百万大军。如此借口,怎会不受人以话柄?”

“苻坚乃骄兵、桓玄乃强兵;谢将军乃良帅,元显世子却乃二者不可同日而语啊。”

刘牢之再次陷入沉思。

我没有想到今天的谈话这么缓慢而艰难。虽然我帮他分析了不出兵的理由,但是我的观念却是希望他出兵的。

在我看来,个中利弊是显而易见的。不知道刘牢之到底在担心什么?如果说他在畏惧桓玄,这似乎并不是他的性格;如果说他真是担心功高震主,那么我方才的分析完全可以令他权衡得失,使得损害最小。

与因为无功而落难相比,因为无能而得以保全更佳。

关于有能与无能,我想起战国时期的一位名将王翦。

整个东周史几乎就是一部战争史。上至士族之政治,下至平民之生计,无不以战争为核心。在这个历史时期,涌现出了无数战功显赫的将领。而东周后期,有四位将军被誉为“战国四名将”,分别是白起、廉颇、李牧、王翦。

四人战功各有千秋,但在战争之外却有迥然相异的风云际会。

白起:中敌人离间计,受应侯范睢之中伤,被解除兵权。白起因此而有怨气而称病还乡。随后被赐死。

廉颇:同样中敌人离间计而受中伤,黯然离开赵国。赵军失利后,想请廉颇再次出山,然而又被小人所算,终于留下“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之憾。终老于他乡。

李牧:依然中敌人离间计而受中伤。因不愿交出兵权,残遭杀害。

王翦:一生征战,协助秦始皇成就大业。无疾终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