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犹豫不定的堡寨迟早也会投入大宋的怀抱。
狄大元帅纠结了半晌一个字也没写出来,索性把糟心事放到後面先忙其他的。
事情尘埃落定之前不能提前请功,上一个提前请功的李复圭这会儿估计还在刑部大牢里待着,他们不能重蹈覆辙。
等派出去的说客全部回来,到时把汇报的活儿交给他的机宜大人。
计划通。
没有跟去做劝降工作的姚古也没闲着,他还处在拜了个状元为师的兴奋中,因为不知道拜师後要学什麽,这会儿正在奋笔疾书给分散在西北各州的小夥伴写信。
主要是写给种建中,看看他在横渠先生门下都学了些什麽。
京城的文人什麽情况他不清楚,但是他知道横渠先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
张横渠早年在西北游学,中间去京城考了个进士,之後又收徒讲学,讲的主要就是兵法和西北战局。
他们家老师看着和横渠先生不太一样,年纪也比横渠先生小很多,讲学的重点会放在哪儿?
兵法战局?老师好像不太行。
天文地理?他好像不太行。
总不能是四书五经吧?
嘶,希望不要那麽可怕。
边地堡寨属于偏远地区,信差隔很久才来一次,且战时会由军队接手所有消息传播的渠道,直到战事结束才恢复正常。
算算时间这几天就能恢复,就是速度可能比平时慢。
好在种建中如今在熙州任推官,熙州离庆州不算太远,半个月的时间足够等到回信。
要是在他离开荔原堡之前还没等到回信,那就只能再给那家夥写封信换个新地址。
他可是要跟在老师身边打杂的人,当然是老师在哪儿他在哪儿。
因为老爹太争气,他终于不是没有老师的野学生了。
傍晚时分,苏景殊带着礓砟寨的守寨将领一起回来见狄大元帅,劝降效率高之高把狄大元帅都吓了一跳。
如何安置礓砟寨可以明天再讨论,机宜大人先来想想怎麽和朝廷汇报。
苏景殊下意识回道,“如实汇报,怎麽了?”
话说出去才意识到狄元帅说的是什麽意思。
招降游离在各个政权之外的部落是他们招抚有方,招降明确归属于西夏的堡寨却可能导致朝中某些慎重过头的家夥说他们在主动挑起战事。
王韶在秦凤路举步维艰就是因为这个,李师中觉得青唐吐蕃现在很好,一旦他们要开拓河湟势必要得罪董毡和其他吐蕃部落,若是得罪董毡,下次和西夏开战的时候谁还帮他们在背後偷袭西夏?
所有人都知道朝廷彻底掌控河湟比多个吐蕃中间人对大宋更有利,只是他们不想承担招抚失败的风险,索性直接在开始之前就掐掉。
让西夏堡寨的守将举寨来降是好事,但是部分大宋朝臣的脑回路异于常人,他都能想到消息传回朝中那些人会怎麽骂了。
——战事刚刚停息,此时招揽西夏堡寨无异于当堂挑衅,此事万万不可!
别说不可能,前些年种谔招降绥州党项首领夺回绥州的时候那些人已经骂过一轮,要不是官家坚持种将军无错,那些持反对意见的朝臣能把立下大功的种将军贬到山沟沟里去。
幸好官家靠得住。
苏景殊哼了一声,“我先给太子殿下写封信,请太子殿下和官家先在朝会上探探朝臣的口风。如果朝中反对的人多就把事情都推到我身上,如果没什麽反对意见就如实汇报。”
武将升官不容易,好不容易拼死拼活升上去不知道什麽时候犯了个小错就被一撸到底,他年轻不怕贬,有什麽事情都冲着他来。
啧,也就是他不在京城,不然他非得和那些动不动就西夏惹不得的家夥对骂。
什麽人啊?有点骨气行不行?
惹不得惹不得也惹那麽多回了,西夏倾国来战都讨不到好处,他们劝降几座堡寨怎麽了?非得人家打到家门口还把脸凑过去让人家打才开心?
狄青递过去一杯热茶,“冷静,官家贬谁也不会贬你。”
当年种谔招降绥州那麽大的事情官家都抗住了,这次大概率也不会有事。
他就是不太放心所以多说了几句,没想让这小子一个人扛所有的事儿。
苏景殊喝口茶冷静冷静,一杯茶喝完也没冷静下来,“西夏已经乱到百姓完全没有活路的程度,朝中还有人当他们是动不得的庞然大物不是蠢就是怂。”
狄元帅幽幽叹息,“谁说不是呢。”
*
京城,战报八百里加急送到官家手中。
西军大胜,满朝皆喜,两府重臣齐聚垂拱殿商量怎麽进一步收拾西夏。
朝廷若要反攻,西北只有狄青和郭逵远远不够,虽然俩人都是进过枢密院的重臣,但是武将毕竟是武将,还得有个文臣坐镇西北才行。
正经读书人出身的文臣,还得是政事堂宰相副相这个级别的文臣,如今的陕西转运使蔡挺不够格。
韩琦和富弼年纪大了不争这个差事,文彦博坚决反对继续用兵被无视成透明人,不算几个老一辈的宰相,竞争这个差事的就只剩下王安石和韩绛这一对好友。
大宋的宰相要有治理地方、出使番邦、带兵出镇三样履历,老王有前两样,如今只差带兵出镇就能凑够履历再往上升一升。
王韶开拓河湟是他一路保举,可他至今没有带过兵打过仗,谈论起边疆军事难免有些底气不足,这时候让他去陕西不光能亲自指挥西军作战还能给王韶扫平前路的障碍,怎麽看都非常值得去争。
不过小韩相公给的理由也很充分,朝中新政离不开王相公,出镇陕西还是交给他这个不那麽重要的人为好。
他曾担任过枢密副使,也曾参与过整顿禁军,坐镇陕西他比王安石更合适。
王安石:……
第231章
*
西军大捷,战报飞驰入京,朝野上下京城内外为之震动。
比之前西夏倾国攻宋的消息传到京城时还要震动。
战报入京後官家立刻命两制官员草拟诏书,大宋上次击退西夏入侵还是他刚登基的时候,虽然那次也是战果颇丰,但是和这次相比只能算是小打小闹。
此番西夏三十万大军倾国而出却大败而归,必须立刻昭告天下以振民心。
西夏都倾国而出入侵大宋了,大宋不反击是不是有点说不过去?
——将军们威武!打到西夏老巢!
消息传到民间的确是民心大振,朝中却一如既往吵的不可开交。
嗯,意料之中,很符合大宋朝堂的风格。
赵曙对这个结果并不惊讶,若要继续对西夏开战,筹措军饷粮草便是一大难,再加上牵扯到的官员调动,大多数朝臣不想打也正常。
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