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十一年冬天,梅花不懼風雪競相盛開,如血如火,點綴在皚皚白雪上,空氣冷冽,梅香幽遠,仿佛不在人間。
平鄉縣八辛莊有一個張家,有數的富戶之一。張父慈眉善目,平易近人,碰到貧窮鄉人遇到困難,全力幫忙,在鄉裡有些小名聲。張父有三個兒子,長子名叫從富,已經十歲,聰明機靈,喜歡練拳舞棒。在平鄉境內,有習武風俗,鄉裡遍地都是拳場。張父寵愛長子,便花了大價錢和大人情,從鄰村聘請一位梅花拳師爺教長子梅花拳。
梅花拳是拳法,也是一個民間教門。
華夏大地有無數的村莊,也無數的農民。他們貧窮,生活困苦,缺醫少藥。梅花拳是教門,幫助窮人,給醫給藥。農民想保家保鄉,但是鄉村裡幾乎沒有武科師爺;農民想讀書寫字,卻沒錢聘請文科師爺。梅花拳便出現,有文場武場。文場,將佛道儒三家合一,教儒家的敬祖師、遵三綱、沿五倫、襲八德,忠君愛國,齊家修身平天下。教道法的順應自然,無為不爭。教佛家的性空緣起,聽天由命。還教修心養性,煉神煉氣,修煉內功。武場簡單,教拳棒步法,勇敢無畏;還教兵法和策略,培養尚武精神。
張家派人在屋後清理一個十丈方圓的空地,當作練拳的拳場,掃出的積雪堆在瓦片砌成圍欄旁,準備在這裡辦拜師儀式。在北邊搭建一個大棚,中央擺放供桌,兩邊是座椅。供桌上立著一領葦席,一張紅紙粘貼在葦席,在紙上扎著“青黃赤黑白”五色線的鋼針。紅紙上用毛筆寫著大字,“天地君親師”,左邊寫“五倫綱常訓千秋”,右邊寫“三教法力傳萬世”,上面寫“運滿乾坤”。在葦席下,擺放若乾香茶、蠟燭、幾個香爐。
煙霧慢慢升騰,彌漫開來,大棚裡的東西被煙霧籠罩,瞧不清楚。鞭炮忽然響起來,“怕哩啪啦”,請來的鑼鼓隊開始演奏,鑼鼓聲,喇叭聲,加上鞭炮聲,哄得非常熱鬧。親朋好友陸續走進大棚,最後走進的是梅花拳師爺。
那位師爺姓趙,名學義,人稱趙師爺,只有二十五歲,梅花拳第七代傳人是也,內外兼修,文武全教。他緩緩走到中間,轉身站定。眾人一看,暗讚好相貌。他五官端正,濃眉大眼,闊鼻方口,身材魁梧,僅僅穿著一件灰色的單薄布袍,腰間用一條黑布條系上。
現在正是寒冷冬天,張家和親朋好友都身穿棉襖,頭戴棉帽,手戴手套,腳穿棉鞋,仍然感覺到冷,可見趙師爺的深厚功力。
外面的鞭炮聲和演奏聲慢慢結束,趙師爺目光一掃面前的各位眾人,一字一句喝道:“一領葦席半裹針,天地君親師葦尊,三教法禮傳萬古,五倫綱常運乾坤,若有解開其中意,走遍天下一家人。”
這是梅花拳的“認家歌”,內容詞語有大的講究,以後再說。喝出此歌,這是要收徒了。眾人一聽,不敢出聲,一時間大棚裡變得鴉雀無聲,一根針到地上都能聽見響聲。趙師爺拱手道:“這次應張家之邀傳道,不知是張家哪個弟子?”
一個小孩疾步走到趙師爺的面前跪下,“砰砰砰“,磕了幾個響頭,道:“師傅在上,我是張家的長子,叫做張從富,拜見師傅。”
趙師爺早年學過相面之術,見孩子十歲左右,五官端正,儀表堂堂,骨骼均約,四肢修長,難得一個學武的好苗子,尤其眼眸內隱藏著淳樸和堅韌之色,能忍受練功的艱辛和枯燥。趙師爺心中暗讚一聲,問:“你是張家長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榮華富貴,要什麽有什麽,學武艱難無比,雞鳴練武,風雨無阻,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你為何要學武?”
張從富不假思索答:“榮華富貴只是身外物,我可不稀罕,我要學武,不怕艱辛。”
趙師爺問:“習武練拳有益也有害,害處更甚。練功時運氣不利,有吐血殞命之害,或者互相妒嫉和仇恨,殺身亡命。你還要學武嗎?”
張從富答:“練拳有危險我也不怕,有人仇恨我也不怕,我要學武,能保家人,能遇見不平拔刀相助。”
趙師爺又問了幾個問題,張從富從容回答。趙師爺暗暗讚許,心想:“這個孩童了不起,心智果然不同常人。”他道:“既然不怕艱辛,不怕危險,我就收你為弟子,以後要刻苦努力,將梅花拳發揚光大。”
張從富喜上眉梢說“嗯”,又磕了幾個響頭。
按照慣例,趙師爺囑咐張從富幾句做人的規矩,“先學仁義禮智信,尊大讓小不欺人。互尊互敬學道理,耳目留神細聽真。”
詳細給張從富解釋什麽叫做“天地君親師”,什麽叫做“三教法禮”,什麽叫做“五倫綱常”等等,這些詞在“認家歌”的歌詞都有。
告訴張從富梅花拳的拳規:尊天地、敬皇王、知孝悌忠信之道、禮義廉恥之節、凡越禮犯分之事千萬不要做。還有五戒五要,不許打拳賣藝,招搖撞騙;不許保鏢護院,仗藝欺人;不許藝傳匪人,結夥砸搶;不許強霸婦女,為非作歹;不許酗酒滋事,擾亂鄉裡。要忠孝守法,奮勇抗敵;要扶貧助弱,禦惡除霸;要團結鄉友,和睦鄉鄰;要尊師愛徒,扶老攜幼;要兄友弟恭,謙虛忍讓。
還解釋香爐上的香,諭示梅花拳的老祖師爺靈魂來了,以後要一日三次祭拜,過年更是一天四時祭拜......
梅花拳拜師儀式非常複雜,整整一天時間都完成不了,趙師爺把儀式簡化了很多,把最重要的過程執行一遍,終於拜師儀式結束了。
一乾親朋好友鼓掌上前,對趙師爺道:“多謝趙師爺,收這麽聰明伶俐的弟子。”
他們又對張父道:“恭喜恭喜,你的公子得天獨厚,得到趙師爺的栽培,前途光明。”
張父高興已經無法掩飾,哈哈大笑,得意忘形。
張父有三個兒子,長子叫做張從富,二子和三子年紀尚小。張父獨寵張從富,家裡有好吃的,先給張從富吃;有好玩的,先給張從富玩;有好用的,先給張從富用。張母看在眼裡,急在心頭,時不時埋怨張父:“你有三個孩子,為何要獨寵長子?其他兩個孩子也是你的骨肉啊。”雖然張母也埋怨,但是也非常寵愛張從富,晚上偷偷跑到廚房親自做了飯和菜,專門給張從富吃,叫做“吃小灶”。於是張從富在蜜罐子下長大,在父母的關懷下成人。
雖然得到無數的寵愛,但是張從富並不是頑劣之人。他生活自律,早起早睡,三歲的時候便聞雞舞劍。
蒙蒙亮的時候,他便起身,騎著仆人,邊喊邊打,仆人也寵愛他,從內屋跑到外屋,從外屋跑到院裡。到了六歲時,不再騎仆人,自己拿木劍在院子裡練劍。佃農也在這個時候起身,扛著鋤頭牽著牛前往田地。從院子路過時,看到張從富拿著木劍練著,心裡暗笑,又看著手中的鋤頭,長歎一聲,繼續往田地走去。
張從富喜歡拳棒,也喜歡讀書。早晨先練完劍,開始洗嗽吃早點,整理衣裝,拿著書本往村裡的義塾走。
八辛莊重視教育,有錢之人捐款建立義塾,老先生是從縣城請來的,隻教四、五個學生。張從富讀書時,經常受到老先生的誇獎,老先生碰到張父時,就使勁兒誇張從富聰明伶俐,過目不忘,機敏善辯,以後一定是家庭之支柱,國家之棟梁等等。張父聽得心花怒發,給義塾捐款更加多了。
張家獨寵張從富,最好玩的東西給張從富,但是張從富可不敢獨吞,都會分給弟弟;每次張母給張從富吃小灶,張從富拿回來與弟弟一起吃;那些好玩的,好用的,都會給弟弟和朋友分享。張父給他錢,張從富將錢分給那些貧窮之人。張從富得到父母的寵愛,仍然孝順父母,愛護兄弟,沒有私心,將得到的愛分享給兄弟、朋友和貧困之人。用西方人的一句話,張從富便是愛的放大鏡,輸入的愛多,給予的愛更多,難怪張家父母獨寵張從富。
拜師完,張從富非常尊敬趙師爺,早晨稱趙師爺好,晚上稱趙師爺辛苦。從這一天開始,跟著趙師爺練武,跟義塾師傅讀書,文武兼修。
在教導張從富的時候,趙師爺就發現張從富聰明勁兒,一教就會,掌握迅速,舉一反三。在地上練的非常好,師爺便讓張從富在樁上練。
首先要打樁。橫五個,豎五個,一共二十五個樁,樁與樁有三尺距離,樁頭只有茶碗大小,一隻腳要包住樁頭,這才能練好輕功和樁功。剛開始,樁只有三尺三寸高,隨著功力高深,高度不斷加度,最後能加到一丈高。
打完樁子,張從富踩著樁子,擺個梅花拳“大式”姿勢,兩腿成弓步,一手伸前做推山勢,一手向上做擎天勢,開始站樁。
梅花拳是內家拳,不以肌肉骨骼的力量,而以體內的先天真氣和五髒六腑,使用時全身放松,不能鼓肌肉,運氣於中宮,氣為陽,血為陰,陰陽互配,以神發力,以經脈為道路,將內勁運送到身體任何地方。
說得這麽多又複雜,其實發內勁只是刹那間,內勁猛勇疾快,如海傾山倒,勢不可遏。
修煉內家拳,必先練樁步,也叫做站樁,煉氣養氣,強壯內髒。梅花拳有五大樁步,分為叫做“大式”、“橫式”、“撕式”、“小式”、“敗式”,共稱梅花拳的五勢,這是梅花拳老祖師爺傳下來的。
五勢對應五行,即金、水、木、火、土;對應五髒,即肺、腎、肝、心、脾;對應五體,即皮毛、骨、筋、腸、肉;對應五官,即鼻、耳、目、舌、口。聽說練了梅花拳五勢後,五官端莊,眉清目秀,儀表堂堂。
樁步也有馬步的功效。所謂拳曰:“馬步不牢,地動山搖。”如果馬步不穩,就學不了梅花拳的步法,也學不了梅花拳。扎樁步,便是學武的基礎,最初的一環。
學武如同環環相扣,如果一環不穩,環環都不穩。就好比學文一樣,能不會寫字,就不能學讀書,學不了讀書就不能做詩詞,學文學武都是如此。
弟子學武最怕站樁,張從富卻不怕,一踩就是一時辰,累得全身疼痛,小臉通紅,一滴滴的熱汗從頭上流下,兩條腿微微發抖,但是眼眸裡射出咄咄目光,一臉不服氣。這一幕趙師爺早就看到了,暗暗讚許,說道:“從富,大式練肺練氣,肺統管氣,挺胸昂背,氣大力大。身體放松,呼吸自然,腦子空明,什麽念頭都不想。吸氣時,要收腹提肛,將氣容納在整個腰腹;呼氣時,氣沉丹田。一吸一呼,松肩松胯,松而不懈, 感受到雙腳下似乎有一股氣緩緩上升,匯聚到丹田……”
傳授梅花拳,一般是口傳心授,趙師爺正在傳授氣法秘訣。因此學武沒有明師口訣指點,又不懂氣法,練一輩子都白搭。
除了大式外,其他的四個樁步都要站,可以幾個一起練,可以單獨練,有的靜中有動,有的動中有靜,氣法秘訣也個個不同。練五勢樁步就是養體內的五條先天真氣,內壯五髒,強壯筋骨。
張從富按照趙師爺的口訣,緩慢運氣,漸漸地頭上的汗不流了,雙腿不抖了,精神卻更好了,感覺到兩腳下灼熱,有一股熱氣從腳下“噌噌”往上升騰。在拳場中,一片靜寂,只有張從富呼吸的聲音。趙師爺走進大棚坐下,悠閑喝著茶,其實正在聽張從富的呼吸聲,從而判斷張從富的練功火候,如果有氣息不穩,氣息忽斷忽續,立刻停止張從富練功。因此練功練拳都需要一個名師指點。
於是張從富就在趙師爺的指導下練習站樁步,雖然非常枯燥、無趣,但是張從富樂此不疲,這一站便過了三年。
這三年裡,一套拳法、一個拳招、一路步法,趙師爺都沒教,大半時間卻教兵法學。什麽《孫子兵法》、《吳子兵法》、《三韜六略》等等,還要解釋三十六計,什麽苦肉計,連環計等等。有時還教儒家的《論語》、《孟子》等等,道教《莊子》、《道德經》等等,佛教《金剛經》、《心經》等等。趙師爺教什麽,張從富學什麽,從來也不問,但是張家張父急壞了,心中埋怨:“趙師爺真是不靠譜,以後從富究竟是什麽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