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糊清灭洋1880 > 第2章 挖人

糊清灭洋1880 第2章 挖人

簡繁轉換
作者:史书课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05 21:59:09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留下查理开始耐心做生意,近三百吨木材的销售不可能一蹴而就。再说了,那些玩意合计起来也卖不十万两白银。当然,正常的生意都不可能太过暴利。

今天李林杨去的是江南机器局。前几天,李林杨已经把铬铁矿的样品交给了江南机器局的徐寿老先生。

这位,李林杨可是在二十一世纪也有所耳闻的名人。著名的科学家!

由于铬铁矿这个时代没人认识,哪怕是实验,都需要李林杨承担成本。

此时大清朝洋务运动的领头羊---江南机器局炼钢炉还是坩埚炉,一炉才三百公斤,李林杨算了算一炉加三公斤就足够。而且这烧损什么的,既没有经验也没有试验,就是估计的。目的是炼出一锅20铬钢或者40铬钢。这都是现代工业常见的钢材牌号。

折腾了几天,今天该出结果了。

李林杨到达现场,徐寿和一个外国人在场,据徐寿老先生介绍这位是德国人,乃是德国克虏伯公司的技术人员。李林杨从徐寿老先生的嘴里已经知道,此时的枪炮使用的钢材还是碳钢,就有意的想保密铬矿石。

中国现在不发达,钢铁产量非常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铬铁矿对中国其实没有什么意义,反倒是一旦被欧洲所知,会更大的拉开与中国的距离,明显的对中国不利。

因此,李林杨很矛盾,甚至希望实验失败。

但是,事与愿违,实验就这么简单的成功了!

材料强度和耐磨性都有了质的提高!

幸亏啊,只带了三公斤矿石样品,全都被加到了坩埚炉里。但是,只要有心,秘密不难被发现。

这个德国人,李林杨没有兴趣认识,却不料这位自来熟,主动自我介绍:崔琳德。

尼玛,这又是一个名人!这家伙虽然是德国克虏伯公司派驻江南制造局的技术人员,但并不是因为技术出名,而是这位后来成为大清海关副关长。其在海关的地位,仅次于执掌大清海关的英国人赫德!

崔琳德热情的,拐弯抹角的打探矿石来源。李林杨直接给指到了南美洲。

虽然,这位很可能会打探到李林杨从何而来,但能耽误一会儿是一会儿。而且,德国克虏伯如果想买的话,李林杨还能趁机提价。

对徐寿老先生,李林杨是极为尊敬的,但是出了这种情况,李林杨也只能提价,哪怕不卖也不肯让德国人占了便宜。徐寿先生德高望重,但别忘了,洋务运动还是“官儿”说了算,徐寿先生虽然有官职在身,但本质上还是技术人员。

十公斤一两银子。就这个价格。折合一吨一百两银子,大约二十英镑。话说,此时的钢材哪怕是枪钢炮钢,也才几十英镑一吨。普通钢材(铁)八个英镑到十个英镑左右。

钢材十个英镑一吨,相当于未来三万块一吨钢材,真,贵!

所以矿石二十英镑一吨,这个价格其实真不低了。

要知道,这是矿石,不是纯铬。

李林杨还是不懂这个时代!

知道装甲钢现在多少钱一吨吗?

注意,不是合金装甲钢,就只是均质装甲---一百英镑一吨!贵的要命啊。

自认为要价够高,但对于欧洲列强来说,这个价格完全能接受。因为信息的不够通畅,李林杨竟然要价不够狠!太失败了。

当然,如果德国能大量的进口的话,利润肯定很丰厚。但德国钢铁的全部产量才刚刚一百万吨。哪怕全部用铬铁矿(不可能的),也才一年用一万吨。仅止于用到武器方面,一千吨用量,撑死了。两万英镑而已。

后来,李林杨总结,工业品,还是先从欧洲了解行情,技术,要小心的保密。

“徐先生,我有一个想法,想和你探讨一番。”边走,李林杨边和徐寿老先生交流。

“额,那就去我的公房。”徐寿老先生可不是书呆子,这位不仅会造火轮船,会造枪,会造蒸汽机,还相当精明的。他已经看出,李林杨不愿意和崔琳德交谈,虽然不很明白原因。

话说,李林杨准备销售铬铁矿,只能打着欧洲最先进的技术的幌子,徐寿先生还以为德国人早就知道这一技术呢,故此不明所以。

进了徐先生的办公房,李林杨讲明了刚刚保密的原因。

此事告一段落。

李林杨三大擅长,一为牙医,二为造船,三为航海。牙医,不可能大规模的开展,而造船航海,需要人!

徐寿先生虽然已经六十岁年龄,但其经验和技术水准以及对科学的理解力,在这个时代,是站在人类顶尖的人物。因此,李林杨想把徐寿老先生拉到自己的造船事业中。

几天以来,李林杨东跑西颠,基本上搞清楚了这个时代大清朝的技术水准,也基本确定,在大清朝造船,没有市场竞争力!

曾经有很多“造不如租”这种话题的争论,但作为一个商业活动,“造”必须有利润!这是前提。

洋务运动二十来年了,但是大清朝的造,大多失败。原因很明显,比如江南造船厂造船,七十年代就已经造出了数艘蒸汽船,而且性能还相当说得过去。但,停了!

为何?洋人,主要是英国人,狠狠的压低船价,结果江南造船厂造一艘赔钱一艘。都不说利润,造船的成本竟然是购买洋船的两倍价格!朝廷中有鼠目寸光者,完全不知道自己制造的重要性,清流嘴炮们开喷,结果江南造船厂只能停止造船。

再一个,徐寿先生最清楚了,他的儿子徐建寅也是位技术专家,在山东建设了一个山东机器局,起手非常不错,很快就造出了马蒂尼亨利步枪。但,这时候大英帝国又玩花招了!

两个英镑一条步枪加两百发子弹。(初始型号)

折合枪本身大约八两银子(到1881年约折合十两银子),就问,谁能抵抗这价格吧!英国造了十来年,各种材料工艺管理都非常成熟,八两银子的价格也很难够本。大清朝,什么材料都是买的,别说徐建寅,就是换个二十一世纪的高级工业管理人员,照样不可能把成本压下来。

结果,枪支生产被迫停了!

英国这种手段的打压,让大清本来就薄弱的工业,上一个项目就死一个项目,发展举步维艰!

李林杨要造船,也面临这种情况:所有原材料都要买,制造周期和制造成本,拼不过洋人。而且,他是个人,大清朝赔钱赔的是朝廷的银子,他在国内造船是撑不住的!

在非洲生活,哪怕是最基础的工作,都需要人。要出国造船,更得有人!

徐老先生正好半退休,因此成了李林杨的目标。

“徐老先生,你明白,船坚炮利,欧洲人走在了前面。我国要想抗衡这种压力,必须另辟蹊径!小子现在有一个设想,请看!”

李林杨抛出一张图纸:潜艇!

二十一世纪的潜艇都是国之利器,李林杨当然没有造过,但他看的不少,图纸、图片、视频等等。而且,本人就是造船出身,故此画出来的图纸,虽然简单却相当“成熟”。

徐寿先生看了足足两个小时,这才慨叹道:“这才是潜艇啊,国之利器!”

话说,大清朝也造潜艇的,天津机器局这段时间造了艘潜艇,其实只能说是原理验证机,木壳的潜艇。试航了一下,然后扔一边了。差不多就是个玩具!

徐老先生乃是真正的行家,在行家眼中,无论是原理还是结构,挑不出任何毛病。其实毛病很多,只能在完善设计和制造中发现,李林杨尽量的往落后里设计,其实还是先进了。子系统在这个时代,造不出来!

徐先生很激动,但他这个年龄,有家有室有事业,对李林杨的建议他表示:“我会慎重考虑。”

“先生,还请保密。此图一旦被洋人所知,我国在技术上会拉的更远!”

“图,你收走。我已经记下了!”

这句话,李林杨此时并没有完全理解,后来李林杨才知道,徐先生是真的记下来了。顶级的科学家,其能力不是你一个流水线大学生所能比的!人,陈老先生是真的记下了,包括数据!

临别,李林杨提醒:“希望能带一些技术工人,这样的话,我们不仅能设计还可以把制造完全掌握在国人手中。”

“哎!自从江南造船厂不再造船,工人被挖走了许多。”徐寿道:“最近英国大鼻子在日本造船,正准备挖人呢。”

话说,大清朝的洋务运动开展的比日本要早,但一塌糊涂。而日本现在卯足了劲,认定了自制蒸汽船,赔钱也要干!国家补贴,天皇补贴!

知道1881年,日本的造船水平吗?日本连个铆钉都不会玩!就这么落后。

你能想到十几年之后,甲午战争把大清打的一败涂地?!

“千万阻止,倭人,狼子野心!我断定:倭人必为我中华之大敌。这件事,我插不上手,还请先生务必阻止。即便是先生不去欧洲,也请先生有为代劳,这些工人,我雇佣了!”

如果真了解日本造船的历史的话,就知道这一时期日本挖了江南造船厂三十多个熟练工人,给钱给老婆给尊敬,伺候的无微不至。结果,就是这三十多个江南造船厂的工人在一个英国大鼻子的领导下,为日本打下了造船工业的基础!

虽然,李林杨这种小手段,阻止日本的进步不大可能,但能阻挡一天是一天!莫以善小而不为,善多了,自然就会引起质的变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