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模拟成真,我曾俯视万古岁月? > 第188章 得国之正,修国史大纲

模拟成真,我曾俯视万古岁月? 第188章 得国之正,修国史大纲

簡繁轉換
作者:舟中落雨声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30 21:50:47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望神洲城外。

过桥之处,四国的车队就这样聚在了一起。

大庆和乾元的学子倒是和谐聚在一团。

楚国和韩国却成了两批,互不来往。

想当年!

乾元大军逼,势如破竹,韩国与楚国迫于无奈,只能携手共抗强敌,联盟之约,不过是权宜之计。

而今,时过境迁,两国各自为政,国力日盛,少了外患侵扰,早就滋生了矛盾。

国内便多了议论!

“楚人,心比天高,狼子野心,与之交往来,尚需防身立命。”

“哼,楚人自负过头,目光短浅。”

楚国常以天下儒家正统自居,对外国学子多有轻视。

而关于儒家一脉的开山鼻祖“至圣先师”的归属问题,更是成了韩楚两国之间自古不变的争议。

韩人言之凿凿,声称这位奠定儒家根基的圣人,追根溯源实则是韩国贵族,只是游历到楚国建立学统。

而楚国亦不甘示弱,说韩国把那位儒家圣人赶出国内,是对圣人的背叛,早就不算儒家真正的正统。

那个时候乃是战国之时,百家学说争鸣,儒家虽是当世显学却也不受到国君重视。

战国多崇尚武力与权谋,提倡霸道。

对儒家所倡导的“仁”与“礼”治国之道嗤之以鼻。

最后那位开创儒学,被后世之人称呼为夫子的圣人,年老之时建立白鹿书院,直至老死之时都在想着韩国。

后来战国结束,七国鼎立,君主开始用儒家的思想治国。

从白鹿书院走出的弟子,开始在各国居于高位。

天下间儒教之风大盛,白鹿书院也因此被尊为天下儒学的正统之源。

此时!

乾元的第三亲王武隆,立于桥头,目光掠过一群意气风发的楚国学子,以及那位身居高位荀礼,没有丝毫寒暄之意。

嘴角不由勾起一丝莫名的冷笑。

武隆打心眼瞧不起这个国家,由一群儒生“蛀虫”治国,君主成为了傀儡。

挟天子,家天下!

还美其名曰:“君臣和睦”,不过是一群窃国贼罢了。

他径直向江中的小岛走去!

谢淳安和二女,还有邹林也是跟着武隆一路而去。

相比于韩楚,二选一的情况下,自然是选择实力强大的乾元。

一旁的亭子内。

青衣儒衫,风采翩翩的荀礼感受到武隆的锐利眼神,脸色不变。

荀礼身旁是公孙稷下。

这位楚国公孙家的嫡孙,楚国第一世家的贵公子,无论是相貌还是仪态,都堪称完美,在楚国多女子追捧。

在大楚的皇宫之中那些个小皇子都要规规矩矩称呼公孙稷下一声“兄长”。

可见公孙家的权势!

他望着武隆等人离去的背影,眉头微蹙,心中不禁生出几分疑惑。

四国齐聚,而其余三国皆与楚国保持着距离,这样的局面,让他感到了一丝不安。

他不由缓声问道:

“荀先生,我等是否需得前去……?”

荀礼,公孙中庶之得意门生,昔日于白鹿书院,以未及弱冠之龄,便已能开堂执经讲道,为书院之奇谈。

荀礼听后笑道:

“韩人之心,与我等始终有一江之隔,终成祸患,这是楚人都知道的道理。”

“君子就算再好客,然若以热脸去贴别人的冷灶台,何必自寻烦恼!”

公孙稷下闻言,眉头微蹙,似有所悟,却又忍不住追问道:

“昔日我楚国,不正是以连横合纵之策,纵横捭阖于列国之间吗?荀先生您,更是此策之坚定拥趸。”

“楚国虽是已经强大,又岂能以一己之力,抗衡诸国?”

荀礼闻言,笑容更甚,缓缓道:“世事如棋局,昔日之策略,未必适用于今朝。十年前,乾元强大,韩楚联合,以图自保。”

“时至今日,一切都已经变化,自然不能一盖言之。”

“当年的夫子提倡仁义,礼制,被君王视作乱国之术,他们还说,一个国家提倡仁义,只会被他国视为鱼肉。”

“他们却不懂,君子也可泽被天下!”

公孙稷下闻言,心中更添几分迷茫。

数名壮士角力,明知单打独斗难以取胜,岂非更应寻觅盟友,共御外侮?

此理虽明,却为何荀先生却言无需急于一时?

荀礼看着不远处的燕地大城,慢慢道:

“等这次燕王称帝之后,你便明白我今日之话。”

公孙稷下慢慢点头。

燕王称帝这一举动,无疑在四国之间掀起了波澜。

他行走在燕地,心中充满了疑惑。

这片土地上的百姓虽安居乐业,但他们的思想却显得与众不同,仿佛游离于各家之外。

不尊儒学,佛教,道教!

不加深王权,反而分化自己的权利,设置多种州牧和参议会。

相当于把权利开始下发给了下面的普通人。

百姓虽是安居乐业,其中的思想,实在如同异类。

如今燕地建国在原本属于大庆的土地。

这位燕王得国正吗?

他出身公孙一家,虽把持着整个国家的军队和政务。

可是!

公孙家世世代代就有家训传下。

“不可建国,不可称帝!”

公孙稷下也不在多问,只不过眼神多是看向江中小岛。

三国使团为首之人都在此地汇聚了,那位在大楚白鹿书院求学的韩国公主,不知此时作何想法。

此时!

江中小岛上。

最中心处的石雕边的护栏上,几人相遇到上。

没有任何剑拔弩张,如是遇到普通朋友一般闲聊。

“璃浅,见过王爷!”

武隆打量着这位韩国公主,在四国之中素有贤名,能把使团如此重要之事,交给她来做,足可见其能。

她的身旁除了一位侍女外,七八名侍卫外就再无任何护卫。

相当于孤身走四国,足见其胆。

他对女子总有几分敬佩,可能是乾元这位女帝陛下,实在让她对女儿,这二字有了别样的体会。

“公主,客气!”

几人都是从不同国家而来,见面都只是会意,无须参拜。

宇文璃浅留意到武隆身后几人。

尤其是这名叫谢灵萱的女子

实在是不能不让人留意,面若琼花玉貌,脸如春华之样,身姿动人至极。

宇文璃浅便笑道:“这位姐姐,便是这胭脂榜首吧”

她本以为这位传闻中年龄颇大的女子,会有妇人之态,想不到竟然如此靓丽。

如同刚刚满双十的女子!

谢灵萱见此,盈盈一礼,温婉如玉的声音响起。

“谢灵萱见过公主殿下。”

“公主谬赞了。”

实在是女子的容颜太过于惊人。

宇文璃浅身后的侍女,都不由吃惊,公主已经生的极美,却还是不能与之相比。

女子的眼底似乎带着轻烟般忧愁,更是让人心起怜爱。

侍女也不禁在心中暗自猜测,这样的女子怎么会有烦恼了

谢淳安的目光在宇文璃浅的脸上停留了片刻,随即恭敬地行礼道:

“谢淳安,拜见公主殿下。”

宇文璃浅微笑着回应:“谢大人,不必多礼。”

言谈之际,几人寒暄!

宇文璃浅悠然提起,在韩国之时便已耳闻谢淳安“铁口直断”,名声远播。

不料,谢淳安却以一抹自嘲的道:“老夫竟是以街头巷尾的占卜之术,而非治国安邦之策,扬名于诸国之间,实乃出乎意料。”

一旁,武隆适时插话,提议道:“公主,何不请谢大人为您一观运势?”

武隆能与谢淳安这一路行来,他一直颇痴迷此道。

当年就是游方的道士看出武缨有真龙之貌,武隆也就没有犹豫,直接在武缨还未崛起之时,早早下注。

宇文璃浅轻轻摇头,对鬼神之说抱持淡然。

徽宗因沉迷道教,将国事交由道士处理,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衰败。

在她看来“问之于天,不如问之于民”,只有真正了解民情,才能治理好国家。

至于自己的运势,都是和韩国相关,出身帝王家,受其尊,就要为其忧。

谢淳安闻言,抚须而笑,仍忍不住赞道:

“公主龙睛凤颈,双眸如炬,额方颐广,贵不可言,非言语所能尽述。”

侍女在旁,心中暗自思量,对谢淳安之语不以为然,心中已将谢淳安打为江湖骗子一类。

自家主子,可是一国之公主,千金之躯,自然是贵不可言。

韩国宫中,亦常有术士出入,为君王仆算吉凶,但只需言辞讨巧,便能换取丰厚赏赐。

她总是不信的,要真有满天的神佛。

第一个就该保佑寺庙之中的吃斋念佛的僧人,天天诵经的和尚。

谢灵萱似乎听出其中深意,便多看了一眼这位公主。

宇文璃浅边上的杜诲倒是笑着开口道:

“谢大人,不妨为我一看!”

谢淳安看向这位在场的唯一楚国之人,这位白鹿书院的先生

然后笑道:

“杜先生,不妨往北方看看。”

杜诲听后却没当回事。

武隆的目光转而投向那座石雕,眼神中流露出几分感慨:

“这位燕王,年仅二十六岁便已名动天下,当真是少年英雄,令人仰望。”

“我常想,此生若能有机会与其在战场上交手,定能成就一番佳话。”

武隆的话语中透露出他作为沙场老将的自信,他也是知道。

陆家军的辉煌战绩绝非虚传,那八千破三万,八万破四十万的赫赫战功,是无数将士用鲜血与生命铸就的传奇,而非文人笔下轻描淡写的野史。

凝视着眼前的雕像,武隆的思绪飘向了即将与燕王会面的场景。

他忽而沉声发问,语带深意:

“这位燕王,其得国之途,究竟是否光明磊落,合乎天道人心呢?”

也就是得国正吗?

翻开史书,窃国之辈屡见不鲜,有托孤重臣趁主弱国危,行篡逆之举。

亦有战国之时国君,被谗言所惑,三人成虎,夸赞其人有德有才,理应退位让贤,最后被奸人蒙蔽,行了禅让之举。

此为得国不正!

然而,亦有光明正大者,如大庆高祖,自微末流民之身崛起,以一己之力,开创大庆基业。

再如乾元皇族武家,自部落之中奋起,征伐四方,终成大业。

此言一出,四周顿时陷入一片沉寂。

陆沉,这位曾为大庆曾经的臣子,他食过君禄。

又算什么了

谢灵萱轻轻开口,声音中带着几分坚定:

“他得位之正,实乃民心所向,此乃不可否认的事实。”

宇文璃浅闻言,想起胭脂榜上那位绝色佳人与燕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有这婚约之事。

终南山“怎配我陆沉!”的决绝之语。

为燕王平添了几分薄情之名。

如今看样子,这位谢家小姐,似乎还真的未曾忘记陆沉,传言是真。

谢淳安则保持沉默,作为大庆的重臣,他深知此时此地,不宜妄加评论。

宇文璃浅也有思考,燕王当年的进京之举,虽扶持了新帝,但杀害旧帝与太后的行为,还是污点。

乃是不忠!

正当众人沉默之际,武隆准备越过这个话题是。

一道苍老的声音从后面传来道:

“少保得国,其正无比,无可置疑。”

几人转眼看去。

众人闻声转首,只见一位身着白衣素袍的老者站在谢淳安身后。

邹林!

他不仅是围棋一道的大国手,这次跟随谢淳安游历燕地而来,是用另一重身份。

邹林世代都是史官,参与过大庆国史大纲的编纂。

几人一齐看向此人。

此间有乾元的亲王,韩国的公主,大庆的大吏。

武隆脸上倒是饶头兴趣,他对于大庆之人怎么评价这位燕王有这好奇!

老人并未因众人的注视而显得局促,他的目光地落在那些雕刻着年轻少保形象的雕像上。

仿佛耳边再有金戈铁马,烽火连天,有孩童的呼救声。

“永祥二十年,北风如潮南下,席卷了整个北方,从燕洲一直推进到虎牢关外,势不可挡。”

老人的声音中充满了缅怀道,“皇帝被俘,皇后受辱,新帝更是弃城而逃,满朝文武跑的不见踪迹,只留下拖家带口的百姓。”

“那时真的是被逼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云州军民拼死抵抗,满城空巷,百里无鸡鸣,人都打完了!”

“奉城之战、弋江之役、琅衙城之战……一场场败仗,如同沉重的枷锁,压得大庆喘不过气来。”

“脊梁骨被打断,无数义军前赴后继,却都未能阻挡北风的铁蹄,看不到一点希望。北风军队烧杀抢掠,无辜百姓尸横遍野,整个家国都笼罩在绝望的阴霾之中。”

“全国上下,人心惶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胜利无望。四十万北风大军压境,而关中之地,我们所能依仗的军队,仅仅只有四万之众。”

“过了虎牢关,便是无险可守的南方。”

“整个天下……都绝望了!”

说到这里,邹林的声音微微颤抖。

“就连我,也曾绝望过,带着女儿躲在南方的偏远老家,日以继夜地撰写《国史大纲》。那时,我抱着为大庆书写最后一部史书的决心,希望即便大庆不幸战败灭亡,后世之人也能通过我的笔,了解大庆曾经存在过。”

“然而!”

“那一年秋,少保刚满二十,横空出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