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东晋北府一丘八 > 第一千七百九十六章 献策桓玄拉北府

东晋北府一丘八 第一千七百九十六章 献策桓玄拉北府

簡繁轉換
作者:指云笑天道1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9-02 13:08:47 来源:源1

最快更新东晋北府一丘八 !

陶渊明的眼中冷芒一闪:“能阻止刘裕的,现在只有刘牢之和刘毅的嫉妒了,谢琰的兵败就在眼前,吴地将有大变,让刘裕无法坐拥乌庄的粮仓,就是成败的关键,桓公,这时候千万不能再向建康施压,让北府军过来防备您啊。”

桓玄的脸上闪过一丝疑色:“那我就这样什么也不做,就在这里等着?”

陶渊明正色道:“不仅不能等,还要取消现在对建康的粮食禁运,当然,不是现在,而是两个月后。”

桓玄讶道:“这又是为何?建康只有生乱,粮食不足,我才有机会提兵东下啊,要是给了他们米粮,无论是司马尚之还是刘牢之,都可以恢复战斗力了,那我还怎么入京?”

陶渊明笑道:“就是建康再缺粮,再饿死百姓民众,也不会少了他们的军粮供应的,桓公此举,只会让扬州士民恨你,对人心毫无用处。当然,现在禁运粮食,也不是没有好处,起码可以让世家大族们逼出存粮,他们的粮草还能撑两个月左右,两月一过,才是真正的建康的粮食危机到了!”

桓玄笑道:“连刘裕都能搞到吴地土豪的存粮,难道黑手党和高门世家就没这个本事了?”

陶渊明淡然道:“要在平时,当然没有问题,可现在天师道之乱,吴地残破,如果谢琰这回顶不住,那吴地明年是颗粒无收,现有的存粮也一定会给天师道收走,到时候整个扬州,就只能靠江北六郡的收成了,而那些地方桓公也知道,一向地贫民少,是供应不了扬州的几百万百姓的,兵灾之后,就是粮荒,而这时候,才是桓公出手,收复人心的时候啦。”

桓玄笑道:“你的意思,是闹粮荒的时候,我出手放粮,说是荆州桓长史救了吴地的百姓,这样他们会对我心存恩德吗?”

陶渊明点了点头:“不仅如此,桓公还要上书朝廷,列举司马道子父子的罪恶,把天师道之乱的责任说清楚,就是因为他们父子为一已私欲,想要在吴地征乐属,才逼反了吴地土豪,让天师道可以一呼百应。而且他们还拒绝桓公的好意,不让你派荆州兵马平叛讨贼,反而把本可平叛的兵马,放在豫州,江州一线防备桓公。如此行径,人神共愤,如果朝廷真要平定叛乱,必先追究司马道子的责任,以安人心!”

桓玄哈哈一笑:“说得好,说得妙,真的是掷地有声啊,陶先生果然大才,连我听得都激动不已,不过,现在朝廷就在司马道子父子的手中,我这样上书,又有何用?他们总不可能自己处罚自己吧。”

陶渊明微微一笑:“这书是写给天下人看的,建康的世家,百姓,在平时也会不会对这些是非曲直在意,但如果在饿肚子,失家园的时候,那就不一样了,一定要把怒气有个发泄的对象。司马道子已经把权力给了司马元显,这小子众怒之下,绝不会请辞,只会让北府军驻守京城保护自己,如此一来,吴地就只有谢琰孤军作战了,一旦他失败,天师道必然势力冲天,刘裕虽然有收拾人心的想法,但是手上实力太弱,北府军老兄弟不来帮忙,那他连乌庄也呆不下去,只能跟着撤回建康,这一撤,吴地八郡人心尽向天师道,下次再想出兵平定,可就没上次这么容易了。”

桓玄猛地一拍大腿:“高,实在是高,先生一席话,真的让我茅塞顿开啊。这帝王术果然不是盖的,难怪令祖当年能成一方霸业。”

陶渊明笑道:“所以,在下所要的,也就是恢复我们陶家当年在荆州的辉煌而已,桓公担心我陶家会据荆州行割据之事,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当年先祖大人威震天下时,也只是忠于朝廷,镇守荆州而已,我陶氏一族,本是荆奚峒人,不象汉人世家大族那样根深蒂固,所以并无自立之心,能让我陶渊明青史留名,光宗耀祖,这心愿就足矣。”

桓玄满意地点了点头:“很好,如果真的能得先生之助,以后得成大业,那必不负先生所托。现在我府中官职多满,不过为了先生,我可以腾出南蛮校尉一职,当年先生的先祖大人也曾担任此职,可否满意?”

陶渊明笑着摆了摆手:“所谓无功不受禄,只靠献一两条秘策就占高位,只怕明公手下人心不服。以属下愚见,不如先给一个文书,著作郎,或者普通参军之类的一般职务,这样不惹人注意,也可以幕后辅佐明主,对了,这回那个送往朝廷,责备司马道子父子的公文,可以由属下代为传递,趁此机会,也能在建康城中拉拢一些对司马道子父子不满的势力,尤其是,可以看看有没有机会,让北府军为明公所用!”

桓玄一下子站了起来,睁大了眼睛:“你说什么?北府军?这怎么可能呢?你不是在开玩笑吧。”

卞范之笑道:“一切皆有可能,以前北府军是谢家组建,但后来谢家倒了,刘牢之给罢官,黑手党起用了王恭来掌军,其实就是要消除谢家在军中的影响力,后来再用刘牢之诛杀了王恭,表面上看,北府军是刘牢之的私军,现在投靠了司马元显,但实际上,这种合作,不可能长久。”

桓玄笑道:“何以见得呢?司马元显开的条件可不差啊,刘牢之一介武夫,现在当了大将,这可是大晋开国以来从没有过的事情啊。”

陶渊明摇了摇头:“官职可以给,但是内心里的尊重却不会给。司马元显绝不会跟明公这样,礼贤下士,亲自住到军中,跟将士们吃同一口锅里的饭,跟着将士们天天操练,一起流血流汗的。”

桓玄笑道:“这是先父大人的家训了,开始时要我这个世子从军,我还有点不满,但现在越来越觉得先父大人是何等的英明了。这么说来,司马元显光靠官职无法笼络刘牢之,你有办法拉拢?可是,我可开不出司马元显的条件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