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死打伤。
有的人因恐惧停止了反抗,也有的人悍不畏死,用生命捍卫良知。
随着世界政府信用的破产,武器工厂失去了强大后台的支撑,也停止了抵抗。由科学家为首的团队重新组建了新的临时世界政府。
卫望领导了新型环保医疗技术的研发,帮助清理了泄露在世界各地的“哚辐完剂”,也让变异的人类、动植物逐渐恢复了正常。
危机解除,卫望因其无畏的勇气和在科学上的贡献,被新成立的世界政府授予最高荣誉。然而,颁奖仪式前夕,卫望却神秘消失了,只留下了一封信。
他选择和恢复了健康的父母离开世界政府的漩涡中心,重新过上了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
一篇大纲写完,温云茵已经激动得无以言表。坐在书桌前,心跳不自觉地加快——她此前的写作从未这么顺利过。
第216章
写完这篇大纲,温云茵的心情激动得无以复加,她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发了一条动态:“决定了,下一本书,开科幻未来题材!”
消息一出,因为《尼罗河之夜》开始关注这个网络写手的不少读者都纷纷表示失望。在当今的网络文学市场,科幻未来题材虽然有一批死忠受众,但生活压力很大,读者们偏爱的是轻松、暴爽、快节奏的玄幻、都市作品,它们的受众基数比科幻爱好者大得多。
她的前一本小说《攻略帅哥大作战》,便是温云茵嗅到了流行题材风向后的商业跟风之作。
也正是这本书,证明了温云茵似乎并不擅长描写快餐式的爱情。尽管写到结尾最后几章,她觉得自己似乎开始找到窍门了,不过写作前期受到的挫折,还是让温云茵对这本书丧失了信心。
即使找到窍门,她也失去了继续往下写的动力。匆匆结尾之时,温云茵下定决心:下一本书,不跟风、不蹭热度,一定按照自己的节奏写!
说来也怪,这篇新的科幻小说并不是她自己发自内心想写的,而是班长赵华枫交给她的委托任务,但不知为何,电脑屏幕上,刚刚打下的字仿佛在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温云茵感到难以置信。她有种预感,这本小说出炉后,将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还将成为传达思想的武器。
写好大纲,温云茵几乎没有休息,便又投入了奋战之中,一个晚上足足码了两万字。
温妈妈素来知道,孩子进入创作心流后不要去打扰。可是,听见女儿房间里键盘“噼噼啪啪”作响,当妈妈的实在好奇:女儿真的还在写作吗?怎么听起来像在玩什么极其剧烈的竞技游戏?
温云茵的网文编辑是个善良的大姐姐。此前听说《尼罗河之夜》被一家美国小电影作坊买走,还担心温云茵受骗,给了她许多忠告。这一次,听说温云茵决定写科幻,她也不无担心地劝解道:“这个题材在我们网站受众并不多,你确定要冒这个险吗?”
编辑深知,《攻略帅哥大作战》的失利,让温云茵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尼罗河之夜》大受欢迎,编辑部一度认为温云茵是颗璀璨的紫微星;第二本扑街了,孩子还小,才16岁,还有无限可能,不能让她因为这次打击就一蹶不振。
温云茵才没有一蹶不振。相反,在新书《异变边缘》大纲出炉后,她几乎不眠不休,灵感如泉涌。
在网络小说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要靠黄金三章,开场就要爽、就要打脸!而大篇幅描写背景和世界观,往往是网文新手容易犯的错误。
可温云茵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这部《异变边缘》,开篇就是细腻的环境描写,烘托出“蓝球”世界独特的文化和政治形势——逐渐枯萎的农作物、吓人的“疯病”、人人自危的政治环境……
她用文字构建了一个逐渐让人绝望的世界。
三章写完,主角卫望才姗姗来迟地出现。
但温云茵不急。卫望的高光在后头呢!
温云茵在热火朝天地为新一本小说谋篇布局,另一边,刘二明遵照高松然和王伟的指示,开始认真阅读《寂静的春天》。
原以为这本书巨大的生词量会成为他阅读路上的拦路虎,没想到深入阅读后,刘二明自己体悟了英语阅读中的重要原则——倘若一两个生词并不妨碍理解段落大意,就先别去管它。
比起读最初两页时,遇到一个生词就查一个,刘二明改换了策略:遇到不认识的词,他先用笔勾下来,等到整个大段落读完,再去一一查询。
开篇那座假想的城镇,从生机勃勃变得死寂。大量情感化的语言,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忧虑。哪怕因为语言,并不能完全读懂每一句话,刘二明依然感到,自己的情感和书里那座假想的小镇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从第二、第三章开始,梳理多了,从《寂静的春天》的第二章开始,刘二明便沉浸在了大篇幅的基本知识科普中。书中不仅有他熟悉的化学知识,还涵盖了生态学、昆虫学等领域的内容。尽管许多知识点他早已了然于胸,但再次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语言去学习,却让他感到新奇而充满乐趣。
刘二明是个聪明的孩子。尽管性格可能有些执拗,但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很强,一点就通。
读完这本书第三章,刘二明已经猜出了,为什么高老师极力推荐他阅读这本书的深意——尤其是在他表现出对温云茵这个小说作家一点点蔑视之后。
从《寂静的春天》里。刘二明实打实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令人身临其境的叙事手法、大量真挚的情感化的语言、通篇比喻、象征的修辞手法……
把抽象的科学概念具象化。
读这本书之前,刘二明对杀虫剂对环境的影响知之甚少,也不了解米国二战后的社会环境。但《寂静的春天》却让他仿佛穿越回了二战后的米国,从情感上感同身受。
高老师在电话里让他思考的问题,“比起同时期的科研论文,为什么这本书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刘二明心想他已经有了初步的答案。
——《寂静的春天》不只是一部科学著作,更是一部触动人心的文学作品。
刘二明又想起,在三中集会中,校长等校领导经常对学生们说的一句话:“身为三中的学子,要站在高处思考。”
这其实又是三中精英主义教育思想的体现。人在高处站久了,不光会高处不胜寒,也可能习惯了高处的风景。
习惯了高处的风景,就可能忘记低头,忽略了更广阔的、却没那么高的一片大地。
会把一切都当成理所应当。
就比如现在的刘二明。他拥有卓著的学习化学的天赋,平日里接触到的同学,都是运夏市这个省会城市最优秀的那一批。
即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