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糊清灭洋1880 > 第76章 决战元宵 21

糊清灭洋1880 第76章 决战元宵 21

簡繁轉換
作者:史书课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05 21:59:09 来源:源1

安排完了一应事务,李林杨心情舒畅,重新关注战场。

日本广岛大本营,今天日本上至天皇,下至文武,都如同坐了过山车,心情复杂难以描述。

由于消息传递的速度,昨夜(正月十五夜)红旗军全歼垛顶山日军的消息,在红旗军今天早上发出电报之前,日本本土大本营方面是不知道的。中午,日本明治天皇正心情不错的吃饭。战前,他自我人设,一天少吃一顿饭,省出钱来造军舰。现在,已经没有必要了。

就在天皇刚刚吃了一口,举起筷子还没夹第二口的时候。首相伊藤博文,外相陆奥宗光。陆军大臣,有栖川炽仁亲王,海军大臣西乡从道,齐刷刷的在大帐(为了表示和将士同甘共苦,天皇在广岛大本营住帐篷)门口求见。

“事情”很难堪,但还必须说。

率先开口的是海军大臣西乡从道:陛下,昨夜北洋水师出逃,联合舰队损失一艘主力战舰,不过舰长有栖川威仁亲王被打捞了上来,没有被海水冻死。而北洋水师损失了镇远号和平远号,日本海军“大胜”!至于后续战果,战损,还不知道。

有了这么个偏好的消息铺垫,陆军大臣有栖川炽仁亲王期期艾艾的开口了:“陛下,山东威海卫,第二军败了!”

话说,这几日,天皇他小人家正心情舒畅呢。春节,满清朝廷派出了谈判人员张荫怀和邵友濂奔赴日本,三天前(二月七日),日本方面非常嚣张,把这两位使节赶走了!要求派真正的全权代表,指名道姓,恭亲王奕欣或者李鸿章!估计这个时间,张荫怀和邵友濂还不一定到上海呢!

天皇和臣子们开会,和大清朝的皇帝与臣子们开会不大一样。天皇是神啊,不能乱表态,基本上是臣子们“和蔼可亲的争辩”,天皇时不时的点头摇头。

不出李林杨的所料,也不出大山岩的判断,天皇和他们的臣子们好一番商议,最终决定立刻准备撤出第二军残部。

会议将近结束,已经傍晚。这时候,有关海军方面的战果电报也传来了。

日本海军大胜!但不是完胜。北洋水师可以说是全军覆没,但定远舰冲进了大沽口搁浅,无损,故此不算完胜。除此之外,西海舰队还损失了四艘老旧战舰。在陆军第二军惨败的情形之下,好像四艘破玩意也算不上什么不能接受的失败!而且这几艘舰船还击沉了北洋六艘蚊子船呢!

天皇他小人家到底是什么心情,几位大臣也无从得知,后来据传言,这个夜里天皇他小人家钻到皇后的怀里哭了一夜。

天皇如此伤心,几个大臣亚历山大!一夜没睡觉,换个屋子继续开会,一夜时间,众人对下一阶段的战略取得了共识。

至于什么共识,无须任何论证,以李林杨对日本的理解,用屁股都能想得到,只有一条路:加大赌注!继续赌下去!

从第二军撤出山东战场,这一战术决断看,日本这个时代的大臣和天皇头脑还是很清晰的。至于加大赌注,继续打下去。这个战略性决定,就是日本大和这个民族的民族性决定的。反正再过一百年也变不了,注重战术,注重细节,战略一塌糊涂。

京师。紫禁城。

昨夜元宵节,虽然战场上一败再败,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还是过节了的,而且排场还相当宏大。不过,宫里宫外,人人说话都小心翼翼,气氛和过葬礼差不多。

正月十六早朝,朝堂上仍然是乱糟糟。早朝最大的议题就是张荫怀和邵有廉两个外交官被日本赶回来,日本指明要求恭亲王奕或者李鸿章做全权代表。

李鸿章在朝中的一派支持帝师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翁同龢去谈判。

户部尚书翁同龢一派折推举李鸿章为全权谈判代表。

至于恭亲王奕欣这位满族皇族“定海神针”级的大佬则表示他于洋务不通,难以胜任。

满朝文武,无论是李鸿章的对手还是其他人,到了这个时候,“良心发现”:洋务谈判还是李鸿章更擅长一点。而李鸿章,此时还在天津并不在朝堂。李大学士到底去不去?这事儿这事终究还得征求他本人的意见。战争前面几个月,李鸿章的淮军北洋一败再败,他的死对头们欢欣鼓舞,但是,随着战局的发展,所有人都发现了:湘军淮军提督总兵半天下!李鸿章的影响力,不仅没有被削弱,反倒是湘军淮军将领抱团的迹象比前些年更严重了!

议论至此,众人“这才惊讶”发现:李鸿章已经不是北洋大臣,不是直隶总督,连三眼花翎和黄马褂都被褫夺,当下仅仅是一个荣耀但无实权的大学士。而且,这个大学士还是当初老佛爷主张保留的。

官都没了,想让李鸿章去顶雷谈判,哪有那么简单的事情!真以为李鸿章是夜壶,想用就用,用完了就扔?

吵吵嚷嚷大半天也没商量出来个一二三四。就在早朝即将散朝的时候,军机处章京举着电报进了太和殿:报!我军大胜歼敌两万余,活捉日本亲王伏见贞爱。

一份电报如同炸弹扔进了粪坑,朝堂上顿时热闹了起来,嗡嗡嗡的一阵议论。章京当场宣读了电报,光绪皇帝抓过来看了三遍,兴奋的从龙椅上站起来,非常失态的,竟然手舞足蹈起来。

在此之前,光绪皇帝是见过李林杨的名字的,但并没有在他心里留那么一丁点的印象。

光绪连连追问:“这个李林杨是何许人也?”

朝廷的大臣们大多也不晓得,但还是有人知道的。

岑春煊,这个李林杨不多的朋友之一,站出来:“回报陛下,李林杨乃是广西边军参将,10年前中法战争立下大功。中日宣战,李林杨募兵兵北上在威海卫协防。”

话说当初李林阳不晓得什么原因,没有多少联系的李秉衡会发电报,要求李林杨带兵北上。现在已经知道了,是岑春煊牵的线。

岑春煊介绍了一大通有关李林杨的事实、故事。虽然但是,太不真实,有点玄幻。毕竟李林杨只是一区区参将而已!

在光绪皇帝这里,首先想到的是战功,是不是真实。

接着又有几份电报证实了李林杨的战功。

其实所谓证实,还是红旗军发的那一百份电报兜转,大清朝的官一点都不认真。

光绪皇帝乐呵呵“诸位,大家伙儿议一议,该给李林杨一个怎样的恩典?”

就在这时候,山东巡抚李秉衡的电报到了。确认了李林杨取得的胜利,但具体战功尚须核实。关键点在于:李林杨有理有据,现在催着要五百万两银子!

要知道,大清朝廷户部现在全力支应前线粮饷,甚至连某些官员的薪俸都不能按时发放,十分的窘迫。至于真假,那就不知道了,想必执掌户部的帝师翁同龢不会骗他这个皇帝弟子。

吧?(这个吧字和问号必须加。)

但是要说大清没钱也是不对的,就在大年初三,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已经和英国人谈好贷款一千万两白银,不过这笔钱还在英国伦敦,一时半会儿不可能交到朝廷手里。历史上这笔钱其实是在战争结束之后才转到了大清户的账户上。

大清朝的官很混蛋,包括皇帝在内,其实没有任何一个想给这笔钱。

但是没人敢说!

歼敌两万余,雄兵100营!这样的势力已经差乎当年湘军了。谁敢保证李林杨不是下一个曾国藩,不是下一个李鸿章呢?

如此一方诸侯不是那么容易得罪的,不是那么好得罪的!朝堂上,个个都是会做官的人精!

这时候岑春煊提出了一个意见:“可以在伦敦把钱直接转给李林杨,据我所知李林杨有伦敦的生意。”

岑春煊这个忙帮得太大了,效果过些日子会显现出来。

有人支持,肯定有人反对,这时候清流派大臣李鸿藻跳了出来。注意李鸿藻和李鸿章名字很近但没有一点血缘关系,这两位是朝堂上的仇人。

“陛下,李林杨的战功尚须核实……”

光绪同样的想拖一拖,钱能在朝廷手心里多握一刻也是好的。户部尚书翁同龢更想拖一拖:要是直接给了李林杨,岂不是他们少了从中捞好处的机会?

翁同龢给李鸿藻一个眼神,大大的一个赞。然后,朝廷上就开锅了!

“反正啊,仗都打了,不给钱又能如何。”

“李林杨不是说伤亡一万余吗?”

“估计啊,李林杨的部队也打得差不多了。”

“说什么100营,虚数!”这种把戏,朝廷的大佬们见得多了。

各种意见都有,于是乎给钱这件事暂时搁置。但是给李林杨升官这件事儿,就得好好议议了!

李秉衡的电报中说的清楚,李林杨要求做山东提督!

这怎么能行?怎么能答应?

光绪皇帝刚刚还在主动提议给李林杨升官,现在年轻的皇帝很愤怒!

“天地万物,朕给你的,才是你的。不给你,你不能抢!”

光绪皇帝此时就是这么个心态。

但是,自从湘军淮军崛起,大清朝的世道早就变了。光绪皇帝已经不记得了(同治皇帝时期),二十五年前,朝廷任命的两江总督马新贻,当街被人刺杀!

这二十五年,两江总督除了湘军淮军出身,有其他人坐稳这个位置吗?

没有。

甚至出现了裕禄,也就是当下的奉天将军,满人,仅仅担任了两江总督八天时间!

刘坤一都来回做了两三任两江总督了!

朝廷有个屁面子!

再一个,武将在那里打仗(镇压农民起义),战后就在那里占位置,已经是湘军淮军的常例!湘军淮军出身的总兵提督满天下都是,差不多占七八成!大多都是这么来的。

虽然光绪皇帝很愤怒,但是看在李林杨打了一个胜仗的份上,还是要议一议的。

“李林杨有字吗?”光绪皇帝是传统士大夫翁同龢教出来的,脑回路也很士大夫。

还是岑春煊:“据微臣所知,没有。”

看看,连个字都没有,一匹夫而已!满朝士大夫大半如此表示。既然只是一个匹夫,那么不懂朝廷礼仪伸手要官好像也不是不能理解!粗鄙不文的武夫而已!

一开始议论,很快就歪楼了!

大清直隶省拱卫京师,围绕直隶的一圈省份,山西河南,山东三个省都是只有巡抚没有提督的。上面也没有总督。就是为了让最靠近直隶的这几个省,没有力量,对直隶造成危险威胁。

而且吧,在大清朝,山西,河南,山东的巡抚们大多出自旗人满人,比如李秉恒就是旗人,比如山东前巡抚福润就是满人,要的就是一个忠诚。

既然已经有人想到了李林杨会不会是下一个曾国藩下一个李鸿章。那么自然要提防呀!

山东提督,先别说朝廷会不会增加这个职位,无论如何是不可能给李林杨做的。李林杨可是山东人呐,做山东提督岂不是,哎呀不敢想!

议论着议论着竟然变成:给李林杨个什么虚职,分化其爪牙。

越议论就越不像样子,这时候恭亲王奕欣站出来低声呵斥了一声“仗还没打完呢。”

哦,对哦。卸磨杀驴有点早!

还得靠李林杨打仗!那就让李林杨带兵去辽东消耗一番!

话题又回来啦!

你朝廷不给李林杨升官,不给钱,李林杨会那么听话的上战场吗?

虽然什么事都没议出来,但是光绪皇帝还是很高兴的,蹦蹦跳跳的去了后宫向慈禧太后老佛爷报告喜讯去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