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糊清灭洋1880 > 第20章 种子部队

糊清灭洋1880 第20章 种子部队

簡繁轉換
作者:史书课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05 21:59:09 来源:源1

时间,实在是太紧张了,距离李林杨计划中的第一次战争,越来越近了。资金方面已经有了保障,但军力方面,现在尚未成型,由不得他不着急。

但练兵这种事情,绝非可以一蹴而就!

李林杨下大本钱去建设一支部队,不是为了让这些少年们只会排队枪毙的。话说,李林杨很忙,很大的成分就在于攻读德军的步兵操典,以及各种军事著作。德国人的步兵基础战术目前来说,还是以排队枪毙为主的。

普法战争的胜利,德国的军事家对其中的胜因总结的最精辟:机动 步兵。

至于战术:大炮征服,步兵占领!这句至理名言,还没有被提出来。虽然,军事家们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意识,但总结还不到位,也就是认识没有那么深刻。故此在军人的眼中,大炮虽然重要,但重要性还没有超过步枪。因而士兵的重点训练科目,仍然是细红线战术,当然不是原始版本,而是德国经过升级的最新版本。

1883年年初,在全体已经具备了排队枪毙的“作战能力”之后,也完成了兵种训练科目之后,就是战术的训练了。

如果是一支成熟的部队,以旧带新。那么新兵三个月上战场,不是问题,这种情况在各国都比比皆是,当然精锐那是别想了。但,对于一支从零开始的部队,那就完全不同了,至少必须有一支成熟的小部队作为种子。

距离李林杨计划中的参战,此时时间不多了。战场复杂不可预料,士兵素质也参差不齐,训练进度也有先后,因此上,李林杨把一百二十人的部族兵,一分为三。本来兵力就不多,还要一分为三,这却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其中一部,四十人,以南皮为排长,呼噜和丁哈恩为班长。这一部,小黑比例较高,占了三分之二,其他的士兵也只是从国内招来的普通青壮。几乎全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目前除了排队枪毙尚可勉强做到,很难在出征前完成全部训练计划。甚至在李林杨以及德国教官们看来,几乎没有可能练成部队骨干的可能。因此这一部乃是李林杨出兵之后的留守部队,也很可能是计划中参战的第三梯队。

第二部,四十人,小黑和国人比例基本上一比一。这一部就相当不错了,只是完成全部的训练科目需要时间较长,这是参战的第二梯队。

第三部,四十人,乃是精锐,小黑很少,完全能够在出征前完成训练。

李林杨的计划并非搞一支类似特种兵的精锐,那玩意在这个时代不现实,而且需要的时间更长。因此他走正规军的路子!

一支成熟的陆军小部队,起码要有步兵,炮兵,骑兵(侦察兵)、工兵、辎重兵。五个兵种。

四十个兵,至少还需要一个小规模的指挥中枢。

也就是说区区四十人怎么也得分成六个单位。

这样的部队组成,战斗力倒是不一定比全部步兵的部队强大,但是,作为一支部队的种子,怎么也不能少了这几个小单位。虽然规模小,但是这样的组合称为排,是有点不大合理,故此,第一个连级单位成立!

指挥中枢:李林杨和壮壮加上五个人。合计七人。

步兵班,班长李大明,下辖两个三人战斗小组。

炮兵班:班长,王选。下辖六个战士,相当于一个炮组。

骑兵班、丁赫尔(汉人),下辖六个战士。

工兵班,班长石富贵,下辖六个战士。

辎重班,班长张凤伍,下辖六个战士。

训练内容是李林杨和教官韦伯少尉协商之后确定的。

拿破仑曾说过:行军就是打仗。

训练内容也很简单,每个月分兵种单位训练一个星期,然后越野演习一个星期。这个越野演习听着简单,就是从图盖拉河口到理查德湾,不到八十公里。

说起来简单的事情,做起来就不简单了。第一次越野行军就把韦伯少尉这个德国老兵全部给累趴下了。

话说越野演习,李林杨是要参与的,而平时的训练,李林杨只是监督,他事情还是比较多的,不可能整天呆在部队里。

八十公里而已,来回才一百六十公里,一星期七天,平军每天才行军二十多公里。

听着真是不难啊,但是,沿海是砂石原生道路,过河是自己砍竹子造筏子,丛林是砍树穿行,沼泽是一边打鳄鱼一边探路。要知道,队伍虽小,兵种齐全,还带了一门大炮和辎重呢。

第一次越野,单程就用了六天,折合每天还不到十五公里。韦伯少尉等人是资深军人,这个不错,但四五十岁的年龄再加上不很适应这里的气候,哪怕是回程坐船,也是累的浑身酸软。李林杨也是如此啊,而且李林杨还要更累,他也是要参与战术研讨,解决问题,同样还要行军。除此之外,他还要和战士们谈心做思想工作的。

所以,第一次越野,可是累坏了大家伙。严重到了:韦伯少尉差点要求辞职!练兵就是这么苦!练兵就是这么难!

李林杨以薪水和关怀,总算留住了这些教官。但训练的标准不能降低!

第二次越野,战士们有了点经验,表现就好多了。五天就完成了单程。

直到第五次越野,这才把单程时间缩短到了三天。

但是,想三天去三天回,还是不行的。

当越野进行到第十次,终于第一次达到了李林杨的要求!三天去中间休息一天,然后三天赶回来。

这个进度,比起李林杨的计划来说,足足延迟了两个月。此时已经是一八八三年的五月份了。

越野训练对于一支部队的战斗力提升效果是巨大的!比如辎重班长,张凤伍,从最初的手足无措,到现在已经可以完善制定计划。比如炮兵班,已经摸索出来了一整套火炮伴随步兵行军的要诀。比如工兵班,已经可以熟练的用几种简单的工具为部队克服跨越各种障碍。

距离李林杨预计的出发时间只剩下两三个月了。练兵计划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实战训练。这个阶段,乃是李林杨作为指挥官,亲自参与。

此时,第二部四十人也需要开始越野训练了。李林杨还不得不拨给韦伯少尉几个助手,否则,韦伯这个老兵的体力根本撑不下来。

指挥组以及步兵班本来就严重缺少人,那是不可能再抽调给韦伯少尉的。

于是骑兵(侦察兵)和炮兵,辎重兵、工兵都均给了少尉先生各三个士兵。

为了照顾一下韦伯少尉的情绪,种子部队在抽出了十二人之后,第一期仅有的四十二人的主力,变成了三十个人。(第二部分变成了五十二个)

以第一批训练的情况看,李林杨此次参战,想得到援兵,至少也得六个月时间(此前因为两批之间的训练进度时间有重叠,否则的话得十个月)。加上路途上的时间,差不多到年底甚至明年初才能得到援兵。

三十个人,有三十个人的打法。李林杨倒也不在乎。

总体上,在一八八三年五月份。

陆军主力一百二十人,其中种子部队三十人。

第二期学兵八十人,已经完成了为期半年的新兵训练,并且已经开始了兵种训练。1884年四五月份,可以参战。

第三期学生兵一百三十余人,已经开始了长达半年的新兵训练。1884年年底,可以参战。

以上全军合计三百余人!(新兵训练完成会有一部分划到海军)

前三期学兵,因为时间紧张,故此学时基本上是一年多点,文化课和数学课仅仅是小学水准,或者说,还不到小学水平。

从第四期开始学兵人数肯定会超过两百人。根据李林杨所知的历史,第四期肯定是跟不上计划中的战争了。因此,也就无需那么急切,第四期的文化课程学习,将会延长到两年!虽然还是小学教育但功课会相对的扎实很多。

经过一年多的练兵实践,练兵的模式更加完善。从第四期开始,确定了士兵的培养模式:两年的文化课,半年新兵训练“排队枪毙”战术素质(兵种不同,有区别)达到列兵的标准,半年兵种训练,半年实战越野训练,半年战术合成训练。也就是说,一个士兵要经过长达三年半到四年的培养!

掏出小本本:第四期学兵完成全部科目训练时间1886年年底。

练兵,真难!前三期算是练兵的摸索阶段,到第四期才能算是“正规”军!

而且这也只是士兵,若算上李林杨计划中的军官培养,所需的时间更长!

练兵,真难!

建立一支军队,真难!

以上是陆军的情况。海军方面:截至到1883年年中,李林杨的船队已经有两艘海轮了---两艘璇玑级。有经过军训(半年)的海军士兵两批三十人。其中第一批十二人,在经过了一年的海上生活工作之后,六个优秀的学员被送往德国读航海学校。航海学校的学制不长,只有十八个月,但对于那些海军士兵来说至少得三十个月---毕竟一年的语言学校和功课补习是非常必要的。

陆军都已经够难搞了,海军比陆军更难搞!第一批陆军都已经勉强成型了,但第一批海军还需要近三十个月时间,得到1885年年底或者1886年年初!而且,也只是会航海而已,并非能作战。

费用方面,陆军这里四个教官的薪水够高,但海军那里的学兵们,消耗并不比这四个教官少,甚至更多。

更何况,还有第二批,第三批等等。

据李林杨所知,大清朝为了培养海军军官,李鸿章下了血本,仅仅是为了十几个军官能在大英帝国的海军学校实习,就耗资三十万两白银!相比之下,李林杨这里还是花钱最少的,当然规模肯定不能比。

李林杨在一声声“真难”中,却精神头十足,辛苦是辛苦,花钱如流水,但一支堪称精锐的小部队就站在眼前,那种成就感满足感甚至超过了发横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