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影视诸天从知否开始 > 第四十二章 父子嫌隙

影视诸天从知否开始 第四十二章 父子嫌隙

簡繁轉換
作者:从知识学到力量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03 09:55:3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不过知道这个计划完整内容的李皓和陈喜都深知,随着崔明了解完后,只怕他就没这么高兴了。

因此在一顿其乐融融的家宴之后,李皓带着陈喜离开皇宫时,陈喜又一次劝谏道。

殿下,如今就向陛下呈交这份计划,是不是过早了一些,莫不如还是重新调换一下,也能让陛下慢慢接受。

其实之前在李皓要提交这个计划方案的时候,陈喜就不止一次的劝谏过了,希望李皓能循序渐进,避免和崔明产生冲突。

但李皓却没有采用,因为相比陈喜,李皓太明白人性了。

一个高高在上的帝王,是不会让人拥有挑战他的能力,即使那个人是自己的儿子也不行。

既然一定要过一关,那还不如及早挑明,免得越到后面心中积怨越深。

毕竟有着多年的父子感情在,李皓真不想到最后弄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至于说隐忍到崔明过世,就更没法等了,因为扬州慢在,除非李皓刻意为之,否则让崔明长命百岁总还是不难的。

李皓真没那个耐心,而且李皓本身还有完成任务的要求,鬼知道它会不会有时间限制。

所以要么崔明主动让权,要么李皓只能用自己的方法,在保留底线的情况下将其夺过来。

只不过和陈喜没必要说这么多了:不必了,如今我大宿整合了祁国,已然占据了先手优势,我们必须要保留下去。

否则一旦等褚国、琰国真正融合了所占之地,或者安、梧两国回过神了,再想要去击败他们,就会需要更多的时间,对于百姓的损伤也会更大。

所以孤即使会身负骂名,也需要父皇早做决定,这都是为了天下早日一统,让百姓能从此免于战火,过上安稳平顺的好日子。

陈喜被李皓这话一激,也是回道:殿下高义,我等一定助殿下完成大业。

事实上,李皓的判断也的确是对的,从锦衣卫埋在崔明身边的暗线回报。

头两日,崔明在阅览计划方案时,还是激情昂扬,可在看到有关军政改革时,却立马就换了样子,而那部分也是李皓整个计划方案的重点。

因为看到这里的崔明,已然看出了这套计划方案的实施难度,至少他没有信心能完成。

而且自古新政改革就很少有皇帝亲自下场,毕竟但凡改革,必然触及旧有利益集团的利益,他们自然会想尽办法阻挠。

到时真要出了差错,总不能让皇帝自己承担吧。

崔明不像李皓,他对于新政改革的信心没那么足,也没有足够的魄力和手腕来应对可能发生的问题。

对于具体的人选,第一个在他脑中出现的,就是提交这份计划的李皓,只是很快就被他剃掉了。

一是因为忌惮,毕竟以李皓现如今的声望能力,如果再总揽军政大权,那他再想收回来,就很难办到。

二是因为保护,臣子可以选择舍弃,但一个优秀的太子,却是不能轻易动的。

崔明虽然对李皓有所忌惮,但在心里却也明白,这个儿子是承继大统的最佳人选。

排除掉了李皓,崔明又在满朝臣子中开始寻觅,只是一时间还真想不到谁能兼具能力与忠诚。

想不出人选的崔明,暂时就把这件事给搁置下来了。

毕竟抛开李皓画的大饼,崔明认为现如今的宿国,已然算是发展到了一个顶峰。

即使是稳定现状,他也做到了历代宿国国君未曾做到的功绩。

而崔明的这一情况,很快也被李皓给探知到了。

这情况相比李皓之前的种种预想,倒也不算坏,只是这并不符合李皓的利益。

于是李皓再次主动求见崔明,借着询问如何应对调停之事,询问他对自己提交方案的意见。

父皇,如今褚、琰两国使者在都城已停驻多日,恐怕很难再拖延下去。

不知父皇有没有看完我上奏的改革之法,是否应当依策而行。

崔明对李皓也不能明说反对的理由,便用起了拖延**:朕这些日子公务繁忙,还没有时间看,具体的等日后再说。

至于调停之事,朕认为还是以公平和顺为宜,不要有所偏私。

这话虽然没有明说,但实际上已经在否定李皓之前提出的策略了。

而且崔明也没认为能瞒得过李皓,为了让李皓不反对,直接就想找个由头把李皓给支走。

但李皓怎么可能轻易揭过,只是为了能够占据道义上的制高点,李皓不能表现得过于急躁。

因此这次就没再纠缠,而是秉承着一而再再而三的精神,又找了崔明两次。

拖字诀虽然好用,可事不过三,为了能名正言顺得让李皓不要再说这事,崔明召集了六部尚书、五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共议。

崔明想着,这帮人都是既有利益集团的得利者,除了少数两个太子党成员外,其他人肯定都是反对改革的,用他们来否决掉这个改革方案。

只不过崔明还是小看了李皓引经据典的辩论能力,在这一场争辩中,李皓堪称是大获全胜。

看着实在是说不过了,崔明只好站了出来拉偏架,同时也是在警告李皓见好就收。

此事重大,今日商议已有数个时辰,想必各位臣工都累了,便先到这里。

而且就算要进行变法,朝中也暂无合适人选,所以一切都不急。

面对崔明的隐晦警告,李皓纯装作是没有听懂:父皇,大争之世,非优即汰;崛起之时,不进则退。

如今中原各国都在锐意进取,我大宿若是固步自封,只怕祁国的结局便殷鉴不远。

至于主持改革的人选,儿臣愿毛遂自荐为父皇分忧,还请父皇准许。

崔明被直接将了一军,当即就有些怒了,瞪着双眼看向李皓,并沉声说道:你的意思是,孤若是不听你的,便会成为亡国之君了。

李皓对此是一点不慌,抬头直面崔明的目光,冷静回道:儿臣不敢,只是如今大势所趋,儿臣以为只有顺应潮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还请父皇明鉴。

看着殿上这对父子的正面交锋,在场之人无不惊骇,一时间心都提了起来,连大气都不敢喘。

最终还是王堃主动站了出来:改革变法事关国运,不论如何谨慎都不为过,正所谓积力之所举,即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即无不成也。

不如将此事在朝堂上,请诸位大臣共议后,再做决定。

有了王堃给的台阶,崔明才终于是开了口:此事便如卿之意,开朝会商议吧,你们可以退下了。

这下众人才松了口气,赶忙行礼退出了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