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影视诸天从知否开始 > 第九十八章 三家分褚

影视诸天从知否开始 第九十八章 三家分褚

簡繁轉換
作者:从知识学到力量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03 09:55:3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虽说有戚新亮在军中鼓舞士气,可是这并不能挽救这个兵败如山倒的形势。

经过两日的鏖战,褚军在阵亡两万之后,除了一部分趁乱爬山逃亡之外,剩余人马皆弃械投降。

只是戚新亮并没有离开,反而是硬撑着坐在中军里面,对前来抓他的宿军将士,说要见李皓。

好歹是一国之君,将士们也不敢怠慢,就派人封了四周,并前去向李皓禀报。

李皓也没想到他会留下来,也想听听他想说什么,便带人准备去见他。

中间崔明也得了信,说是想一同过去,李皓也由着他一起。

进入了帐中,李皓就发现戚新亮的脸上,已经泛起了暮气,与前几日亭中会面时,有着天壤之别。

听说您想见我,不知是有何见教。

戚新亮抬头在李皓和崔明身上扫视了两眼,虽然戚新亮并没有见过崔明,但就看崔明身上团纹龙袍和略前于李皓的站位,戚新亮也能猜到崔明的身份。

戚新亮没有回答李皓问题,而是对着崔明说道:崔兄真是好福气,有这么一个能干的儿子,不仅宿国江山兴盛有望,自己也能修身养性,真是令在下羡慕。

崔明对于这个修身养性的说法,明显听着有些刺耳。

只不过当着外人的面,崔明并没有表现出来,而是说道:确实是比戚兄省心。

戚新亮微微一笑,反正他也只是顺手为之,能在这两父子心中插一根刺最好,插不到对他而言也没什么损失。

今日我留下来,主要是想与两位陛下商量一下,愿用盛、黄、肃、棉、阳这五城之地,换你们退兵,不知你们意下如何。

崔明听到这话,回头看了李皓一眼,示意让李皓回答。

李皓随即才说道:您这想的可是太好了,如今褚军主力尽丧于此,这五城之地本就唾手可得,何须要让您来割让。

戚新亮回道:那就再加上郓、勉、惠三城,这已经是我最后的底线,要知道我褚国腹地尚有数万大军可用,再加之军民一心、同仇敌忾,也不是你能轻易拿捏的。

再者说,安国素来便以宿国为心腹大患,褚国尚在便可为宿国羽翼,若是你不放心,我可做主让我那长孙,前往宿国为质子。

李皓眼睛一挑,问道:我说怎么没听到戚纪祥的消息,看来他是已经被您给送出去了。

戚新亮笑道:倒是劳你记挂,前日他便已经离开,很快就会回到褚都。

到时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登基即位,不会管任何从这里传出的消息。

原来如此,果然还是您想的周到,只是我怕他这皇位坐不了多久,真是可惜了。

戚新亮脸色一沉,他虽然有预料这次的事,不会那么轻易解决,却没想李皓真就是奔着灭国来的。

你的胃口这么大,就不怕吞并完褚国,你们宿国成为众矢之的。

要知道即使是得你支持的梧帝,只怕也不愿意放任宿国做大吧。

李皓摇了摇头:我的胃口自然没有这么大,可既使我们一家吃不下,那再拉上两家不就行了。

相信面对一个兵微将寡的褚国,梧国和琰国不介意出点力,来分杯羹的。

戚新亮眼神灼灼的看着李皓,似乎是想从李皓脸上,能察觉到这就是谎言。

可惜最后戚新亮失望了,不由长叹一声:好一个逐步蚕食,这是天要亡我褚国。

说完就直接从袖中拿出了一瓶毒药,显然是做好了心理准备。

若是能谈的好,可以用城池来换取李皓退兵,那万事皆了,他也可以再硬撑一段时间,为戚纪祥把

握住朝局。

可若是谈不拢,那就直接自杀,也算是保留了一丝帝王尊严,也避免为人利用来威胁戚纪祥。

李皓面对这个场景,其实是能抢下毒药的,毕竟这营帐的距离就这么多。

可是李皓并没有动手,这也算是李皓给戚新亮的尊重吧。

看着戚新亮服下毒药,慢慢的闭上眼睛,李皓和崔明才出来。

随后李皓招来了军中医官,去给戚新亮验明正身,确认这人是真的死了,别到时诈个尸就挺恶心人的。

等医官确认完成,李皓才让人准备棺椁运往褚都,也算是让他能入土为安。

安排好了戚新亮的事,李皓和崔明才返回自家营地,并召集众将议事。

只是崔明可能是看到戚新亮的结局,心里多少有些难受,就借口离开了。

对此李皓也没挽留,反正崔明确实也不重要。

如今褚国主力已灭,剩下就该是要到收获的时候了。

在李皓的安排下,公冶固首先率部前出,去拿下盛州和黄州,一路直逼褚都。

不过并不需要强攻,而是等梧琰两国出兵,这样褚国兵马必然会分散,到时再攻打损失也会小些。

至于李皓自己,则继续按兵不动,这样才好与北境的褚樊配合,挡住有可能前来支援褚国的安国兵马。

毕竟唇亡齿寒的道理,安国不是不知道。

一旦褚国被宿国、梧国、琰国瓜分掉,那安国就彻底陷入到包围中了。

面对这场能占便宜的好事,梧国和琰国都是极为感兴趣,尤其是琰国。

他们没想到即使自己没出兵帮忙,结果在分好处的时候都还有他们一份,一时间对李皓是感恩戴德。

琰国皇帝亲自手拟了一封言辞恳切的国书送来,表达了两国兄弟之国的邦交,并且还告诉李皓。

愿意送一位名副其实的公主过来嫁给李皓,加深两国情谊。

对此,李皓为了两国友好,只能是勉为其难的答应了。

倒是杨行远在知道,李皓还邀请了琰国之后,多少是有些不高兴的,觉得宿梧两国参与瓜分就行。

李皓为此也写信去安抚了一番,明确告知让琰国参与进来的好处。

首先若是不让琰国参与,难道琰国人就能听话的在一边当摆设,要知道琰国现如今的国力,可不比战后大败的梧国差上多少。

万一要是被安国给拉了去,转而向着梧国腹地捅刀子,到时不仅可能瓜分不了褚国,反而梧国会承受安、琰两国的夹击。

杨行远经历过一次惨败,此时倒也是听劝,最终是同意了下来。

只不过对于具体的城池分割,梧、琰两国还有些矛盾。

可只要宿国利益得到保证,并且大方向没错,这点具体细节问题,李皓就没心思管了,也愿意由得他们去闹。

毕竟他们要是真的团结一致了,李皓后面再想打还更麻烦。

在宿、梧、琰三国的合力进攻下,褚国兵马节节败退。

这一场灭国之战在一年以后,以戚纪祥手捧玉玺出城投降而告终,至此建立六十五年的褚国正式灭亡,中原就只剩下了四国在分庭抗礼。

不过在李皓看来,这还是有些多了,毕竟三角关系一般比较稳固,四角多少是有些不牢靠。

而且随着战后格局的改变,四国的也相应调整了下各自政策。

李隼对于宿国的忌惮是越来越重,可表现在明面上,却是越加亲近,直接拉着初月的关系,和李皓拉起了亲戚。

可在暗地里,李隼则是在拉拢琰国,希望以此来分化宿国的助力。

并且对于梧国,李隼的态度也趋于缓和,甚至愿意还给梧国一些之前所占的领土。

可惜杨行远对李隼的恨意太重了,坚决不愿意与安国靠近,甚至还将这些事直接告诉了李皓,并想要挑拨李皓一起进攻琰国。

杨行远在之前瓜分褚国时,占到了不少便宜,借此也恢复了一些国力。

而且基于他是最坚定支持与宿国联合的,也让他重新在梧国树立了自身威望,于是便想要再现一下这种场面。

只是李皓暂时还没有这个打算,毕竟刚占的领地,还需要好好消化。

因此李皓只是派人去敲打了一下琰国,让他们不要太出格,便没有再管。

在这难得平静的数年之中,李皓便把自己新政给重新实施了起来,并直接制定了一个五年计划。

力图在这五年之中,将土地改革给实施起来,并大力建设起初步的工业化。

当然,李皓要做的土地改革,也不是像近现代那样,而是采用了雍正皇帝的摊丁入亩政策。

在清朝的十二位皇帝中,李皓一直认为,最有能力的就是雍正。

火耗归公;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摊丁入亩;就这三条帮大清续命了一百多年。

不过宿国这里,本来对于士绅大族就是要收税的,而且也没有明文对火耗问题的宽容,因此前两条倒是不用管,只需要把监察做好就行。

而丁税却是一直存在,所以摊丁入亩就需要来完成了。

将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

以此让人口与土地剥离,只需要控制地主如实上缴税额,农民就可以彻底放开了去传宗接代。

要知道在古代,人口就是最大的财富,无论是做工和务农,都需要人去做。

不过这个前提,是能有足够的粮食去养活,否则就成了灾难。

但这方面,李皓早就做好了准备,各种种植技术和肥料的研发工作,义学一直都在推进,此时正好就到了发力的时候。

而且把这件事现在做了,也是方便尽早来铲除祸患。

毕竟这些大地主们,可不会因为李皓的一道政令,就愿意乖乖的纳税。

当这道政令下达的那一天开始,朝堂上就没再安静过,每日都有如山堆般的奏折送到李皓面前,其中核心观点只有一条。

告诉李皓,这摊丁入亩的政策会祸国殃民,希望李皓将其废止。

只可惜李皓能被他们糊弄,连带着对这些奏章,也是连看的兴趣都没有。

直接让陈喜带人把上奏折人的名字记下,就全部带去烧了。

而与新政同时进行的,还有对于军队的改革。

在这上面,李皓加重了对神机营和骑兵的扩建,并开始围绕他们去演练新的战术。

为此,李皓每隔五日便会去禁军大营巡查,并将其定成了一条常例,让后世子孙都要遵守。

这也是为了后代子孙考虑,李皓在的时候,自然不怕军权旁落,可后面的皇帝就不一样了。

可只要遵守这条,至少存活周期应该能长上不少。

这日李皓巡视完大营回来,刚一进宫,就被王怡派人给叫了去。

等到了慈宁宫,只见张晗和任辛都在这里,只是这神色看着有些不对,尤其是任辛,还背地里给李皓使了一个眼色。

李皓顿时就明白了,不过还是装作没事一样,向着王怡施了一礼。

儿子本来准备晚膳后,再来找母亲请安的,结果倒是被您先叫来了,不知是有什么事?

王怡回道:也没什么,就是听说最近这

外朝一直不太平,是有这么一回事吧。

李皓笑道:确实是有,不过这只是朝臣们对新政有些抵触,儿子本意是想好好劝导,给他们些时间接受。

没成想竟然搅扰了母亲这里,回去之后,儿子一定好好教训他们,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本分。

王怡摇了摇头:朝臣们也是为国事忧心,你怎可妄加责罚,要知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遇事你切不可一意孤行,以免寒了众臣之心。

母后放心,儿子从来都是善于纳谏的,只要是有道理的话,儿子一定会虚心接受。

见李皓这么说,王怡以为李皓是认可了自己想法,当即就转移了话题。

说起了后宫之事,让李皓多多陪陪皇后和妃子,让皇家多生几个孩子出来。

李皓陪着脸在这说了半天话,又用了晚膳后,才和张晗、任辛一起出的慈宁宫。

是不是我那两个舅舅,今日进宫来了。

听到李皓的问话,张晗回道:是的,两位舅父午时后进的宫里,申时三刻才出的宫。

李皓笑道:我说呢,除了他们俩,也没其他人能请的动母后了,看来我得再找他们,好好聊聊才行。

免费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