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寒笑深知这张叔夜可是一个能臣,属於这个宋徽宗在为年间少有的忠臣良将,现在把他给调来当了济州府知府,可谓是给李寒笑弄来了一个强敌。
当然,在李寒笑的眼里看来,这也是一个机遇,如果他日後能够想办法把张叔夜争取到自己这边,那无疑是又多了一个顶级人才。
他也知道,这个过程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张叔夜是宋朝的铁杆忠臣啊,想要劝降他,那得进行长期的努力,起码要让他张叔夜知道,水泊梁山不仅不是他脑海里吗所想象的那样,而且还会比宋朝的昏君奸臣们更强。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会劝降他成功,当然,即便如此,都不能保证他没有以身殉国的可能性,毕竟原历史上的张叔夜就是这麽乾的……
李寒笑对他,深知急不来,不过,放走他这两个儿子,也算是给了他一个示好,如果他张叔夜明白,自然看得出来。
而李寒笑得知了张叔夜前来,也非常清楚,这个张叔夜对於水泊梁山的发展还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原本上一任济州府知府在任时期,李寒笑把这个济州府都给打残了,黄安也被打死了,整个济州府就没有反抗和攻击水泊梁山的能力,所以李寒笑可以带兵尽情的外出活动,不必担心有後顾之忧,如果济州府不知死活,胆敢前来攻山,那麽闻焕章就能带兵灭了他们。
现在则不同了,张叔夜恐怕是一个可以和那闻焕章比拼的一个对手,要是李寒笑再外出,张叔夜来攻山,就可以对水泊梁山造成直接威胁。
不过,现在他张叔夜初来乍到,领导班子和中坚骨干还没有建立起来,光是靠着他两个儿子,是完全不够看的,李寒笑深知,他需要发展一段时间。
正是这段时间才是李寒笑打击他的有效期,因为一旦他组成了力量,那再去打他可就不容易了。
李寒笑思前想後,觉得还是得遵守朱元璋当年夺取天下的九字真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九个字,不能急於去打济州府,占领城池。
因为现在水泊梁山要是能够攻陷城池,基本上就是各地起义军和匪徒里面实力最大的一个了,现在“晋王”田虎丶“楚王”王庆丶“南王”方腊可还没有相继起义,攻州占府,没有人给李寒笑分担压力,要是他做这个出头鸟,马上就能招来朝廷的征缴大军。
至於其他的山头,也没有实力强劲者,山东地面上的山头,现在不是被李寒笑给收编了,就是已经在生辰纲那次大战里面被灭了,李寒笑的水泊梁山已经是在山东独树一帜了。
所以,李寒笑准备趁着这张叔夜还没有组成力量之前,开始“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做法。
虽然说,这济州城等州府现阶段李寒笑是打不得的,但是李寒笑准备把势力扩展到梁山泊附近的村镇,将一些村镇直接纳入水泊梁山的势力范围,将其土地直接个利用起来。
刚刚说了,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现在正是“高筑墙“和“广积粮””的关键时刻。
那又如何“高筑墙”,李寒笑可不只是要在水泊梁山内部修建关隘和防御工事,更要在水泊梁山外围发展群众,建立起战略缓冲地带。
这些水泊梁山附近的村镇就更重要了,首先,李寒笑将他们纳入了水泊梁山的势力范围,驻兵把守,直接就能让这些村镇离开官府的管控,这些来自於官府的苛捐杂税和各类的徭役也就自然落不到这些地区的老百姓头上了。
然後,李寒笑就能再在这些地方解决一下土地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均田分地”,把当地那些民怨沸腾,死有馀辜的地主老财揪出来,当着老百姓的面给“公审公判”了,随後把他的土地和家财全部分给当时百姓,换取当地百姓的支持。
这样下来,水泊梁山的群众基础在各个村镇就可以广泛传播,同时也就有了更加丰富的兵员基础。
现在水泊梁山的兵员来源,最大的来源就是李寒笑兼并的那些个小山头所来源的余部,全都是烧杀抢掠惯了的强盗,要不就是各种小偷小摸,劫道打闷棍的主,以前那都是无法无天家伙,偏偏上了梁山之後,梁山的规矩和纪律比起他们之前非常严苛,所以,这些人管理起来非常不易。
这里面确实有着很多悍匪,能打擅杀,但是管理起来就太费劲了,一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第二大的兵员来源是之前打独龙岗三庄时,接收了一部分祝家庄的降军以及接受的扈家庄的全部兵马和李家庄李应的庄客,这三庄的力量加在一起不少,也算是受过非专业训练,也有一定的组织纪律性,比那些家伙强不少,李寒笑叫“豹子头”林冲和“青面兽”杨志对他们进行加急训练,他们是最有可能成为日後水泊梁山中坚战力的部队。
而其他途径来的兵员,除了少数上山的老百姓之外,就是各种慕名来投奔的人,这些人里面,也很少有好人,不是犯了事的悍匪丶配军,就是各种寻求庇护的人,兵员素质和纪律性低下的很,初期用这些人还可以,但是想要水泊梁山发展壮大,还是得多招收“良家子”。
这道理很简单,逼不得已的时候你可以在渣子堆里面淘金子,但是你不能一直把目光全放在垃圾堆里面。
这里的“良家子”如前所说,是指家世清白丶无犯罪记录的人群。
在很早,对於良家子从军的惯例早已有之,最早可见的记载当在汉代,自战国后,战争不再是贵族的专利,平民开始登上战争的舞台,逐渐全民皆兵的状态下,魏国优中选优,首先创建了一支劲旅“魏武卒”,为其称霸奠定了基础。对於“魏武卒”的选拔,是要身体强壮,有一定的家产,如此方能有机会入选。
对於家产的要求,一是出於军事装备上的,再就是所谓的有恒产者有恒心。
但是,到了北宋,这个情况就变了,北宋始终是以缺失幽云十六州的状态面对北方强敌,无山河险阻的情况下,只得“以兵为险”,军费开支甚至占到国库收入的七成以上,即使这样,北宋以及後面的南宋给士兵们提供的待遇依旧不算高,尤其是禁军之外的厢兵和乡兵,更是如同二等公民一般,大多数只能在温饱线上徘徊。
另外,宋代自赵匡胤开始,对流民丶灾民往往采取招募其青壮的方式维持稳定,这也导致各州县的厢兵人数虽多,却大而无当,只能承担一些战场上的辅助工作,作用几乎和民夫类似。
再加上宋代重文抑武的国策,宋代士兵的地位之低,可想而知,也难怪面对狄青的求情之词,韩琦会说出“东华门外唱名者方为好男儿”这种啪啪打脸的话。
宋代的募兵制,可谓是一个极端。无论何种人,朝廷都可以将其招入兵营,鱼龙混杂之下,不说战斗力了,社会地位也极其低下。
“好男不当兵”,这句话,基本上就是从宋代传开的,这样的社会环境,一般的良家子弟是不会选择投军的。
俗话说,有恒产者有恒心丶无恒产者无恒心,良家子的缺席,而使大量市井之徒的充斥军营。士兵参军,只为温饱而非尽忠报国,宋军的战斗力低下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李寒笑的水泊梁山兵马就不能和他们宋朝学习,最好还是要多多招募一些“良家子”扩充兵马,要是继续使用各种有前科的人,军纪难以保证,战斗力也是难以保证。
“良家子”从古至今都是最好的兵源,宋之後“良家子”的含义,更多的指家世清白和没有犯罪记录,而不再强调有“恒产”,这之後,决定军队战斗力的依然是在於“良家子”。
如明代戚继光招兵,除了要求身材高大有武艺丶以及力气大人机灵这些标准外,更为重要的是不要市井之徒和老兵油子等等,在他看来第一可用之人只是乡野老实之人,这里的乡野老实之人,就应该属於“良家子”。
而清代的曾国藩在招募湘军时,标准也和戚继光一样,只要乡下老实的乡民。在他们看来,武艺和力气是很重要,但相对於胆气和精神,就要居於次要的地位。
因此,要打造一支战斗力强大的军队,需要的不是那些市井之徒,如罪犯丶地痞丶无赖之类,而是有着良好纪律性和服从性的老实人,或者说是家世清白丶无犯罪记录的“良家子”了。
李寒笑也是在後世经历过军旅的正经军人,细细想来,道理其实也很简单,如果士兵体力不行或者武艺不精,那麽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就会有改变。但要是精神和意志品质上的欠缺,这个就不是你简单的训练就可以轻易解决的了。
因此,对於一支致力於建设强大战斗力的军队来说,奸猾狡黠之辈是要尽力避免的,後世,对於入伍要进行政审,基本上也就是这个意思。
除此之外,李寒笑搞分田,获取了当地老百姓的支持之後,李寒笑还可以将其馀的荒地和田地发展为军屯,来实现自给自足。
李寒笑非常明白,土地改革不是一劳永逸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人都会认为你分田,然後把地主打倒了,就没土地兼并了,税和人力就上来了,这是大错特错的。
在一个正常王朝的眼里,农民军不过是些泥腿子,根本成不了什麽大事,他所谓的土改必然会彻底得罪豪强跟门阀以及氏族,他相当於天然站在掌控钱财知识和阶级的人对立面,在一个古代这种地方搞土改,自寻死路,发兵剿灭,拉拢他手下的首领,堵截他的生存空间,反正在百姓眼里他就是一个叛党罢了。
在没有相应力量的情况下,彻底把统治阶层得罪死了不是好事,因为在这个教育不普及的年代,知识分子是属於统治阶级那一方面的,你如果彻底得罪了他们,你的人才来源就会被彻底截断。
不是说农民里面出不来人才,而是这个概率和几率太低了。
最後的例子就是想当年太平天国鼎盛时期,就连左宗棠听说了太平天国的声势,都想去看看能不能帮助他们。
但是,当左宗棠一听说天平天国不尊孔孟,拜的是西方宗教,很快就决定远远离开,不加入太平天国。
因为他们所过之处孔庙宗祠书楼焚烧殆尽,所作所为几乎是自绝於天下的读书人,尽管说他们声势浩大,但是左宗棠料定他们不会得到真正的人才相助,而太平天国洪秀全的拜上帝教在早期能凝聚一批下层群众,形成很强战斗力,但很难吸引知识分子。
所以即使重视,也缺乏这个方面人才,杨秀清,陈玉成,李秀成即便是天纵之才,但文化水平就摆在那里,尤其极限,随着天京内讧,信仰破产,已经很难翻盘,把孔子儒家非常当回事的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聚集了地主,农民,商人,手工业者,知识分子,各界人士,把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灭了。
李寒笑觉得,就算是要进行土改,没有二十年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现在他最需要的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立场自然是要站在劳苦大众的立场之上,但是各个方面的阶层也不能给全都得罪死了。
对於水泊梁山附近的老百姓来说,先免除苛捐杂税,这对於他们来说就算是已经摘掉了头顶的一顶大帽子了。
然後,把欺压他们的地主老财公审公判,把老财的地和财产分成份划分给他们,这也就已经能让他们归心了。
至於其他的地,还是先牢牢掌握在水泊梁山手里吧,毕竟,还不是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