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後勤到位,西军一路杀到贺兰山都不成问题。
西夏国力比不过大宋,平日里最常用的手段除了截断粮道还是截断粮道,只要让大宋的前沿军队没法得到粮草补给,困也能把军队困死在西夏境内。
问题来了,怎麽解决後勤?全靠征集役夫?
苏机宜从半夜想到天明,想到外面的士兵开始操练也没想出头绪。
算了,出去跑两圈再继续想。
荔原堡巡检司的文官们:???
什麽情况?京兆府来的文官也要和士兵一起训练?
荔原堡的堡寨部分一共占地不到三百亩,除了巡检司衙门和驻军弓箭手以及家眷的住处就是大片的校场,堡寨在河东岸依山而筑,平时除了耕种和必要的采买大家都不怎麽出寨。
平时在寨里校场操练的只有驻寨禁军以及部落里的弓箭手,头一次见到读书人在校场上和壮丁一起操练都惊奇不已。
常年住在堡寨里果然跟不上潮流,他们这儿的读书人从来不上校场。
嗯,都是下农田。
苏景殊围着校场跑几圈醒醒脑,停下来後发现外面围了一群观衆不由满脑袋问号。
没见过读书人跑圈吗?
小小苏大人感到莫名其妙,回屋收拾收拾再出门,刚才围在校场周围的男女老少竟然还没散。
悄悄派人过去打听,打听出来的竟是观衆们觉得光练腿脚没啥用,读书人有劲儿没处使可以出门干农活。
苏景殊:???
对不起,是他冒昧了。
好在没过多久姚兕就率兵归来,寨中男女老少都去帮忙照看伤兵,谁都不顾的再讨论年轻力壮的读书人要不要出门干农活。
昨晚有斥候紧急来报,西夏的先头部队直奔荔原堡而来,人数不到三千气势却很足。
以前西夏军只破坏堡寨外面的农田,既不攻打堡寨也不引诱寨中兵丁出战,把外面的农田毁掉之後立刻打道回府。
这次的西夏军当别的堡寨不存在浩浩荡荡直冲荔原堡,看样子像是要攻打堡寨,还是趁夜偷袭的那种。
西夏爱搞偷袭他们都知道,斥候刺探的就是这种紧要军情。
姚兕见不得有西夏人在他面前放肆,前沿部队敢趁夜偷袭他就敢趁夜打伏击。
三十年前大宋在战事上栽跟头,三十年後大宋还在战事上栽跟头,他们这三十年岂不是白活了?
苏景殊来到议事厅的时候,姚兕身边的几个亲信正在显摆他们将军的威猛。
“西夏的先锋可能是第一次上战场,遇上伏击不光不知道躲,还策马冲上前要取我们将军的性命。”
“我们将军何许人也?咱们西军出了名的神箭手,只见他搭弓射箭,白光应弦飞出,那倒霉先锋就被射中了眼睛。”
“说时急那时快,不等那先锋反应过来,我们将军冲上前反手一刀就割下他的首级,直接把西夏军队吓的屁滚尿流,逃跑的时候还有好几个不慎坠落山涧。”
“切,就这水平还敢搞偷袭?”
姚兕半夜出去打了一仗也不见疲累,摆摆手让话多的臭小子们停下来,“西夏的先头部队不会因为死个先锋就停下,最迟今晚他们就会冲到荔原堡,接下来还有一场硬仗要打。”
狄青扯扯嘴角,“正好,来对地方了。”
三百驻军加弓箭手守不住荔原堡,他和姚兕加起来兵力过万,还有紧急调来的火炮和重弩,西夏的先头部队能有一个跑掉的都算他没本事。
狄大元帅活动活动手指,周身战意盎然,“城墙安排的怎麽样了?”
苏景殊上前回道,“箭楼连夜改成炮楼,运来的小炮射程只有五百步,再加上射程千米的床子弩,挡几波猛攻不在话下。”
副将孙威小声嘟囔,“五百步的射程能用‘只有’来形容?”
天老爷,真是被军器监给惯坏了,要知道五年前他们还觉得射程两百步的火炮是军中神器呢。
有神器在手,区区西夏何足畏惧?
西夏军倾国而出也才三十万兵马,问题不大,只要不是三十万大军都用来进攻荔原堡,他们就有信心保住堡寨。
衆人没在议事厅多做停留,昨晚出去打伏击的将士回营休息,昨晚休息的将士迅速动起来准备迎敌。
伏击可以趁夜色打西夏军个措手不及,先锋一死大部队立刻溃散,姚兕带出去多少人就带回来多少人,只有十几个士兵受伤。
正面迎敌和打伏击不一样,兵临城下无论是攻方还是守方都会有大量的伤亡。
不知道荔原堡的药材能撑多久,伤亡太多的话还要去庆州调配物资。
苏景殊本想天亮後找狄大元帅探讨一下昨天晚上没想明白的地方,没想到西夏的先头部队来的那麽快。
寨中驻军和弓箭手统一归狄青指挥,狄大元帅和姚将军麾下都是最精锐的边地禁军,不说都身经百战,至少对上西夏骑兵都不带怵的。
因为苏景殊以前从来没上过战场,也没有剿匪平乱的经验,狄青实在不放心就这麽把他扔城墙上,还特意找了个保镖贴身护着。
小保镖是姚兕的二儿子姚古,姚将军说了,他的大儿子姚雄要跟他出去拼杀,二儿子还未及冠留在寨子里正好,免得出现意外他们爷儿仨全部玩完。
小少年姚古很不乐意,但是看在狄大元帅的面子上还是委委屈屈的应下了这个差事。
苏景殊:……
他觉得他应该没有那麽脆弱,虽然他没剿过匪也没平过乱更没上过战场,但是好歹是在地方干过两年的官,不是温室里的花朵。
身着盔甲的姚古幽幽叹气,“大人,我爹他们打仗有些凶残,您这样的不一定受得了。”
他爷爷当年战死无定川,他们家对西夏是国仇家恨,他爹他叔还有他哥都被监军弹劾过杀气太重有伤天和,读书人娇贵,初来乍到都受不了战场上的血腥场面。
苏景殊不明所以,“都打仗了杀气不重才有问题吧?”
姚古摊摊手,他从小在战场上长大见惯了打打杀杀,他也不知道那些家夥为什麽上了战场还非得端着。
他们杀气不重死的就是他们,总不能为了面子连命都不要。
还好那种死要面子的文官是少数,大部分读书人还是正常的。
不过文臣初到西北受不了战场上的血腥场面倒是真的,别说娇生惯养的读书人,就是平时天天操练的士兵第一次上战场回来後也都好多天缓不过来。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和他一样在战场上长大。
小姚同学是个自来熟,小小苏大人也是个自来熟,两个自来熟凑到一起根本不用别人操心。
寨子里气氛紧张,士兵忙着往城墙上运送弩箭炮弹,领到新武器的蕃部兵马忙着熟悉兵器,老弱妇孺在伤兵营帮忙,各个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