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糊清灭洋1880 > 第3章 行军1

糊清灭洋1880 第3章 行军1

簡繁轉換
作者:史书课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05 21:59:09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一天行军,红旗军的队伍并没有找到华侨,傍晚接近了一座县城。

话说,越南不大却有五十多个省,你可以想象,所谓的县也就是一个镇子而已。事实上,以中国人来看,这座县城实在是连镇子都称不上,估计也就二百米X二百米的样子,或许还不到。

到了县城前,终于有了战争的感觉。城墙大约三米高,上面还插着大约三四米高的竹子,稍稍的向外倾斜,让这座小城显得有一点点“威慑力”。

侦察兵回报:前面的县城叫做汪秘,城门已经关了,城内有锣声,城墙上有士兵,有弓箭和长矛,没有发现火枪。

李林杨停下来写了一封信,示意黎甘,送到城门处。

黎甘小小的犹豫了一下,李林杨虽然和气,但也只能去做。

战战兢兢的把信送到了城门前,然后跑的飞快,一溜烟的就回到了队伍中。这速度,李林杨都惊讶,四十多岁光着脚板能跑这么快!

黎甘跑回来,气喘吁吁,在他喘息未定时,李林杨已经把一块银元交给了他。

这下,黎甘开始一边喘气一边乐开了怀。

不多久,看城上吊下一个人,飞快的拿到信,蹭蹭的又爬上了城墙。越南猴子,名不虚传!

不多时,一个差官模样的中年人,挎着腰刀爬下城墙,来到李林杨面前。

虽然还是语言不通,但可以确定是李林杨一行中国人不是法国人。红旗军衣着整齐,军容肃正,明显是正规军,并非盗贼。

关键是盗贼也不会写字啊!(越南的情况,在中国可是很多山大王会写字的。)

一番比划之后,差官老爷又问了黎甘父子一些问题,李林杨并没有干涉。终于差官老爷确认,行了个抱拳礼,然后回城报告。

在城墙下耗时两个小时,红旗军终于得以进了这个小小的县城。

进了城,才发现,这里和国内,没有任何区别,招牌上是汉字,建筑的楹联上是汉字。

县太爷亲自迎接,算是很有礼貌了,算是有些胆识。这个县令,大约二十多岁,衣着乃是乌纱帽,蓝色官袍,前胸缀着补子,补子上绣着一只鸟。仍然是明时衣冠!

“传统”保持的这么好的“子国”“藩属国”竟然在后世和中华离心离德,遗憾!李林杨决定改正错误,绝不能再叫猴子了!

一番比划之后,李林杨进了县衙。嗯,好可怜的县衙,门头低的差点碰头。

和黎甘交流有了经验,李林杨取出铅笔,给了县令一根,然后两人开始笔谈!

这次笔谈,对李林杨来说,最大的触动,乃是:俺作为一个纯纯的中国人,汉字竟然没有一个越南县令写的好。而且,这位县令还是第一次拿铅笔写字,仅仅写了几十个字之后,就龙飞凤舞,写的一笔好字!

话说,越南的科举考试,其实和中国差不多,其实就是学的。人家也是秀才举人进士的科举!

县令姓阮,叫阮芳,字远道。

李林杨都没有取个字,人一越南官,竟然有字。学中国学的是真好啊。

通过交谈,李林杨得知了不少有用消息:

其一,法军的老巢在河内,也就是现在所称的东京。清军分两处:一支在河内以西大约三十公里的山西(越南地名也是学中国的,此山西非彼山西),另一支在河内以北三十公里的北宁。

具体兵力,就不是他这个小小的县令(可以理解成镇长)所能知晓的。不过,倒是给了一张地图,这份地图虽然抽象,但沿途的城镇倒也清晰,甚至还标注了桥梁。

另一件事,对李林杨也很重要:此时法军虽然占了鸿基,但越南广宁总督(你可以理解成几个县的总督)现在还在鸿基以北的先安!

也就是说先安县还在越南人手中!

从地图上看,先安这里也是一个河口,虽然通航条件不如红江,但毕竟可以直直的通向凉山,然后到达镇南关。这条河叫做先安江,据阮县令介绍,差不多能通航一半的行程,另一半只能是步行。一般的来说旱季可以走,雨季步行非常危险,动辄就是山洪暴发或者泥石流。阮县令祖籍就在那里,因此知晓这些地理。

李林杨留了心,虽然不理想但好歹也算一条物资运输通道。行军打仗,地理乃是必须关注的重要科目!

阮县令还介绍了一个让李林杨提高警惕的事情,有一支法军,据说领头的是一个上校,兵力不详,在汪秘以西,海阳以东活动,基本上占领了所有的城镇。

也就是说,红旗军要想到达清军的驻地北宁,那么就必须闯过这一法军扫荡区域。

晚宴之后。这个晚宴必须介绍一下,一个县令请客也不过是一条鱼一只鸡几盘蔬菜,一碗大米饭。汤,也就是一个蛋花汤。

李林杨以战时为由,不喝酒,因此酒也免了。

总之,这个县令好像是很清廉(这只是李林杨的判断,话说越南的县令的确比较穷。)

晚宴之后,两人继续笔谈,李林杨要求县令代买十几匹牲口,特要求一定至少买四匹战马(侦察兵需要)。

钱,直接放到了桌子上,李林杨并不敲诈勒索。

当晚,战士们就在县衙宿营。清晨,阮县令黑着眼圈,指着外面的马匹:十一头牲口,只有一匹战马。

其他牲口,还是大狗的个头。战马嘛,李林杨估计自己这一米八高,一百六十斤的体重,加上武器弹药两百斤,能把这匹“雄健”的战马给累死。

不过,侦察兵中有一个个头小的“小黄”,乃是小个子娘的儿子叫丁嘎啦,哪怕经过了丁前辈的品种改良,也只有一米六的身高,倒也能马马虎虎的骑。

临别,李林杨还客气的请阮县令代为侦察一下鸿基方向的敌情。由于还需要这条物资偷渡的通道,因此,李林杨还把黎甘父子特别的引荐给了阮县令,请求照应一二,以后通行给个方便。

“依靠群众!”---法宝,真!

红旗军穿城而过,阮县令松了一大口气。话说,清军的军纪那是糟糕透顶,类似红旗军这样军纪严明,秋毫无犯的,那是一个都没有。

离开汪秘的第一天还好,第二天红旗军就明显的发现了社会混乱迹象。傍晚红旗军抵近了一个白藤江边的县城,很明显,城市刚刚经历了一场战斗,城墙上有炮弹轰炸的痕迹,城内也有烧杀的痕迹,甚至火还都没有熄灭。不过倒也不用担心会引起火灾,天上正下着小雨呢。

战争的次生灾害,在肆虐侵扰这块本就不富裕的土地!红旗军尚未进城,城内的百姓就一哄而散。

李林杨巡视一周,发现小小的县城,除了四个城门,还有两处被炸塌的城墙。扎营城内,并不担心被包围,于是红旗军直接就住在了县衙。

在县衙中休息一夜,一大早,红旗军正准备出发,被一群越南人拦住了。

带头的是一个越南县令,而且这位还会说汉语,虽然不标准但也凑合能听,噗通跪倒就是嚎叫:“天朝上邦的官爷,救救百姓吧。”

虽然这位会说汉语,但口音太怪,准确的交流,仍然是笔谈!

总之是乱了!

这个东潮县城先是被法军打破,但法军没有驻扎占领,县令也就还能回来当官。然后是两拨匪类光顾了根本一点防御能力没有的县城,再然后,就是李林杨看到的这些情况了。

县令请求红旗军剿匪,愿意出钱劳军。

至于军情匪情,这位仅仅是知道一点,详细情况一概不清楚:糊涂官一个!

当李林杨得知两股土匪,一股就在江边的码头,一股就在北面的山村里,当即吓了一大跳。

码头距离县城也就一公里,而山村距离县城最多两公里,站在城墙上都能看到。

叫过来侦察班长丁赫尔:“怎么回事?”

“我们其实是有发现,但这群盗匪和昨天的情况差不多,我们一去就散了。”

侦察兵一共才四个人,被四个人吓得四散奔逃的所谓“匪徒”,的确不太值得重视。

“看起来这是晚上又聚起来的。”

不过,这也给李林杨提了个醒:夜间的放哨要加强了。今天这只是一两股土匪,要是遇到法军,当即就落入被动。

“码头上是教匪!”县令咬牙切齿的道。

所谓教匪,就是法国天主教的信徒,借助法军的势力,为非作歹。算是越奸吧。

“另一股呢?”

县令犹豫了一下,吱唉半天,最后写下两个字“客匪”。

啥意思?

好一番解释,李林杨这才得知,所谓客匪,指的是从中国来的土匪。而且还有一层含义:客家人组成的土匪。

行了,李林杨表示明白。

在城墙上侦察了一番,一个小时之后,部队顺利包围了码头,枪响,死了十多个,然后百十个教匪们就投降了。

后续处理,不关李林杨的事儿。

下午一点,部队逼近了客匪。客匪明显比教匪有胆量,已经看到了红旗军对付教匪如同砍瓜切菜,竟然没有跑。

要区别对待!

客匪,再怎么说也是中国人,退一步也是炎黄子孙的。其实吧,人越南人自称炎帝子孙!

参谋周纲吉拿出黄铜做的话筒,开始喊话:“我们是红旗军,对面是哪路弟兄?”

“我们是黑旗军!”

这特么就遇到黑旗军了?李林杨很是不大相信。此战,李林杨肯定是要找黑旗军的,但还没找就遇见了,太不可思议。

“有胆大的,过来一个。”周纲吉继续叫:“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你别说,客匪还真有胆量。

不多时,过来一个。

此人虽然穿着草鞋,但衣着还算整齐,短衫长裤,腰中扎一条宽板带。身材虽然不高,但非常精神。

看年纪差不多二十五六岁。

李林杨问道:“兄弟贵姓啊。”

“在下刘闩。”

“吆,和黑旗军刘永福一个姓。”李林杨笑笑道:“你和刘永福怎么称呼?”

刘闩红了红脸,老实道:“我们仰慕,对,就是仰慕刘头领,正准备去投靠。”

呵呵。明显是刚学的。不过,这青年很淳朴,李林杨很喜欢。

李林杨问道:“跟着我们红旗军干,咋样?”

“打法国人?”

“是啊,看你有没有胆子。”

“有军饷吗?”

“有,但不多,你们刚加入只有一个月四块大洋的饷银。不过,我军的规矩是先发饷银。入门就先发一块大洋。”

刘闩道:“只要是打法国人,这钱就够!”

李林杨道:“我军可是要求很严格,不能服从命令的,一概开革。念你初来,我给你们七天时间适应,到时候是走是留,我不拦着,那块大洋,我也不收回。”

刘闩乐颠颠的就跑回去报信了。

没多久,刘闩带了一百多人就出来了。

情况已经明了,刘闩这群人都是从广西过来的,而驻足的小村庄,其实就是客家人的村庄,和刘闩他们都沾亲带故。大清朝和越南,其实一直就没有很清晰的边境,后世所谓的边境线,其实都是法国殖民越南之后才划定的。因此,国人在越南谋生的,非常多,这边有个客家人的村庄,一点都不奇怪。

刘闩这帮人有一百多号青壮,几百人的村庄,哪怕是亲戚,也真养不了!穷啊。因此,在法军攻破了县城之后,刘闩等人进了一趟县城,“找”了些米粮。随后就和教匪们发生了冲突,打了一仗(用“打架”这个词更合适),互有伤亡。

虽然,他们看到红旗军逼了过来,却没有办法逃跑,给这个客家人小村庄带来了灾祸,却不敢面对,这帮前去投军的年轻人,血气方刚,做不出来这种烂事!

幸好,他们遇到的是红旗军,因此,皆大欢喜。敢于承担责任,这一点,李林杨很欣赏!

话说,广西广东自从太平天国起义之后,就出现了一股“杀官造反受招安”的潮流!而黒旗军刘永福就是其中的代表!

刘永福当下不仅做了越南的三宣总督,还得到了清朝的封赏。成功的案例就在眼前,因此刘永福的黑旗军相当有号召力。而且黒旗军能打,自从开始对法作战,连战连捷,更是让广西广东的年轻人崇拜不已。当下黑旗军正招兵,如同磁石一般的吸引来了敢于沙场搏命的年轻人。

广西穷苦非常,不少年轻人都愿意沙场搏命,换一碗饭吃。如果运气好,说不定能捞个一官半职,足以光宗耀祖。

所谓号召力,其实就这么回事儿。

实际上,中法战争中的另一位主角:老将冯子材,也是杀官造反受招安的典范。而且,冯子材老将的经历更复杂;他先是先做官兵,然后投了太平军,然后再投了官兵,随后镇压起义军,从而做到了一省提督的高位!

比刘永福更甚,因此冯子材在民间也非常有号召力!

故此,冯子材本来已经退休,中法战争中再次披上战袍,照样是追随者众多!萃军就是凭借冯子材老将军的威望几乎一夜之间建立起来的。

广西人(按这个时代的行政区划分,冯子材算是广东人)的悍勇,闻名已久,青年们沙场搏命,已经是一种传统!

刘闩一百多人被逐个简单的检视一番,挑出来了四十五个,其余人也都发了一块银元,各自回家。

如果不是战时,李林杨倒是不介意收下大部分人。说实话,这些青壮年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真不差,但此时已经靠近了战场,故此还是先挑选精壮!在涠洲岛,李林杨不打算招收山东兵,在这里却招收广西兵,并不矛盾。虽然都是新兵,但广西人适应这里的气候,不容易生病。

打仗,天时地利人和,选当地人当兵这也是天时地利与人和!

有了这么四十五个人的补充,红旗军就不着急进入战区了。起码也得基本训练一番,然后才好行动。而且前路肯定越来越危险,必须先行侦查,否则糊里糊涂的撞上法军主力,红旗军就麻烦了!于是,红旗军就在这个客家山村暂住下来,侦查兵被放出前出侦查。

红旗军一住就是七天,四十五个新兵,只留下了三十五个纳入正规军,军饷四块银元。其余十人虽然不很合格,但还是留下,全部打入辎重班,军饷每人三元。第一次发饷,所有新兵都兴奋异常,找了老乡,一块不留,全部带回家。

所有新兵,一身作战服发下来,头发也剃了(小辫还留着,只是很细很小,宛如鼠尾),全体顿时焕然一新!

虽然军装不能提升直接的战斗力,但却可以提升军队的士气以及荣誉感,新兵们换上一身崭新的绿军装,自豪的不得了。

话说,这群人当初除了刘闩为了“谈判”,凑了那么一身整齐的衣服,这些年轻人几乎没有一个衣着整齐的,全身的衣服是补丁摞补丁。初见时,大部分人其实都只一条大裤头,上身是一身的蓑衣。有很多人,干脆从出生到一二十岁,一次新衣服也没有穿过。

这就是国内眼下真实的经济状况。

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