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武帝寄奴 > 第070章 重临旧地

武帝寄奴 第070章 重临旧地

簡繁轉換
作者:逍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2-19 10:52:36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罗落桥,扼守在我军由大江进入建康的河道之上。

到罗落桥来,这是第二次。上一次来的时候,我是被桓修带来的;这一次来的时候,我是带别人来的。而桓修,再也来不了了。

从这座桥沿着大江往西便是那号称固若金汤的石头城。

石头城东西两侧均有拱卫建康的军事堡垒。虽然攻取了石头城就意味着攻下了建康,但是攻石头城却是不可取的。自古以来,从未有人能够攻下号称天下第一城的石头城。以我们这一千多人的兵力,自然不用去做那种无谓的尝试。

而要从东面攻取建康城,这个罗落桥便是必经之地,因为罗落桥下的河道可以一直延伸进建康城外的覆舟山下。当年孙恩率军经丹徒而攻打建康时,便是在罗落桥遭受刘牢之守军的攻击,转而撤走的。

桓玄在这里设了第二道防线,自然是意料之中的事。

此处的守将是皇甫敷,守军共计七、八千人。

在江乘碰到守军时,我就不太理解为什么防守人数这么少。那时我猜测大概是江乘远离建康,所设的守军无非是为了拖延义军进军的步伐,而不是歼敌。现在又见到如此重要的罗落桥守军竟然只有七、八千人,而周围并没有设伏的迹像时,我更觉得匪夷所思:桓玄的荆州精锐到底在何处?难道是想和我打攻守城战?

桓玄当初率兵由荆州沿江而下时,号称十万兵马。即便并没有真的带十万兵来,但是我与刘牢之迎击桓玄时,他的兵力至少在五万以上。这是我亲眼见到的,不会有假。

义军离开京口时,我方只带了一千七百人。加上之后陆续由京口发来的援军,目前也仅有两千多人。桓玄那一方就算不计入各州拱卫建康的援军,光是荆州军的兵力便是我方的近二十倍。

以二十倍兵力,不在重要进攻路径上建营展开阵地战,而只用数千兵力设于明处,这确实不是我可以理解的。

即便是想用几千人延缓敌军进攻,那么完全可以建个简易的堡垒,把大部分兵部署在保垒中,小部分兵作为伏兵。当守军与进攻军队作战时,伏军再突袭而出,截断进攻军队,即便不能大胜,也能沮了进攻者的士气。

但罗落桥的守军显然不是这样部署的。

从江乘之战来看,攻破罗落桥是毫无悬念的。尽管守军人数比江乘的多,但是我军的人数也比在江乘的时候要多,除了人数对比明显外,敌方无他优势。

尽管守将皇甫敷是一位猛将,但我们连桓玄手下的第一猛将都杀了,怎还会把皇甫敷放在眼里?有了江乘一战之胜利,再看到罗落桥的防守,我军士气异常高涨。

荆州兵虽猛,但北府军有过之而无不及。北府军之战斗力,自不必多言,然而百姓军如何,却是令人担忧的。这些百姓兵即将会踏上真正的战场,遇到真正的战斗。与其等到那时来检验这些怀着豪情的义士们是否真正能为国而牺牲,不如借桓玄部署在罗落桥的军队来练兵。

于是我和檀凭之、刘毅等商量过后,把军队重新整编。将北府兵与百姓兵混在一起,分成两军。还是由我和檀凭之各领一军任先锋;刘毅、何无忌率大军居中;刘道规与朱龄石、朱超石兄弟奠后。

尽管我有些腿伤,但经过军医的调治,加上近两个时辰的休养,只要不必奔跑,应该无碍。毕竟,这皇甫敷应该不如吴甫之那般难缠。

我和檀凭之定下的战术是由我和他各领一队死士分别由桥两侧夹击,以分散敌军的兵力。东面敌兵强,则西面强攻;西面敌兵多,则东面强攻。灭掉桥上的敌兵,占据了罗落桥之后,才能使主力由桥下安然进入河道而不受桥上的骚扰。

皇甫敷的守军是为了阻击我军沿河道进军的,只要我军主力战船越过罗落桥,守罗落桥的守军不必管他也罢。我倒丝毫不担心这些守军会与建康城的军队一起夹击我们。因为此行孤军深入,本就是破釜沉舟。知道后无退路,战士们岂不会人人奋勇、个个争先?

况且,对我军而言最重要的是迅速进军,而不是与皇甫敷这支军队纠缠。因此我认为这个作战的目标并不难实现。

战斗进行得并不激烈,但是争桥的过程却远没有我们料想的那般容易。皇甫敷在阵地战上没有讨到好处,索性将全部兵力集中于桥附近。此处完全是惨烈的肉搏。即便是敌军手无寸铁,我军想要挤到桥上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半个时辰之后,桥头附近的死尸几乎要垒成了一堵墙。我和檀凭之都是猛将,我和檀凭之率领的也都是猛将,这些猛将所带领的也都是猛士。然而所有的勇猛,在这个狭窄之地,却受到了极大的制肘。连街头的巷战,都没有这般艰辛。一时间鲜血把桥和河水都染成了红色。

正当我一面与对面的七、八只长兵器对击、一面思考该如何突破时,却听到了敌军的欢呼与鼓噪。

敌军的欢呼对我方而言显然并不件善事。我想听听敌兵喊的是什么,但是周围的嘈杂却令我听不分明。我只有边战边往战圈外移。

等我听明白敌军喊的是什么之后,心里惊讶不己,因为他们喊的是,敌方主将被杀啦!

从敌方看来,参战的主将显然有两位。这个被杀的主将,不是我的话,那必然是桥对岸的那位。为了确认桥另一侧的情况,我在几个士兵的护卫下杀到河边。

从这里看战局,清晰明了。敌人在桥两侧部署的兵力几乎相同,然而两侧的情形却迥然不同:对岸的我军节节败退,敌军排成阵式向我军掩杀,我军的阵式屡屡被冲破。好在,重新集结的速度迅速,才没有给敌军屠杀以机会。看这个情形,檀凭之必然是已经遭难了。

形势异常危急!

我的这一侧也受到了敌兵顽强的阻碍。敌兵似乎杀也杀不尽。我身边的蒯恩一时杀红了眼,长刀乱舞。连我也不敢和他靠得太近。既怕他误伤了我,也怕我误伤了他。我才从阵中脱身,我军就受到了敌军的强攻。我已经没有办法为檀凭之担心了,因为我们这边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我正要带身边的十数名将士重新杀回桥头,忽然一只飞锤从河中飞过来,击倒了我面前的几个敌兵。我扭头一看,一艘蒙冲舰的船头立着一员威风凛凛,一只飞锺在他的手上飞快地旋转着,虎虎生威。此人并非他人,正是护卫后军的朱超石。

朱家兄弟因为不愿与桓玄军队直接作战,而被派到后军负责殿后、兼顾护卫中军与辎重。没想到他却于危难之际出手相援。

只见朱超石飞锺再出,击倒了对岸的几个敌兵。而后纵身一跃,就跃到了对岸。那个飞锤瞬间又变成了长柄锤。长锤一扫,又有数名敌兵倒地。

刘荣祖也适时从败退的阵中冲出来,与朱超石并肩而立。他将双枪往地上一插,取出背后的弓来。每一发均能射出三、四只箭。箭箭必中敌兵咽喉。也唯有刘荣祖有这等绝技。

朱超石以长锺拉开与敌兵的距离,刘荣祖则用弓箭远程攻击。这二人临场组成的攻防相济之势,倒也绝妙得很。

朱超石与刘荣祖联手之后,对岸的形势已经稳住。我军开始重新组成阵列,反击敌兵,并向桥头推进。

我砍翻一个趁我观察战情来偷袭的敌兵,把刀扬起来往天上一挥,大呼:“敌兵已退!将士杀啊!”

我再次跃入敌阵,把刀拦腰一挥,砍倒当先的两名敌兵。身后的士兵们一同吼叫着尾随着我冲入了拥挤的人群中。

敌兵被我们的气势震住了,纷纷向桥上退去。桥的这面有我和蒯恩;桥的另一面,有朱超石和刘荣祖。我们四人和数百将士们,将敌兵赶上了桥,互相倾轧着,从桥上跌下,被立在船头的孟龙符等杀死的不计其数。

狭小的桥面上挤了数百敌兵,他们的长兵器施展不开,我们的长兵器也是如此。我命令执长刀的士兵站在最前列,以魏咏之、蒯恩教习过的刀法击敌。

这种刀法其实毫无精妙之处,甚至可以说是非常之笨。然而正是这种最简单的刀法,却能发挥最具力道、最刚猛的效力。在人轧人的场合里,再精妙的妙法也无济于事。这套适用于巷的刀法,在此时的桥头争夺战中刚好能够用上。

桥上的士兵顾首不顾尾,许多人或重或轻地被刀锋扫中,顿时桥上一片惨叫。渐渐的,桥上的敌兵抵挡不住,有些敌兵情急慌忙跳下桥,被我军乘船赶到在水中杀死了。

不消一盅茶的功夫,我们就消灭了桥上所有的敌人,占据了桥面。

丢失了桥的敌兵并没有陷入颓唐,而是重整旗鼓想重新夺回桥面。他们蜂拥上来,从两头把桥封得死死的。令我惊讶的是,他们也很快地学会了我们攻桥的方式,把长兵器排在最前面,用最质朴的方法对抗着我们的质朴。未能有丝毫喘息的我们,又陷入了另一场肉搏战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