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忙中有序,只等西夏大军再打过来。
只是从早上等到中午再等到下午,愣是一个西夏兵都没见着。
荔原堡全体成员:???
西夏军临时改目标了?
狄青皱着眉头骂了几句,转身吩咐副将做好支援大顺城和柔远寨的准备。
结果命令还没传到士兵耳中,迟到了大半天的西夏大军又到了。
苏景殊居高临下看着外面乌泱泱一片倒吸一口凉气,“人数不对。”
斥候报上来的先头部队只有三千上下,这会儿冲过来的至少得有三万。
“对面打仗输不起,吃败仗後经常加派人手掉头搞偷袭。”小姚同学一副过来人的样子解释道,“西夏军的主力在环庆一带,经过昨天晚上那一战,今天梁乙埋选择增兵的可能几乎是十成,我爹他们早有准备。”
西夏人都一个德性,苏大人多经历几场战事就习惯了。
苏景殊没再说话,皱紧眉头继续观战。
西夏军的先锋是速度在最快的精锐骑兵,大片骑兵呼啸而来的场面极具压迫感,甚至有种城墙在骑兵的冲锋之後都会轰然倒塌的错觉。
姚古握紧手刀,越紧张话越多,“大人,我以前没见过这麽大的场面,您见过吗?现在什麽感觉?是不是比见官家还紧张?老天,梁乙埋疯了吗?小小的荔原堡值得他派那麽多兵?”
他只参与过小规模的偷袭伏击以及反击,还没打过这麽刺激的仗啊!
苏景殊:……
怎麽比他还话痨?
有个话痨在旁边还是有好处的,好歹看着对面乌泱泱冲过来的骑兵後不再像刚看到时那样喘不过气来。
敌军涌入寨子不远处的谷地之後,埋伏在山谷里的弓箭手立刻开始搭弓射箭,在第一波箭雨落下之前,带着千钧之力的弩箭已经在西夏的骑兵方阵里轰出数个大坑。
床子弩的弩箭长达两米,至少需要两个士兵才能成功发射,射程足足一千多步,堪称大宋版的重型迫击炮。
小型火炮的射程只有五百步,五百步之外是床子弩的天下。
然而再密集的箭雨和火炮也无法完全阻挡敌人的冲锋,晚霞染红半边天,敌军终于来到城下。
按理说被敌人盯上的堡寨都要关紧门防守,但是狄大元帅和姚将军不一样,床子弩和火炮轰了几波,等西夏军大部队近前,俩人直接打开寨门率领骑兵冲了出去。
再然後,苏机宜就被大宋将士们的战斗力给惊到了。
大宋缺马,但不是没有骑兵,和游牧民族干仗不能只靠远程武器,他们近战一样能以骑射对冲。
很不巧,狄大元帅和姚将军都以骑射起家。
寨门迅速打开又迅速关上,苏景殊心提到嗓子眼,就算知道他们这里不会出现想回来却回不来的情况也不行,谁都不知道意外回出现在什麽地方。
战场上箭矢乱飞,长矛和刀枪在暮色下闪着寒光,前些天还是农田的土地顷刻间被鲜血染红。
狄大元帅亲自出战,鈎镰长枪一扫一大片,时不时还能抢个西夏兵的长矛远程投掷戳死个躲在後面的将领。
姚将军也不甘落後,黑漆弓一射一个准,看到近身的敌人就反手一刀干掉,亲身上阵演示什麽叫杀敌犹如砍菜切瓜。
姚古紧张不已的看着他爹纵横战场,口中喃喃有词,“四十二!四十三!前面是个小首领!漂亮四十四!”
苏景殊:???
金、金雳附身?
第227章
*
战斗是傍晚打响的,西夏军本想以多欺少一雪前耻,没想到荔原堡不光有姚兕还有狄青,大宋的将士们士气爆棚,直接反过来冲出去刷战功。
姚古在城墙上紧张兮兮的数数,一直数到三百二十一才停下来。
他爹年纪大了体力有限,接下来由他哥出场继续拼杀。
二十!三十!四十!
漂亮!!!
战斗从傍晚打到半夜,西夏军发现堡寨的守军越战越勇後终于乱了阵脚,就在他们转身准备撤退的时候,一直没有动静的寨门再次打开,千余精锐骑兵朝他们发起了冲锋。
西夏军:???
不是!他们才是进攻的一方!
西夏军打了半天已经筋疲力尽,看到对面的骑兵冲出来完全没有战意转身就是跑。
残兵连滚带爬朝着後方的缺口冲,战场上骑兵步兵混成一片,不受控制的战马横冲直撞,混乱中甚至已经有人死在自己人的马蹄之下。
然而冲出去也没用,他们来时的山谷中依旧埋伏有弓箭手,往前往後都是死,区别只是早死和晚死。
士兵士气崩溃只是一瞬间的事情,苏景殊打起精神瞅准时机,立刻让提前安排好的大嗓门士兵出场。
城墙上灯火煌煌,简易版大喇叭没有後世的大喇叭有用,但是拿来喊话劝降还是够用的。
——党项的弟兄们,大宋已经把你们围成铁桶,你们逃不掉啦!
——愿意归顺的我们欢迎,想回家的回头也能回家,投降从宽抵抗从严,放下武器停止抵抗,降兵不杀!
——各位正将、副将、正副行将、正副佐将还有正首领、小首领,请体谅麾下将士们的心情,莫让他们作无谓的牺牲。
——降兵不杀!
……
汉语喊完是西夏语,西夏语喊完再是汉语,两边轮流交替,务必让战场上所有将士都能听懂。
姚古震惊的看着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的大嗓门士兵,“苏大人,什麽情况?”
苏景殊打起精神,“劝降。”
姚古不太明白,“战场上劝降?”
苏景殊点头,“对。”
姚古:……
沿边修建堡寨就是为了招抚番邦,但那都是太平时候以田地为诱饵招揽,怎麽还能边打边劝降?
苏景殊捏捏耳朵,心道劝降是个技术活儿,只要时机抓的好,让战场上的西夏兵当场倒戈都有可能。
四面楚歌不是不能复刻,後世八路军都能招降日军,他们也不是不能尝试在战场上劝降。
梁太後想靠打仗来转移国内矛盾,西夏的士兵愿不愿意打还不好说。
那边已经在经济上被大宋卡了脖子,之前连番战败也让国内开始畏战,上层贵族不把士兵的性命当回事儿,真正要上战场的士兵却很惜命。
命只有一条,死谁身上谁害怕。
兴庆府的贵族们觉得大宋和以前一样没事儿都能上来咬一口,边地打仗送命的士兵不这麽觉得。
抢到地盘好处没有他们的,打败仗受罚却得他们受着,世上哪有这般道理?
西夏倾国而出凑出三十万士兵,愿意打仗的估计连十分之一都占不到。
後半夜冲出营寨的骑兵在战场上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本就乱了阵脚的西夏兵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