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武帝寄奴 > 第七章 惨无人道 (5)

武帝寄奴 第七章 惨无人道 (5)

簡繁轉換
作者:逍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2-12 10:45:50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刘牢之说到里,叹了一口气,接着说:“如今声望次于谢琰的北府将领,也只有包括我、无终在内的数人而已。所以孙无终所期望的,便是我能成为位列朝廷的大臣。有友列于朝,孙无终就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安心归隐了。”

“原来如此。”

“孙无终自己不想过多干预军务,但是他对你德舆之才非常看重。一则希望你能在我军中立功而不致使你个人之事业荒废,这是他对你的厚爱;二则希望你能协助我多立军功,助我步入高阶。如此我方能如谢琰一样以战功、声望立足于朝廷。”

“将军帐下人才济济。我德舆何德何能如此受两位将军青睐?”我问。

刘牢之笑了一声,说:“我刘牢之也算识人之人。你刘寄......刘寄奴?”

听他称呼我的小名,我笑着点点头:“对,是寄奴。”

“你刘寄奴并非寻常人。孙无终能从士卒中将你提到司马之位,他自然非盲人、盲目。最初我认为你只是一个将才,但数月来我冷眼看你参谋、治军,早已认定你绝非寻常将才,乃是一个帅才。如你所述,我帐下的确有不少能人,不过充其量只是良将罢了。具备帅才者,除了司马之外,只有你刘寄奴。而依我看,你较之司马有过之而无不及。我所需要的,正是你这样一个左膀右臂。你可否明白?”

“如此一说,我倒是明了您与孙将军的苦心。二位将军如此器重我,我定当效犬马之劳。”

听了刘牢之的一席话,我彻底弄清了纠缠了我许久的疑问:我猜到了调任刘牢之军中有远比征讨孙恩更重要的任务,但我却没有想到这个任务却是如此任重而道远。也许,我的余生将会为接受了这样一个任务而发生重大改变。至于说是怎样的变化,现在的我是难以估料的。

“嗯,这样便好。”刘牢之见我明白个中厉害关系,心下释然了。

“如今谢琰将军故去了,朝中缺位。能与将军您一争高下的便是桓不才等人。”

“还有孙无终。”刘牢之补充说,“你怎知朝廷不会因我风头正盛,反而提拔一个没有斗志的将军?你不要误会,我说这话并不是疑心孙无终。”

“我明白。”听刘牢之这么一说,我觉得眼下的朝廷中的政治漩涡的的确确是不可小觑的。多少文治武功的大臣,都因为一招不慎而陷入困局,甚至丢失权力与性命。刘牢之从北府将军变成军阀、一方诸侯的这短短几年内,竟然有如此思虑,可以算得上是一位颇具见识的人物了。

“孙无终能入建康,我当然为其高兴。但德舆你也知道,无终并非那种擅长政治之人。征战沙场他自是勇猛无敌,但与朝中诸臣周旋,既非其能,也非其志。今日议事时,包括我小婿高雅之都不愿攻城,也正是因为各自要保持实力之故。所以你提议由我攻城,虽然我应承下来,但是恐怕一旦实力受损,将来会受制于人。”

我想了想说:“将军考虑的确乃实情,可是将军您试想,假若谁都不愿出这个头,四支军队还是依往常一样分兵攻城,会稽城能攻得下么?没有章法的攻城,只会损兵折将,而且四支军队是一损俱损。但假如将外界的骚扰清空,以一支军队全力攻城,则岂不是更有胜算。即便是久攻不下,抑或是失利,孙无终、高雅之等您的臂膀自然不会坐视不管。”

“嗯。没错。

“倘若这二人游击失利,我军自然也可以分兵支援他二人。如此一来,相比桓不才一军,岂不是胜算更大?”

“两害相权取其轻!”

“正是。况且,假如攻城失败遭致四位将军同受重创,那么北府其他将军、其他州郡的将军,岂不是坐山观虎斗而获渔人之利?一旦攻城成功,将军您是首功。朝廷即便不提拔您而去提拔其他将军,恐怕也没有足够的理由服人。”

这样一解释,刘牢之豁然开朗:“说得没错。”

他高兴地用手指用力敲了下桌子,对我说:“德舆,传令下去。通知即刻议事,并催促各营与与围城的诸军交接。围城之事务必周全,不可大意。我自己坐镇城东,德舆你就监督南面攻城,再派司马和一个参军分别监督西面与北面。”

“得令。”我答应一声,准备出帐。

刘牢之又把我叫回来说:“你看每一个攻城军队分为两队,一队专职主攻,一队专职佯攻。如何?”

“将军分主攻、佯攻是?”

“我军兵力消耗过大。倒不如单令东面主攻,其它三面佯攻。主攻者用精锐、佯攻者只不过用残弱摇旗呐喊而已。第二日再换北面主攻,其它三面佯攻。每日变化,非将孙恩搅得晕头转向不可。哈哈。”

这倒的确是一条不错的战术。所谓声东击西,就是如此。围城的每一面都全力攻城,敌人也会在每一面都精力防守。而声东击西的话,则守城的人力、物力必然调拨不及。这样一来,就会找到突破的良机。

相对于攻城方,守城方有着无数的优势。但是守城方却有一个最大的劣势,同时也是致命的劣势即是几率。守城即便成功上百次,但只要有一次失败,则是完败。反之,攻城的屡攻屡败,但只要有一次得手,便大功告成。

善于攻城的将领,非常善于利用这一点。他们并不求一、两次攻城就取得实效,而是追求在一次次攻城中试探守城者的弱点,并在找到契机之后一战而下。

刘牢之一改之前四面攻城的作为,可见他的确是一员擅战的良将。

“此计甚妙!”我对此非常赞同。

晚上步出营帐,走到营寨边远远地望着城墙上防风灯笼高挂的会稽城,不由得思绪万千。

今天和刘牢之的一席话,军事谈得不多,政治却谈得不少。每个人在政治上的悟性是不同的,终生都没有参悟的人也大有人在。

虽身在军中,远离官场,但是我对于政治始终有自己的参悟。这种参悟来自于一个下层人民对于苦难生活的理解,来自于一个百姓对于官场的理解。那些位居人上的官员、士族们自以为能参透官场、参透朝廷、参透州郡、参透平民,然而他们却常常把自己绕进了一个万劫不复之渊。

在当今,人们普遍认同“劫”的存在。不论是信佛陀也罢,信天师道也罢,都认为劫是希望之源。或认为下世为劫,或认为当世为劫,都无不希望从这个劫中得到解脱。有了这样的劫,人们便会变得更具依赖性,变得倾向于将自己的命运交由别人掌握,变得更加随波逐流。

不信鬼神的人只是少数,而我就是个中一员。也许,正因为我不信鬼神,所以才比旁人更加无畏。

刘牢之、孙无终等人,上面有朝廷,下面有平民,始终处于朝廷与平民之间的夹缝中,进退两难。他们有时候不得不被卷入各种政治漩涡,却不能自拔。庙堂之上的人,本就在漩涡之中,更不能身免;寻常百姓,不管身处漩涡与否,死生且不能自主,何况他事。

现在的我,当然早就被卷进去可知或不可知的漩涡里,能否脱身其间,完全不是我能决定的。在许多事上,尽管我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但是从意志上却又是一个消极的旁观者,因为我觉得无论哪个漩涡都似乎与我无关。

我虽然随波,但却没有逐流。我只是在和同僚做着本职的事,和家人过着本份的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