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班,尽管10班的“混子”不少,但10班“混子”们的差,也只是相对三中这所重点中学的平均水平而言。如果把10班成绩最差的几个学生放进市里那些每年考上本科人数仅为个位数的高中,他们也能成为尖子生。
在精英主义教育的熏陶下,这些孩子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所看到的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殊不知,那些不属于三中精英的人,那些可能连高中都考不上,甚至初中都无法顺利毕业的人,才是这个世界的沉默的大多数。
对于三中学生来说,理解多氟烷基为什么对人体有害、为什么要杜绝违规排放,似乎是一个逻辑直接又简单的问题。但对于其他人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却并非显而易见。
合适的引导媒介,往往能成为“沉默的大多数”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或者说,是王伟和刘二明希望,广大普通民众能够理解他们的动机,正视他们的身后对抗瑞宜化工厂,极其身后的势力。
赵华枫即将发表的调查报告,虽然可以使用少量煽情的文字来调动读者的情绪,但调查报告毕竟还是要基于事实和数据。
这时,通俗文学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简单直白的叙述方式,能和读者产生情感共鸣,而非仅仅干巴巴地罗列数据,或者讲大道理。
刘二明忽然想到,10班这个进度比别的班慢一大截,但但高老师在课堂上依然播放原版电影,讲解与课堂无关的英文小说和诗歌……
原来如此!高老师是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让10班不愿学习的孩子也对英语产生兴趣。寓教于乐嘛!
刘二明对自己很满意,他看了几页推荐书目,居然悟出了这么多有用的道理。
宣传一种理念确实不只有一种方法,刘二明意识到,他之前试图呈现的有关多氟烷基物质的证据,可能过于依赖于枯燥的数据对比和图表。
然而,接受过基础化学教育的刘二明此前没有想过,大部分民众是没有耐心分析图表的。
他开始思考,是否有更直观、更易于大众理解的方式来呈现这些信息?
《寂静的春天》第二章中,作者卡尔森提到了核爆炸产生的同位素锶90。
刘二明忽然想起,同位素标记示踪法,可以用来追踪同位素在某些化学反应中的路径和去向。如果能对排放的污染物进行同位素标记,他便可以追踪含有多氟烷基物质的污水在土壤、水体,甚至大气中的扩散,分析污水的迁移路径,还能评估他们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
刘二明兴奋地给王伟打电话,分享了他的新发现。
王伟呆在实验室外间苟延残喘。他刚才又咳了一口血,头痛欲裂,强行服下了大剂量的止痛药,这才勉强恢复思考能力。
见到是刘二明打来的电话,他强撑病体,接通电话。
听到刘二明的想法,王伟眼前一亮,但很快又黯淡下去。
他解释说,同位素标记技术的确已经在环境研究中得到运用。追踪重金属污染、放射性物质污染等等,这都是一项有效的工具。
然而,难点在于,瑞宜化工厂作为污水排放方,有权了解任何涉及其排放物的实验。王伟未经他们同意,偷偷采集污水和土壤样本,还可以勉强说是在“周边环境”中进行实验,和工厂本身无关。
但是,想从污染的源头添加同位素标记物,不是王伟一个人偷偷摸摸潜入工厂附近采几瓶样就能完成的。
何况,无论稳定还是放射性的标记物,本身也有可能是一种污染源,未获批准擅自添加,也可能违反当地的环保法规。
第217章
刘二明听了王伟的解释,既懊恼又失望。
王伟又说:“我们自己做不到,但在宣传时,还可以呼吁本地政府用这种更加直观的方式追踪多氟烷基物质的行踪,增加政府办事透明度。看看这种致癌物质,进入了哪条河流、哪家的井水、哪片农田或果园下的土壤。”
一个月后,暑假的尾巴悄悄到来。在王伟的亲历指导下,赵华枫完成了一篇长达两万字的调查报告,并署了王伟一个人的名字。
温云茵的小说新作《异变边缘》也发表了半个月,这让赵华枫,刘二明,王伟乃至高松然都激动不已。
他们原本猜测,让温云茵帮忙会产生一些效果,但没想到效果会这么好。
从大纲写完,短短半个月的时间,温云茵就存了将近20万字的文稿。
小说发表当日,刘二明是她的第一个读者。
或者说,刘二明是第一批读者之一——想当第一个读者,但小说发表十分钟后点开,发现评论区里已经有八个人抢沙发、抢板凳了。
刘二明一向认为,在他无聊的时候,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就能让他获得无上的快乐。
业余时间偶尔打打游戏,从来不看小说。刘二明甚至有些自命清高,对网络小说产生了不少偏见——
女生写的小说,全是冗长的恋爱情感纠葛,要么就是女主角过于完美,全世界的人都围着她转,为了她的一颦一笑争风吃醋;男频小说更是胡编乱造了,剧情套路化,追求简单的爽感,主角万能又无敌,配角单一脸谱化。
根本没有看的必要。
《尼罗河之夜》的一些死忠读者,在经历了《攻略帅哥大作战》的低潮期后,依然对《异变边缘》满怀期待。
可是,点开这本小说,他们不由得皱起了眉头:《尼罗河之夜》一开场,就是女主角被人追杀、夺路狂奔的场景,紧张刺激,读者的情绪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
《异变边缘》的开篇是怎么回事?这么平淡的吗?
连着两大段都是风景描写,一会儿是玉米叶子枯黄蜷曲,一会儿又是几天前还饱满的稻穗如今全部干瘪。镜头一转,站在田埂上的老农双眼失神,脸上满是沧桑,手里的锄头无力地支撑在地上……
习惯了快节奏网络小说的读者们,读到这儿,心中泛起了嘀咕:这么长的篇幅描写老农,难不成这本书的主角是个年过六旬的老头子?这可不常见啊!
“他的心,也像蔫了的作物一样渐渐枯萎。这是他们一家五口人衣食住行的来源……”
随着读者继续往下读,不觉间,他们的心好像随着那六旬老农的视角,感受到了土地上传来的绝望气息。
“平时收成不好,还有十里八乡的村子互帮互助。今年我们村赶上大洪水,你们村有余粮都借给了我们;明年你们村遇上干旱,就带着孩子来我们村吃饭把,反正只是多几双筷子的事。
今年却不行了。沿着这条河,从上游到下游,几乎两天之内,所有村庄田地都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