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穿到北宋当权臣 > 分卷阅读653

穿到北宋当权臣 分卷阅读653

簡繁轉換
作者:醉酒花间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2-08 10:46:25 来源:源1

堡寨不是正经城池容不下太多兵力,战时可以加派人马,平时只能靠那三五千驻兵。

隔壁大顺城也不过五千常驻兵,荔原堡要屯田才有顶格的三千番兵,正常“堡”一级的只有一到两千兵马,“堡”之下的“寨”更是只有三五百人。

与其加派兵力驻守不如凭武器取胜,此战之後荔原堡肯定要补充兵力,到时再想法子防备这些归降的番邦部落用武器来作乱。

苏景殊问道,“元帅,荔原堡之前没有炮吗?”

“火炮造价太高,边州的兵器制造作院只能造小炮,像京兆府城门炮楼的大炮只有京城军器监有资格造,造好之後再送到沿边各州。”狄青解释道,“沿边堡寨抵挡不住西夏大军,弓弩兵容易转移,火炮丢舍不得丢毁又毁不掉,一旦落败只能便宜西夏人,所以火炮只供应主城,堡寨依旧以弓弩为主。”

火炮造价高造的还慢,不过造炮是精细活儿再慢也值得,不能为了快影响质量。

大宋不只西北需要火炮,北边和西南沿边都时不时有战事冲突,京城军器监放出来一门炮会有一堆城池去抢,他们西北能把各州主城装备个七七八八全靠隔壁西夏给的压力足够大。

连各州的主城还没有全部配备上火炮,沿边的堡寨自然得往後排。

这次情况特殊,荔原堡丢了不光先前几年屯田的努力全白费还会对士气造成巨大打击,宁可加派驻军也不能这时候打败仗。

这是西夏倾国而出的第一战,真让他们打赢了後面更难守。

苏景殊若有所思的点点头,火器威力虽大但太过笨重,沿边堡寨的驻军大多只有三五百人,配备大规模杀伤武器的确不太合适。

“火炮金贵,还是火蒺藜好用。”姚兕从腰间摸出几个铁球,要不是不方便带太多他能全身上下都塞满,“把火蒺藜扔去对面比射箭杀伤力大的多,箭可能射不中,火蒺藜炸开四面八方连人带马都躲不开,就是没法扔到太远的地方。”

同样的臂力神臂弩可以达到二百四十多步,火蒺藜顶多扔到四十步,虽然炸开一个就能让对面人仰马翻,但是四十步还是太近了。

火蒺藜打伏击战是神器,换成攻城战不管是攻还是守都还是火炮更得劲。

狄青看看姚兕手里的火蒺藜,扭头问道,“子安,这次出门之前官家有没有给你准备防身的小玩意儿?”

苏景殊无奈,“你也说了是防身的小玩意儿,威力够我炸几个拦路打劫的土匪,打仗的时候肯定还是军器监给的武器更可靠。”

姚将军身上的是手雷,他身上走过明路的是爆竹,那点小玩意儿用来和火蒺藜比辱火蒺藜了。

狄青耸耸肩没再多说,其实他想问的不是官家有没有准备,而是这小子身後那个神神秘秘的唐门有没有准备,大庭广衆之下不好打听,回头人少了再问。

姚兕不知道狄大元帅到底想问什麽,以为他只是担心苏景殊的安全,拍拍胸口保证道,“元帅放心,以荔原堡如今的兵力,除非西夏分出五万以上的兵力,不然伤不到苏机宜。”

要是在城头观战也能被天边飞来的乱箭射伤,那他只能说苏机宜命不好。

将领们站在一起说的是如何应敌,苏景殊在旁边听了一会儿便和狄青打声招呼去巡检司的後勤官员处询问情况。

他第一次上战场,也就只能在後勤上出点力。

西北边地禁军厢军加上乡兵数量极其庞大,数十万大军驻紮边境,後勤补给几乎全靠关中地区,百姓压力太大容易生乱,边防军队的数量也不能减少,朝廷思来想去只能让边军内迁,至少迁到关东地区的粮食能运到的地方。

只是边军内迁虽然缩短了运粮路程,却导致边境大片地区无兵驻守,必须留下部分正规军驻守堡寨。

大宋和西夏打了几十年,修建堡寨的目的已经从最开始的控制险要关隘防范西夏深入变成了以屯田为主。

倒不是朝臣将领不想凭借堡寨挡住西夏入侵的步伐,而是之前几十年的经验打破了他们的美好畅享。

修堡寨容易守堡寨难,目前西北沿边有三百多座堡寨,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就算每座堡寨只留五百驻军,三百座堡寨也得占住十五万的兵力。

西军三十万禁军十五万乡兵,十五万乡兵基本上都分散在沿边的堡寨里。

总兵力虽多,但是兵力过于分散,以寡敌衆根本挡不住西夏大军深入。

朝廷最初想的是即便一座堡寨没法挡,数座堡寨的驻军能集中到一座堡寨总能御敌于国门之外。

问题是一座堡寨三五百人,十座堡寨加起来也就三五千人,先不说每座堡寨之间至少相隔五十里这些堡寨的驻军怎麽在短时间内集合,就算能瞬移出现,堡寨没有建在交通要道上也挡不住来犯的西夏大军。

西夏进犯动辄上万人,三五百人的堡寨去挡就是螳臂当车,也没有那麽多堡寨愿意送死。

沿边地带地形破碎沟壑纵横,交通要道都在河谷地带,然而扼要者无法据险而立,据险者必失之冲要。

简而言之,易守难攻之处无法阻挡敌人进攻,交通要道又无险可守。

大宋有不少堡寨修建在陡峭的山崖上利用山川形势来自保,但是大部分还是选在平坦的河谷地带。

既然不能靠堡寨抵挡西夏的攻势,那就专注屯田。

小波西夏军来扰就打回去,大批西夏军来打就弃寨回城,反正西夏军打不到城里去,等大军撤了他们再回去收拾收拾继续种地。

环庆一带的堡寨基本上都建在河谷地带,尽量靠近水源和地势平坦的良田以便耕种,并且都有专门的通道通向河边,不用离开寨子就能保证生活用水。

只要不打仗,只靠各州的屯田也能养活各州的兵。

可惜边州即便不打仗也经常有小范围的劫掠骚扰,一年到头也没几天能安生种地。

自从大宋修建堡寨的目的转为屯田,西夏的策略也从攻城变成破坏堡寨耕种屯田。

毕竟西夏朝堂上也有聪明人,他们的粮食运到前线不容易,宋人的粮食运到前线也不容易,只要两边的後勤都供应不上,他们攻不了宋,宋也攻不了他们。

本来两边战况正陷入焦灼,大宋这边忽然开始屯田来解决後勤供给,西夏肯定要想办法搞破坏。

苏景殊无声叹气,对上游牧民族就是这样,他们的田地不会动,敌人却是来去如风劫掠完就走,挡得住是人员伤亡,挡不住是人员伤亡外加一年的辛苦全白费。

边地开田两千顷,粮食收成甚至不如中原的十分之一。

往别处运粮也是困难重重,疏通好的粮道不知道什麽时候就又被西夏人占据,运往沿边各军的粮食经常有被劫掠的风险。

回头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