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穿到北宋当权臣 > 分卷阅读557

穿到北宋当权臣 分卷阅读557

簡繁轉換
作者:醉酒花间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2-08 10:46:25 来源:源1

天天追着王安石弹劾说青苗法害民,说青苗法“是变富人之多取而少取之,少取与多取,犹五十步与百步”。

不过青苗法在京东、河北、淮南三路施行时的确问题很大,弹劾青苗法害民的不只他们两个,他们也没骂错。

只是青苗法问题虽大,却也不是完全没有可取之处,官家摆明了支持王介甫,条例司就有机会修补漏洞。

第一批散出去青苗钱收回来後获利甚巨,三司将利钱数目公布出来後引起轩然大波,反对派弹劾的奏疏雪花一样飘到官家案前,原以为能让官家下令暂停青苗法,万万没想到第二批青苗钱如期散了出去,弹劾青苗法的官员却被外放了一大批。

司马光和范镇暂时不在外放的名单里,但是他们要是再这麽反对下去,指不定下一批外放官员名单就会出现他们的大名。

气的司马光直接闭门不出,连吵架都不愿意再出面,而是写了三封长信细数条例司成立後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痛斥老王误国害民要他恢复旧制放弃新法。

司马君实和范景仁这俩人都是认准了一件事就不会改变的性子,执着起来就算是皇帝都拿他们没办法。

司马光为了推辞皇帝给他的认命可以连上五状,范镇更不得了,当年为了劝仁宗皇帝立储连上十九本据理力争,甚至为此待命百余日须发为白,气的仁宗皇帝差点把他一撸到底。

按理说范镇有拥立之功应该在当今官家面前说得上话,可之後他又反对官家尊生父为“皇考”,弄得官家对他是又爱又恨。

俩人都是认死理儿的,让他们服软比登天都难。

更让人没辙的是,王介甫比他们俩还拗。

老王收到三封长信也不生气,甚至学着司马光用写信来反驳,在信上将司马光给他安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一一反驳,顺便在最後将反对派全部骂了个遍儿,并强调变法没错,再多人阻拦他也不会改变推行新法的决心。

虽千万人吾往矣!

某些人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还管别人革旧维新?顽固不化!老古板!他们才是误国害民!

开头先把司马君实哄开心,结尾神来一笔和所有反对他的人对骂,不错不错,很符合他王介甫的一贯作风。

就是太得罪人。

俩人写信打嘴仗的风波刚过去没多久,司马君实还在气头上,如今又有登州的反馈证明新法的确能救民于水火,老王你让让他不行吗?

让是不可能让的,王介甫被反对派指着鼻子骂了一年多,好不容易能扬眉吐气,说什麽都不会在这时候让步。

别以为条例司被废置就意味着新法跟着没了,官家只是忌惮他手里的权柄,不是觉得新法不行。

从古至今哪个皇帝不忌惮大臣,君强臣就弱,君弱臣就强,天下终究还是官家的天下,以前官家对当皇帝不熟练事事都要仰仗朝中宰辅,现在官家知道怎麽当皇帝了想收拢权柄很正常。

他在乎吗?他一点儿都不在乎。

不管官家到底怎麽想,如今朝中能支持变法的只有他王介甫,再怎麽着也得给他留够推行新政的权。

都说文人重名,他求的不是名,而是一个海晏河清的天下。

官家想要富国强兵,想要收复燕云,想要平复西夏,想要让大宋江山成为名副其实的正统,他们的目的略有不同,但是在富国强兵谋求百姓安居乐业上是一致的,只要官家想励精图治,他王介甫就不会被骂走。

这还有什麽怕的,干就完事儿了。

同去殿前的大臣们生怕俩人当场打起来,好在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是体面人,就算在心里把对方骂八百遍面上也得绷住。

不着急,回家写信批判也是一样的。

司马光的脸色变了几变,到底还是什麽都没说,袖子一甩加快脚步走开。

旁边的同僚们暗暗松了口气,几位相熟的正准备上前打趣王安石几句,没想到老王在司马光那儿犯过贱後连他们都不放过。

“新法的好坏在于推行新法的官员,若地方官都能像子安一样,何愁天下不安?”

要是所有的官都能和他们子安一样靠谱,天下不就处处都是登州了吗?

吏部的大人反思反思,为什麽苏子安一个第一次当官的新手能干那麽好而吏部选拔出来的经验丰富的官员却干不好。

反思反思,都反思反思。

刚还准备劝架的吏部大臣们:……

司马君实刚才怎麽没动手呢?

磨牙.jpg

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比人和狗都大,要是所有的官都靠得住吏部还考核什麽?

他们不想让所有的地方官都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官吗?

大宋开国百年才出几个三元及第?所有人都和苏子安一样的话你王介甫还怎麽嘚瑟?

生气!不说了!忙去了!

衙门里一堆事情等着他们,傻子才在这里打嘴仗!

于是乎,骂骂咧咧加快脚步的又多了几位。

其他人:……

三十六计走为上,今天的王介甫太不正经,他们惹不起躲得起。

衆人嗯嗯啊啊拱手告辞,眨眼间长长的宫道就只剩下寥寥几人。

因为年龄大被挡在後面以防误伤的韩琦富弼包拯:……

老王遗憾的晃晃脑袋,走这麽快干什麽,他还没说尽兴呢。

富弼瞥了他一眼什麽都没说,朝韩琦点点头便迈开脚步走人。

很好,这下只剩韩相公和包大人两个。

韩琦这两年没少给官家上疏说新法的漏洞,看上去像是不支持新法,但是在朝中吵的最激烈的时候也是他一直在和稀泥。

就是吧,今儿这场面连和事佬韩相公都看不下去了。

“介甫,登州一地成效斐然不能说明新法毫无缺点,不说淮南、河北两路,只京东路内尚有官员借新法欺压百姓,如此情形怎能推广至大宋所有州县?”

王安石收敛笑容,尽量让自己看上去不那麽招人恨,“韩相公说的是。”

他在地方任职十余年,自认为基层理政经验丰富,韩相公在地方的时间比他更长经验比他更丰富,他再怎麽自信也得承认在韩相公面前他只是个後生小辈。

很多事情他觉得他是对的,可时间长了才会发现姜还是老的辣,韩相公提出的意见都有他的道理,闭门造车出门合辙,只靠他自己来主持变法还是太难。

设置条例司绕开政事堂的宰相固然方便,可太方便了也是问题,放着那麽多宰辅之臣不用在刀刃上实在浪费,现在这样正好。

虽然人多争议多,但是人多主意也多,总的来说还是利大于弊。

再说了,接下来要动的地方都和农事有关,他已经提前将亲信安排进司农寺,又在政事堂增设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