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武帝寄奴 > 第051章 侮辱国使

武帝寄奴 第051章 侮辱国使

簡繁轉換
作者:逍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2-19 10:52:36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虽然每天往来喧嚣,但却并没有让我忘乎所以。身处高处,不仅仅只是不胜寒之意,更凶险的是会有跌落而殒命之危。果然,数日之后,就听到一些对我不利的传言。

桓玄身边对我有非议的人中,不乏那些以贵重物品相赠的,也不乏那些与我称兄道弟的。他们对桓玄说我气度非凡,不会久居人下。虽然并没有说我有反叛之心,但其意思也与反叛相近。以桓玄杀北府众将等行为,在众口铄金之下而除掉我,也并非不可能。

从那之后我和桓玄兄弟相见时,言谈举止就更加小心翼翼了。

这期间,王谧也屡次直接或间接地提醒我:不要与殷仲文、卞范之等桓氏的心腹走得太近。他们与桓氏兄弟是不同的。桓氏兄弟是桓玄手足,殷、卞等只不过是心腹。我再受桓玄的信任,也不过是达到心腹的地位。这样的信任,所能威胁的不是桓氏兄弟的地位,而是殷、卞等人的地位,尤其是那位作为桓玄谋主的卞范之。

王谧在向我分析桓氏阵营中各人的微妙关系时,也一再劝我多与那些旧臣、重臣交往以图自固。否则一旦桓玄对我态度有变,仅凭王谧一人保举我必然是力单势薄的。

我非常感激王谧的这些善意告诫。然而对于王谧本人的立场,却一直难于判断。

如此小心翼翼地过了几天之后,我得知了桓玄对于别人中伤我的看法。

桓玄认为那些人中伤我的理由是毫无根据的。况且,方今用人之际,国家虽缺将才,但更缺的是帅才。京口北府重地,唯有我这样的旧将才能够坐镇。将来一旦北伐,也亟需我担当大任。

尽管卞范之等人对我非议较多,但是另一位谋主殷仲文却力劝桓玄拉拢我以便加以利用。这原是桓玄的本意,所以他对卞范之的说辞不理不顾。

卞范之等人见劝说桓玄无效,就又去游说桓修、桓谦。桓氏兄弟明白桓玄的意图,对卞范之的游说也只是客气的敷衍。卞范之对此也无可奈何。

最初我以为我是作为桓修的陪护入京的,现在我终于知道其实是桓玄刻意让我入京的。桓玄对桓修入京和我入京的用意全然不同,我并不是桓修的陪护。

桓玄调我入京,一是想观察我的忠心,二是想多找机会刻意拉拢我。桓玄自己也知道,荆州兵强,但仍不是北方强虏之敌。能否胜敌,在于将而不在于兵。放眼全国,像我这样的悍将并不多。况且,刘牢之、孙无终等人死后,能镇住京口北府兵的,我是首屈一指的一位。将来北伐,我必然是主将。

桓修入京当然和我入京的情况截然不同。桓玄原本是期望他能取代桓伟来辅政的。

当初桓玄所倚重的亲族只有桓伟一人。桓伟死后,他想找一个本家兄弟接替桓伟坐镇京口,于是选了桓修。

桓修虽无治军之能,但因为久历官场而极擅政治。但恰恰是因为桓修擅于政治,桓玄让他在建康辅政的打算遭到了殷仲文、卞范之的反对。桓玄也联想到自己在荆州之时,桓修一直在朝中任司马道子、司马无显的属下。他能否如桓伟一样事事以自己马首是瞻尚且难定。

殷仲文也以古例劝他三思:自古以来,宗亲对于继任者来而,多半不会是周公,而是篡位者。桓修、桓谦、桓弘等宗亲本来就权重,再加以大权,恐怕会直接威胁到百年之后桓氏的基业。

桓玄对殷仲文的说法也深为认同:自己在世之时,无人敢撼动他的地位。自己一旦故去,坐大的叔辈们、或者年纪稍长的同宗兄长必然对继承人是巨大的威胁。于是桓玄采纳了殷仲文的建议,将桓氏宗亲任命为封疆大吏,而朝中只留下才望、资历较浅的族人。

因此,桓玄虽然在解决了建康的纷乱之后,急调桓修入京。但当桓修入京之后,却只授予了太子少保这样的虚职,并没有让他参与重大朝政。为了安抚桓修,桓玄又委任他的堂弟、桓修的胞弟桓弘为征虏将军、青州刺史,依然镇守在广陵。

桓玄的举棋不定与他对桓修的看法有关。再加上最近发生的几件事,令桓玄对桓修非常不满。让他觉得桓修当个封疆大吏尚且胜任,但对于如何治国,较之殷仲文、王谧等则远远不如。

其中一件事虽然看似不起眼,然而涉及到两国外交,所以影响较大。

得知桓玄登基为皇帝,除秦国以外的北方诸邦纷纷遣使来贺。

这一天来朝的是魏国的使者。桓玄因为新近得了几位西域美女,较以往劳累,又染了些风寒,所以在朝上匆匆见了使者一面后,命桓修代他款待使者。

桓修虽也在朝中为官多年,但对于接见使者这等繁文缛节不甚了了,于是请了礼部尚书一起接见。

本来照例行事就可万事大吉,却没想到桓修就魏国国书中的称谓与魏国大使发生了争执。

魏王拓跋珪在数年前即皇帝位时,并没有得到大晋国及各邻邦认同,因而一向都是称为王。但是,此次交给桓玄的国书中竟然自称“朕”,而且在正式的国书中与桓玄称兄道弟。

桓玄自以为乃天朝大国,对这个小邦的国主与他称兄道弟之事当然不快,授意桓修酌情处理。

桓修在未经尚书各部商议的情况下,就在宴请魏国使者的席间提出了质询。魏国大使被桓修的举动弄得莫明其妙,但是鉴于国体大事,于是在宴上据理力争。

桓修喝了不少酒,头脑也不是十分清醒,也不顾是否得体,便当场与魏国大使争执起来,结果恼怒之下把酒泼到了魏国大使的脸上。

在个人交往中这已经不是一件小事了,而在国事往来中这更是一件有辱魏国的大事。魏国大使愤然离席,第二天就把国书悬于驿馆房间的梁上,不辞而别。

桓玄知道这件事情被桓修扰得没法收场,只好让刘迈陪同司徒王谧去请回魏国大使,好生宽慰了一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