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穿到北宋当权臣 > 分卷阅读163

穿到北宋当权臣 分卷阅读163

簡繁轉換
作者:醉酒花间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2-08 10:46:25 来源:源1

划只有少部分人知道,大部分人只知道隔壁的糟心邻居又找到机会来汴京打秋风了。

这些年宋辽两国没有开战,民间的来往也逐渐增多,但是两国关系并没有比战时和缓多少。

萧禧带着随从走在大街上,路人看到他们的衣着直接退避三舍。

契丹商人来到大宋境内会换成汉人服饰,穿着契丹服饰装腔作势的大概率是代表辽国而来的使节团。

辽国使节团里没几个好人,他们惹不起躲得起。

萧禧:……

这感觉才对嘛。

萧禧昂首挺胸在街上闲逛,眼中带着志在必得的野心。

南国物阜民丰,汴京堆金叠玉富贵逼人,这麽好的地方没人不眼馋。

街上行人看着几个契丹人招摇过市低声暗骂,不知道这次这些狗东西又想带走点什麽。

自真宗皇帝和辽国签订盟约,宋辽两国的确没有再发生过战事,但是辽国隔三差五就派使臣来汴京,每次来都会提出各种无理要求。

朝廷只想和谈不欲开战,不管对面怎麽过分都是好声好气的讲道理,他们讲道理对面不讲道理,结果可想而知。

人不要脸天下无敌,国不要脸也差不多,尤其在大宋要脸的情况下,辽国几乎把大宋当成了他们的钱袋子。

契丹人来一次,大宋就要大出血一次,国库的钱是从百姓身上收来的,都是百姓的血汗钱,连京城的百姓都时不时被那些巧立名目收的税弄得焦头烂额,京城之外情况肯定更严重。

交的税用到了哪儿他们不清楚,反正大概率和辽国脱不了干系。

总结:契丹人来汴京就是打劫的。

名为使节团,实际上却是强盗团,看上去没有拿刀拿枪硬抢,实际上比直接拿刀拿枪硬抢胃口更大。

呸!衣冠禽兽!

之前辽国正使耶律梦龙在京城耀武扬威被包大人铡了,京城百姓奔走相告都高兴的不得了,觉得朝廷面对辽国时终于硬气了一回。

大宋百姓苦辽国久矣,谁家有个动不动就仗着拳头大来找茬的邻居都糟心,辽国贪心不足年年朝他们要钱,他们的钱是大风刮来的不成?

庆历年间增加岁币对朝廷来说只是动动嘴,对百姓而言是实打实的从本就不富裕的家里往外掏东西。

民间怨声载道,不知道多少好人家逃入深山落草为寇。

上次辽国使团吃瘪後灰头土脸匆匆离开,这次派那麽多人过来,怕不是要连上次没讨到的好处的一起讨。

新官家会和仁宗皇帝一样退让吗?

不知道,反正他们已经做好最坏的打算。

能过就过,过不下去就拖家带口外逃,树挪死人挪活,京城不行还有别的地方能去,好手好脚总不至于饿死。

想是这麽想,能不离开京城还是别离开的好。

京城富甲天下,还有为民做主的包青天,别处人生地不熟的天知道会发生什麽。

所以新官家会和仁宗皇帝一样退让吗?

有这个疑问的不只汴京百姓,还有诸多朝中大臣。

新帝登基不一定会贯彻落实先帝的各种政策,先帝时大宋对辽国和西夏都是尽量不开战,能用钱买太平就砸钱,砸钱也买不了太平的情况下才会不情不愿的让军队上。

西夏不老实,给了钱依旧年年犯边,那边大概率会继续打。

辽国只是威胁要开战,并没有真正打进来过,他们要的是更多的银钱丝绢,如果大宋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两国完全可以延续自真宗澶渊之盟後的太平。

朝中主和主战怎麽吵都不要紧,要紧的是官家的态度。

只要官家拿定主意,就算和朝中群臣的态度背道而驰也是官家说了算。

官家在干什麽?官家在给过几日的皇宫大爆炸做最後的检查。

皇宫在京城的最中央,周围一圈住的都是皇亲国戚,炸皇宫不能误伤到周围的房宅,所以最外层的宫墙得留到最後人力推倒,不能和里面的宫室一起用炸药和火炮轰炸。

涂墙的铅汞丹砂有毒,那些涂料在墙上待了上百年,炸开之後不知道会不会更毒,还得引来河水防止毒气扩散到外面。

幸好金水河穿皇宫而过,直接从金水河引水不算费事。

皇宫东南西北四座正门,东华门、宣德门、西华门、拱辰门外都有供八辆马车同时通行的宽敞街道,四四方方正好方便引水阻隔毒气。

广备攻城作对处理爆炸很有经验,道观里的外丹派道士对处理炸炉也很有经验,炸掉皇宫後的废墟和炼丹炸炉的残余物有异曲同工之处,各大道观都得派道士来出谋划策。

京城的道观非常积极的派出观里最有本事的道士,丝毫不敢和以前一样拿乔,他们先前不知道铅汞朱砂有碍子嗣已是大罪,要是连怎麽阻隔毒气都不知道,估计离朝廷灭道也不远了。

以防万一,太医院还用纱布做了好些口罩备用。

万事俱备,只待检阅火器之日到来。

赵曙亲自检查了好几遍,确定这个下马威计划能顺利完成终于松口让开封府往外放话。

为了迎接辽国使臣,大宋特意准备了一场阅兵仪式,地点是皇宫,时间是三日之後,届时汴京百姓想要观看也可以提前找位置,但有一点,不准离宫墙太近,否则後果自负。

告示一贴出去,京城一片哗然。

阅兵仪式?还是在皇宫?

皇宫那麽点儿地方怎麽举行阅兵仪式?

大宋的皇宫占地面积小,先前几任皇帝有心扩建,但是看了造价之後都心疼银钱就放弃了,所以皇宫至今依旧只有那麽大一点儿。

皇帝节俭对百姓而言是好事,天子对百姓而言意义非凡,所以大宋的百姓对朝廷有意见的话从来都是骂某个官,很少直接将矛头指向皇帝。

皇宫面积小,召见朝臣举行庆典都有些拥挤,怎麽用来阅兵?挑几个士兵上来给辽国使臣表演拳脚功夫?

告示写的含糊不清,上到朝堂下到民间都各种猜测,不管怎麽猜,总归都觉得在皇宫阅兵不合适。

地方小施展不开手脚是一个问题,主要是皇宫有毒,大家不乐意靠太近。

契丹人向来蹬鼻子上脸,朝廷说为了迎接辽国使臣而让军中将士给他们表演未免太给他们面子,也太让将士们无地自容,这样不行。

大宋的官员和百姓觉得不行,辽国使节团却觉得很行。

他们的皇帝陛下得知宋帝驾崩後伤心不已,上任宋帝在位几十年,辽宋两国不识兵戈便有几十年,难得遇到个要什麽给什麽的好邻居,怎麽刚刚年逾半百就去了呢?

陛下难过的大哭一场,特意给上任宋帝建了座衣冠冢来寄托哀思。

他们来时还担心南国换了皇帝会不好相处,现在看来完全不用担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