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武帝寄奴 > 第008章 荆州战策

武帝寄奴 第008章 荆州战策

簡繁轉換
作者:逍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2-16 22:50:17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桓公,幼道将军已率军往江陵而来。”卞范之进内室向桓玄报告。这位表字为幼道的就是桓玄的从兄桓伟。

“何日能到?”桓玄一面在侍女的服侍下穿衣,一面问。

“后日正午。诸位将军已于议事厅恭候多时了。”

桓玄穿上的,是一身军服。数月来征战不休,所以桓玄习惯把一套军服放在内室,以备不虞。

颇有些儒雅之风的桓玄着上军服,飒然就是一位英武将军。正值盛年的桓玄既是文武兼备、又是才貌双全。举手投足之间一举夺得军政大权,当是时,意气风发而自得非凡。

之前一再想挥军东下,趁孙恩之乱以胁迫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但当司马元显先发制人,挥军西上以胁迫桓玄时,桓玄反倒有些着慌。

桓玄以前与司马道子打过交道,知道司马道子年轻时也曾是个有为之人。不料才到四十多岁就变成了一个利令智昏者。每天除了秉权、敛财、酗酒、玩乐外,不知世间还有何事。这样的人,心高气傲的桓玄根本不放在眼里。

然而对于司马元显,桓玄的态度却完全不一样。司马元显比桓玄小了十多岁,出道之初便协助司马道子击败了王恭、殷仲堪、桓玄。没过多久,就把权臣司马道子排挤出政治核心。不到二十岁的年纪就一统朝政。

于军于政,这个司马元显都不可小觑。自负少年奇才的桓玄对同样是少年奇才的司马元显既赏识、又畏忌。如今司马元显大张旗鼓地主动来进攻他,桓玄怎能不着慌?

到达议事厅的除了卞范之、殷仲文等谋士外,其余的都是亲信武将。既然他们都已经清楚目前的局势,所以桓玄就直入正题,讨论军事部署。

各位战将意见很不统一,有人建议浮江而下迎击司马元显,有人建议在武昌设防线以逸待劳。桓玄莫衷一是,惶惶不能两顾。

之前四方诸侯讨伐司马元显尚且遭到惨败,如今自己孤身对抗,胜算还有几分?桓玄考虑再三,更倾向于在家门口的荆州设防。

卞范之见桓玄顾虑重重,建议说:“桓公威名著于天下。司马元显乃乳臭未干之小儿。元显前番征王恭、此番征孙恩,所赖者,乃刘牢之也。刘牢之虽强,然个人声誉不佳、军队军纪不良,于扬、徐等州大失物情。

若桓公以重兵临近畿,向各州军民示以威赏,则刘牢之军土崩之势可翘首而待。无牢之之元显,怎耐桓公何?况且,何有延敌入境自取蹙弱者乎!”

桓玄听了卞范之的话,认为非常有道理,自己一直都存着的顾虑完全打消了。于是站起来大声对众将说:“吾意已决!待桓伟兵到,我当率强兵直下建康。诸将建功立业之机,正当此时!”

桓伟领兵到达后,桓玄让他守卫荆州的州府江陵,自己亲自率领大军沿江而下,过武昌,直抵浔阳。直到大军到了浔阳,探听到前方无元显的一兵一卒,桓玄不禁大喜:卞范之的判断果然不错。

于是桓玄索性命所有战船不必在浔阳停留,扬帆直入建康的西藩城池姑孰。

守姑孰的是谯王司马尚之。司马尚之根本没有料到桓玄大军会猝然来袭,有如天兵忽降一般,只得调军仓促应战。结果很快被桓玄击溃,司马尚之只得舍弃了姑孰,带领残兵数百人突破重围,逃往建康。

桓玄就把姑孰作为中军,布阵迎战赶来的元显大军前锋。这前锋将军正是刘牢之。

“这司马元显如此大张旗鼓要逆水而上。如今却陈兵于建康门户,是何道理?”占领姑孰城后,桓玄一面在城头上巡防,一面问众人。

“难道是为了声东击西?”一个将领脱口而出。

“嗯?声东击西?”桓玄看了那将一眼,低头思忖一番,然后说,“不会,不会。建康至武昌、江陵乃逆水,不可能突袭。荆州布防严密,由陆路袭荆州,非速战能胜。而若不胜,则必然困守,无论水陆都不得进退。非声东击西之策。”

“或是埋伏大军于姑孰,诱我深入,而后十而围之?”另一个谋士又猜测。

“若此不可不防。不过,我军只要使得水路畅通,谅司马元显的合围之计无所作为。”这次说话的是殷仲文。他接着说:

“况且,镇守武昌之军数日之后也将如期而下,但得固守姑孰月余,里外合击,其围自解。而我以为,空弃上游之重镇而围我于姑孰,似无道理。建康便在近左,倘若围之无效,建康城破岂非在旦夕之间?再者,自古未闻诱敌至京师之说。元显此番未曾出兵,恐怕乃是内因。”

桓玄听了,点点头望望卞范之。卞范之也点头说:“仲文所言极是。双军相争,未闻有弃要地者。大军来袭而只知困守建康,岂非怯懦?我以为,我军可分为三:城内固守、城外游击,水军贯通上下游水路。如是,则万无一失。”

这样的部署,所有人都赞同。桓玄即刻分派将领分兵驻守。

望着建康的方向,桓玄的心中不禁感慨非常。自父、叔辈起,桓氏就世居荆州,然而桓玄对于建康也是非常熟悉的。青年时代曾无数次到建康,遍访公卿,以求得到朝廷重用。然而却始终无为。

当终于有所为之时,却没有哪一次不是在与建康的公卿为敌。

原本以为自己奋发而起,会走一条与父亲不同的道路。然而无论如何,自己的每一步都似乎落到了父亲的脚印中,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

在离建康咫尺之遥的姑孰,桓玄忽然悟到:走一条与父亲相同或不同的道路,并非是自己能够决定的,而是身不由己。这一条道路也并非他父亲的道路,而是一条每个镇守荆州的诸侯都会走的道路。王敦也罢、父亲桓温也罢、殷仲堪也罢,莫不是如此。

当然,也有例外的。桓玄再一次深思之后,认为如陶侃那些例外之人,只是因为他们在荆州呆的时间不够久。看来,只要在荆州呆了足够长的时间,就必然会与建康为敌。

桓玄为发现了这个规律而暗自欣喜,但是导致这个规律的原因在他的心中却无解。欣喜之余,也颇有些懊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