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武帝寄奴 > 第015章 政治迷云

武帝寄奴 第015章 政治迷云

簡繁轉換
作者:逍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2-19 10:52:36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刘敬宣只说了那么几句话便被父亲如此严厉地训斥,虽然他不明就里,但也不敢再开口说话了,只是低头唯唯诺诺。

我忙向这三人打手势,示意声音小一些。帐外的亲兵虽然都是百里挑一的可靠之人,但如此这般指名道姓地谈论司马元显,毕竟是大不敬。

刘牢之重新坐下去。刘敬宣索性站到我跟何无忌身后,离他父亲远远的,不再出声。

我们又谈论了许久。见刘牢之不可说服,我只好让何无忌、刘敬宣暂回自己的帐中休息。我也劝刘牢之早些休息,改日再商议。

出帐料理了一些军中的事务之后,我去了何无忌的帐中。

何无忌见我进帐,拉着我是非曲直说了许多。甚至还说,若非刘牢之是他舅舅,他早就依大义揭发或率众举事了。

我忙说:“千万不能说这样的话。桓玄虽然有不臣之谋,但眼下他只是将矛头对着司马元显而已。况且,此事本就是司马元显自己惹的祸。司马元显以为平定了拥众十数万的孙恩,便天下无敌了。可他也不想想,这桓玄的兵数不及孙恩,但战斗力却远高于孙恩,不可同日而语。

本来道坚将军可以安坐东方,任由元显去对付桓玄。哪知元显那么早就挑得桓玄挥军南下,而道坚将军又经不住元显的软硬兼施。既然已经到了这个骑虎难下的地步,道坚将军打算降桓玄,也确实有其苦衷。毕竟,降了桓玄,也只是反元显,并未反大晋。

只是我担心,桓玄得势,北府堪忧,道坚将军的地位堪忧。假若桓玄真有不臣之心,恐怕大晋国也堪忧。”

“确实。对道坚将军而言,岂止地位堪忧,连性命也堪忧。”

“哦?无忌也有这样的预感?”我有些惊异。桓玄其人我了解不深,只是从我个人的推测进行的臆断而已,没想到何无忌也有这种想法。

“难道德舆将军也有此感?”何无忌听到我的想法与他不谋而合之后,低头静默。

我们对坐长吁短叹一番。作为属将,除了继续向刘牢之陈情外,无计可施。

刘牢之将要如何做决定,我难以把握,不过我知道在其中政治的平衡是极需要考虑的。

当初为什么桓玄愿意讨贼而朝廷不许,反而下诏令不愿意讨贼的孙无终带兵南下呢?为什么刘牢之一人足以与孙恩抗衡,从而能削弱北府的实力,又为什么又要派谢琰带领建康兵力参战呢?其实,个中其实含着权力斗争的玄机。

刘牢之本是一员偏将,在司马元显与王恭之争中倒向司马元显,从而获得了王恭的地位,成为坐镇一方的军阀。因为资历不深,所以信服他的人并不多。

刘牢之希冀经营北府以收民望与军望,从而熬资历而成一方诸侯。碰到孙恩作乱的事情,不得不依司马元显的命令,硬着头皮上阵。当然,刘牢之对于灭孙恩是满有把握的。他所担心的是自己在前线,司马元显会染指京口的事务。

刘牢之对司马元显有所猜忌,司马元显也并不放心刘牢之。刘牢之协助司马元显击败了王恭。元显并没有食言,的确是让刘牢之取代了王恭,然而却有一项最重要的权力并没有赋予刘牢之,那便是开府。

开府,是一个官员能否自行选任地方官的权力,事关重大。刘牢之没有开府权力,所以他能支使的,只有他军中的战将,却不能指挥地方官员,对于地方的政务所能施加的影响有限,对于朝政则更是无参与的权力。这也正是他虽然都督吴、会稽等郡县军事,却频频受地方官员制肘的原因。

作为京口的另一员大将,孙无终却不想搅入是非,他更不想搅入战争。虽然孙无终驻军的京口和刘牢之驻军的广陵近在咫尺,但孙无终除了与刘牢之有相互交往之外,其驻军一向与刘牢之的驻军不相往来。这也是我入军时间虽久,但也未曾见过刘牢之的原因。

孙无终采用这样的方式既使自己中立,也使自己脱身于军争。在司马元显及刘牢之的压力下,孙无终极力推荐我代替他入刘牢之的幕府当参军。

而谢琰之所以也率军进剿,他既不是像刘牢之一样为了争军功,也不是像孙无终一样不得已而为之。他是为了谢氏一门的声誉。谢玄去世后,晋国旧族在朝野的地位大不如当初。谢琰号为军中柱石,荣誉远高于实权。其实早已被排挤出京口北府的实际控制圈以外。久居建康,实则为建康卫戍将军而已。

司马元显将建康的精锐分了一部分给谢琰剿贼,也许还有让谢琰牵制刘牢之意。剿贼成功,则是司马元显、主将谢琰之成功,而不是刘牢之之成功;剿贼失败,则是谢琰、刘牢之之失败,而不是司马元显之败。

这确实是一个高招。但我以为谢琰率军南下恐怕并不仅是牵制那么简单。用“防范”这个词恐怕更好。

刘牢之率大军南征,所带的都是精锐。孙恩虽然在南方夺了郡县,但是朝廷未必认为孙恩真是桀骜难治。孙恩乃是土寇,不是强敌。刘牢之有必要带北府精锐么?既然他将精兵尽数南调,则不得不令朝廷心疑。

所以从吴郡到浙江,谢琰大军一直在刘牢之大军以西,以备不虞。

击败孙恩之后,本欲令刘牢之守会稽、谢琰守吴郡,然而刘牢之到底棋高一招,始终令军队停留在浙江以北,而谢琰早已越过浙江去追击孙恩余部。这样就形成了刘牢之在北肃清吴、沪渎残寇,谢琰在南进攻会稽的局面。在这个情况下,也只能依现状而令谢琰镇守会稽周边郡县。

刘牢之在这场角逐中其实是最大的受益者。收复吴郡对刘牢之而言,不仅官位提升,而且还扩大了领地,将权力延伸到整个太湖以东。而对司马元显而言,显然不是一件好事。虽然有南方的谢琰牵制刘牢之,但是大江下游的刘牢之的势力已经直逼大江上游的桓玄。建康夹在这两个军阀中间,实在是危险。

会稽毕竟是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的分封国。食邑怎能不守?不过京师更为重要。所以让谢琰留守会稽之后,又命令他把大军遣返建康,在会稽只留了守军几千人。谢琰兵败会稽,主要原因在于他不设守备,另外的原因也在于会稽守兵不足,精锐已遣离了城池。

司马元显的布局被刘牢之巧妙化解,而谢琰的意外身亡对司马元显更是一次不小的打击。尽管派刘牢之南征会稽是不得已之举,但在我看来,司马元显还是希望借助刘牢之与孙恩互相消耗实力。两败俱伤之际,他可以坐收渔人之利。

置身于司马元显骰中的,并不仅只是刘牢之和他的女媚高雅之,而且还有北府其他有才望的将军孙无终和桓不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