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穿到北宋当权臣 > 分卷阅读541

穿到北宋当权臣 分卷阅读541

簡繁轉換
作者:醉酒花间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2-08 10:46:25 来源:源1

只是对江湖的了解不够多。

他对江湖人的印象除了欺软怕硬还是欺软怕硬,想事情的时候下意识就带上了偏见,正好开封府衙门就在隔壁,不如直接去问包大人和展护卫。

苏洵对老王的想法没意见,对他儿子开朝廷之先河招揽江湖人当探子更没意见,但是还有一点不明白,“介甫,皇城司派探子去地方,条例司的相度利害官怎麽办?”

条例司已经有官员负责查访新政在民间的推行情况,若是再派皇城司的探子去地方,让条例司原本负责这些事情的官员如何自处?

这算什麽?不信任他们?

王安石沉默了一会儿,表情不太好看,“条例司八个检详文字官走了四个,你觉得相度利害官能好哪儿去?”

程颢、刘彜那几个家夥回京後明确表示不支持继续推行新法,在苏子由开了个主动请辞的头之後也都跟着请命调去其他衙门,一个个的都有主见,他管得住哪个?

苏洵:……

那也不是他们家子由的错。

老苏在心里嘀咕,嘴上也没闲着,“景哥儿信上说的没错,青苗法的目的是救济百姓,但是对那些根本拿不出利钱的百姓来说几成利息都没有区别,不管利息多少他们都负担不起,找官府借钱官府不一定愿意借,最後依旧只能借那些富户的钱。”

不是说朝廷就该无偿借钱给百姓,而是对那一部分百姓来说,朝廷的确不该收息。

王安石无声叹气,“条例司在推行青苗法上制定了那麽多细则尚且一团糟,你觉得地方官会老老实实的只收富户的利?”

最大的可能是利息依旧是贫民出,不收利的那部分钱被地方官自己把持。

苏洵想说大宋官员的整体水平还没差劲到那种程度,可是回头看看之前半年的情况,还真他娘的能差劲到那种地步。

算了算了,去开封府问问江湖人的情况,地方官的人品靠不住,只能在监察上下功夫了。

俩爹风风火火出门,留下仨孩子茫然不知所措。

他们接下来要干什麽?继续吃烤番薯?

三个人看看整洁的书房,果断换个地方聊天。

苏轼本来被贬为杭州通判,没想到任命书刚下来就又被官家收了回去,也不知究竟是福是祸。

所幸大苏心态好,在哪儿当官都是当。

苏辙年後就要离开京城前往洛阳,条例司的政务交接完毕後没什麽要忙,已经在家闲了好几天。

兄弟俩在家不想提糟心事,想着王小雱明年秋闱要下场于是开始问功课。

他们俩都是过来人,还是近两届的过来人,王相公要改科举也改不到下一届,所以王小雱有什麽事情不懂问他们比问王相公更合适。

王雱深吸一口气,要不还是继续说登州的情况吧,朝堂也可以,只要不提功课说什麽都行。

倒不是说他的功课不好,而是最近帮他爹编《毛诗义》编的他看见书就头疼。

苏轼眨眨眼,“《毛诗义》?相公真的要改官学用书?”

王雱点头,“书已经编的差不多了,即便明年不改,後年也是要改的。”

他爹亲自编写《周官新义》,《毛诗义》《尚书义》是他和吕惠卿来编,读书重在经世致用,空谈诗文无甚用处,文言论策才是取士之重。

大苏小苏对这事儿倒是没有太大意见,主要是有意见也没用,王相公新教材都快编好了,除了官家没人能叫停。

就是这麽一来,王小雱明年秋闱下场压力可就大了。

这倒霉孩子,唉,王相公也真是,好歹等儿子考中进士再让他插手这事儿。

条例司的属官又不是全都不支持新政,虽然反对的声音大,但是总体来看支持的也不少,吕惠卿曾布等人的学识都很出衆,何必这时候就让王小雱掺和进来?

王雱跟着叹气,好在他觉得他应该不会给他爹丢脸,提前掺和就提前吧。

就像他们家景哥,没开始当官就先帮着开封府破案。

差不多差不多,明年秋天再紧张也来得及。

回归正题,他们的爹去隔壁开封府衙门该不会真的要和包大人请教怎麽便宜行事当堂砍人吧?

大苏若有所思,“有可能。”

小苏拿胳膊肘杵了他一下,“二哥!”

大苏摸摸鼻子,“就是有可能啊。”

他们爹是个暴脾气,王相公的脾气也没好哪儿去,俩人这大半年因为新法吵了不知道多少次都憋了一肚子火气,这时候送过来一个借新法欺压百姓的官他们俩甚至能亲自提刀去砍人。

现在只是去找包大人商量而已,比亲自上手砍人冷静多了。

苏辙听的额角直抽,三下五除二拨开手里的烤番薯塞到他哥嘴里,“你快歇歇吧。”

再说下去王小雱就要被吓哭了。

王雱咬一口香甜的红薯,心道他还没胆小到那个地步。

隔壁府衙,大部分官差衙役都放假回家过年,只有少部分值班的差役在。

包大人和公孙先生住在府衙随时能找到,展昭今年没回老家也留在京城,老王老苏来到府衙,正好赶上铁三角围炉涮火锅。

失策,应该吃过饭再来。

开封府铁三角:……

衆人干巴巴的打过招呼,公孙先生让厨房多准备点菜,又搬来两个板凳给前来拜访的两位,今儿时候不巧,凑活着吃一顿吧。

老苏是府衙的熟人,以前也不是没有一起吃过饭,看板凳都放好了也没客气,拉着老王赶紧入座。

席间议事是传统,包大人和公孙先生不用客气,平时怎麽吃今儿还怎麽吃,他们不讲究那麽多。

老王连连附和,没错没错,不讲究那麽多。

他和开封府打交道不多,但是没关系,只要脸皮厚什麽都没事儿,“包大人,这是子安给元泽写的信,您先看看?”

王小雱明年要参加秋闱,科举考试之後就是大孩子,不能再雱哥儿雱哥儿的叫,所以老王前不久已经给儿子取了字。

在家想怎麽叫就怎麽叫,出门在外得喊字好让外人都知道他儿子已经长成可以办差的大人。

锅还没烧热,包拯接过信件,公孙策和展昭也凑过来看。

开封府铁三角抓重点的能力非常出衆,看完之後很快明白这俩人过来想问什麽。

皇城司的权柄大不大他们管不着,大宋治下的江湖人他们能管啊。

包拯给公孙策使了个眼色,公孙策了然起身,“王相公稍等,下官去书房取点东西。”

年轻人还是这麽想一出是一出,臭小子都跑登州去了还不忘招揽江湖人,不知道太子殿下在其中出了几分了力。

俩人很久之前就想过设个专管江湖人的衙门,只是当时要忙的事情太多,不着急的事情都往後排,朝堂和江湖泾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