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出去还能再挣,兵变一发生影响的不只是环庆路,整个西军都会因此动荡不安。
苏景殊之前大部分时间都在京兆府,只在打仗的时候到过庆州,打仗的时候事情办完就匆忙离开,这次行程的紧凑程度也没比战时轻松多少。
边陲重镇兵力衆多,同样也有许多为了利益奔波的商队,庆州城内外行人熙熙攘攘,街边小贩络绎不绝,和盐州的死气沉沉相比是一个天一个地。
苏知州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羡慕不已,他要是能在三年内将盐州治理成庆州现在的样子,他能立刻发动亲朋好友给他写文章留念。
要求不高,传唱度和《岳阳楼记》差不多就行。
——治平七年春,苏子安右迁盐州。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
嘿嘿,他争取也能给语文课本贡献几篇文言文。
是不是他写的不重要,里面有他的名字就行。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看在他那麽有志气的份儿上,王大人多给他安排点帮手吧,不然他就只能回京兆府抓人,到时候狄元帅可能不在意,冯大人肯定会提着刀满大街追杀他。
明明是他带回转运司的人,然而带进去容易带出来难。
要不是冯大人咬死了不放人,他去定边城的时候就会带上李城南。
人才难得,还是得想办法发掘新人才。
庆州州衙,王广渊看着大老远跑来诉苦的年轻後辈,有种喊冯京过来和他一起听的冲动。
西北不比其他地方,其他地方是冗官,一个位置後面有好几十个人等着,西北大部分都是累人的活儿,冗官只存在于京兆府以及各大州城,大部分地方的人手都不够用。
庆州是有闲着等待补官的人,但是人家愿不愿意去盐州还不好说。
西北的情况苏大人也清楚,想要当官肯定有衙门愿意要,现在能选派的大部分都是些只想补到好差事的家夥。
这种人,不能一杆子打死全部,但是十个里面有八个都是眼高手低,还有两个是真有才但是心高气傲一点亏都不肯吃。
这种人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一个都不想用,省下那份俸禄犒劳真正干活的官员不好吗?
苏景殊来的路上想过这个问题,他想要的不是那些冷板凳上坐了不知道多少年的候补官员,而是官学里的学生。
盐州对如今的大宋官员来说绝对称不上好地方,庆州不要的人他们盐州也不要,强行将那些等着补肥差的家夥派过去还不够添乱的。
有功名也不行,边关是干实事的地方,不想吃苦受累最好换个地方等。
有背景就去京城和全大宋的候补官员一起竞争,没背景就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
吃不了办实事的苦就去吃别的苦,反正世上没有天上掉前程的好事儿。
哦,投胎投的太好的除外。
西北各州的文风并不昌盛,不过因为常年打仗,境内男女老少都懂些拳脚功夫,说是全民皆兵也不为过。
文风不昌盛,能金榜题名的就少,整个陕西加起来参加春闱考试的名额都没有南方一个州多。
去年秋闱之後,西北各大官学私学一片萧条,考中的少数佼佼者收拾行囊进京赶考,大部分落榜生也都收拾行囊,收拾完行囊後却是各自回家找新出路。
能考三年又三年的毕竟是少数,绝大部分学子的家境都不足以让他们一条路走到黑。
能学到乡试这一步已经不容易,别说在西北,就是在京城也能轻松找到活计养活全家。
衙门喜欢招这种有学问还肯吃苦的年轻人,商队店铺也喜欢这种有学问有见识的年轻人,读书很有用,即便最终挤不上科举的路子光耀门楣也能找到体面的工作吃喝不愁。
秋闱的落榜考生现在已经抢不到了,不过今年春闱刚结束,算算时间也该出成绩了,劳烦王大人帮忙盯着,务必让那些返乡的学子知道盐州衙门在招人。
金榜题名的祝他们有大好前程,不幸落榜的也没关系,西北老家欢迎他们回来。
王广渊听的哭笑不得,“不用等春闱出成绩,你只需要以你的名义在陕西各州发招贤令,自会有无数贤才放弃现有的活计去投奔你。”
这儿有宁愿坐冷板凳也要等肥差的绣花枕头,但是更多的还是为了生计疲于奔波的普通人。
不要小瞧三元及第对读书人的吸引力,西北考科举难,这儿的读书人对状元郎更加尊崇。
苏景殊倒是想过这麽干,但是他怕陕西各州的官员联合起来告他黑状。
再说了,如今在西北的状元郎也不是只有他一个,冯大人那边明显比他更有前途。
他要是不小心给冯大人提供了思路,京兆府转运司的招贤令一出,他刚招到手的贤才立刻就能跑一大半。
不行不行,此法太险,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干。
王广渊顿了一下,提醒道,“苏大人莫不是忘了,京兆府不缺官。”
西北哪儿都能被嫌弃,唯独京兆府不可能。
目前登记在册的候补官员有八成等的都是京兆府的缺,其他两成等的才是各路州城的差事。
幸好县级及以上的官员任命权直接归朝廷,留给地方官员任命的都是没有品级的职位,真要所有官职都交给地方官任命天下非得乱套不可。
所以大胆点尽管发布招贤令,别的不说,至少过去的肯定都是踏实的人。
盐州清苦,愿意去的肯定已经考虑过到那里会过上什麽日子,由此筛选一波。
官府临时工转正的可能有,但是不多,只有特别优秀的才能得长官青睐破格举荐,指望给地方官干活来飞黄腾达几乎不可能,由此又筛掉一波。
左筛筛右筛筛,别有用心的人就被筛的差不多了。
就是有一点,发招贤令之前先和官家打声招呼,不然容易被逮回京城下大狱。
苏景殊摸摸鼻子,“我应该没有那麽多仇家。”
王知州但笑不语。
苏景殊:……
好吧,他承认朝中看不惯他的人越来越多,但是那也不能怪他,他就正常当个官,鬼知道为什麽那麽多人看他不顺眼。
想想老王当宰相也是天天挨骂,他拉的这点仇恨好像也不算什麽。
骂就骂吧,只要不骂到他面前就都不是事儿。
不过骂归骂,栽赃陷害算怎麽回事?
啧啧啧,有辱斯文。
苏大人义正言辞的谴责部分朝中同僚有文无行,不像他行得正坐得端从来不干栽赃陷害的事情。
他现在就给官家写奏疏。
春闱马上出成绩,等殿试结束官家也可以考虑考虑往盐州送两个知县或者主簿,从别处调两个经验丰富的知县也行,反正不能留现在的知县继续当知县。
发布招贤令的主意是王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