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1977:开局相亲女儿国王 > 第155章 【大国崛起】火遍全国大学 求

1977:开局相亲女儿国王 第155章 【大国崛起】火遍全国大学 求

簡繁轉換
作者:天不负01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13 10:09:48 来源:源1

第155章【大国崛起】火遍全国大学(求月票)

对于寇魁阁能藉助《论安南经济重心》这份稿件立功,李长河确实不觉得都是他的功劳。

他当时只是提出来了这个思路,最后的活都是寇魁阁他们做的。

甚至能投到军队内部的刊物上,也是寇魁阁藉助他军队系统的渠道,而不是李长河的渠道。

也正是在军队内部的刊物上,或许才被高层的决策者看到,然后有了后续。

所以这事,寇魁阁虽然觉得不太好意思,但是李长河真无所谓。

李长河今年的目标,就是把【大国崛起】搞出来。

去年下半学期,在北大五四文学社《未名湖》的刺激下,政经系的学子也跟着搞了一份自己的杂志《学友》

而李长河当时就把《大国崛起》的构思安排在了《学友》上面。

他构思的《大国崛起》,跟前世央视拍的纪录片已经完全不同了,相比较于央视纪录片的历史属性,李长河更想做的是通过经济数据去展示这些国家资本积累的过程。

而之所以把这个构思放在《学友》,并不是他一个人完不成。

而是他想借着这个机会,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通过对《大国崛起》这个系列的创作,来对西方有着更客观的认知。

甚至于他还想以后,把《大国崛起》这个系列,做成一个在北大代代相传的,让北大学生开眼看世界的读物。

所以《学友》杂志李长河没担任什麽职位,但是《学友》设置了一个大国崛起的专栏,李长河担任了主审的工作。

所有尝试写【大国崛起】这些系列的同学,写出来的稿子,都会交给李长河主审。

而迄今为止,好多同学都写了一份初稿了,递给李长河这边,一份都没通过。

虽然他们在经济系,有一定的经济数据支撑,但是相对来说,写的还是太浅薄了,没有形成一条逻辑链条。

「长河,你对《大国崛起》这个专栏要求太高了,最重要的是,很多同学也是第一次写这种文稿,私下里都跟我说过,说是摸不到你想要的主旨。」

「他们倒不是放弃,但是确实颇有些无从下笔的感觉。」

老陶这时候冲着李长河委婉的说道。

李长河点点头:「我也考虑到了。」

「这样,这些天我先自己写一份出来,给大家做个参考。」

去年的时候,李长河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跟包钰刚的会面上面,以及后面白银期货的布局。

对于《大国崛起》,他并没有着急动笔,只是闲暇时候,他会在图书馆查阅很多资料。

其实真要说图书馆对哪个国家的资料最多,那还是苏联。

毕竟早期的老大哥,除了工业和经济援助之外,苏联当时的各种书籍和作品也是大规模传入国内,大量的文献被翻译进来,成为当时的畅销读物。

而这段时间,他看的一部分资料也差不多了,李长河打算动笔写。

正好也教一下刘伟他们,这种数据杂志文怎麽写。

说起来,这种写法,李长河也是第一次尝试,是他看的前世一位叫【卢克文】的时政博主擅长的写法。

他的观点和内容输出李长河并不想评价,但是李长河觉得他那种以小见大的文案写法很有特点。

起码阅读起来,很容易代入进去,慢慢的把数据揭示出来,而避免了繁杂堆数据的枯燥性。

这种写法,李长河是打算借鉴的。

随后在开学后,李长河埋头在图书馆之中,甚至除了北大图书馆之外,闲暇时候他还会去京城国家图书馆查阅资料。

如此过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苏联的第一篇【钢铁雄心】终于完成。

当李长河回到宿舍的时候,宿舍里几个人正在讨论南边的战局。

毕竟现在的报纸上,几乎隔三差五就有新消息登布。

「长河,你回来了?」

看到李长河走进来,老陶他们笑着打招呼。

这些天他们都知道李长河在写《大国崛起》的事情。

「怎麽样,写完了?」

看到李长河手里拿着一迭稿子,陶海肃有些诧异的问道。

「嗯,算是完成了第一部分吧,苏联的因素太多了,我打算分成几部分来写。」

「来,我看看!」

老陶这时候好奇的从李长河手中接过稿子,准备第一个观看。

「老陶,一起!」

「对!」

易刚和何晓峰也凑了过来,一左一右把老陶挤在中间,然后抻着头跟陶海肃一起阅读了起来。

「1900年,当沙俄的野心从远东蔓延向中国的北方的时候,在沙俄腹心卡卢加行省基洛夫市下属郊区的一处小农场中,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的小男孩诞生了,没有人能够想到,二十年后,他会一手改造这个庞大的野蛮帝国」

当看到李长河写的开篇第一段话之后,陶海肃和易刚他们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然后,三个人认真的往下阅读了下去,本来他们以为李长河写的会是历史上的什麽大人物,但是看到最后,发现并不完全是。

对方当然也是个人物,但是并不是青史留名的那种,相反,听起来似乎微不足道。

但是他却以一己之力撬动了苏联跟欧美的工业援助计划,然后让新生的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开始向着强大的工业国转变。

而这期间,李长河穿插着用各种数据和文献来佐证人物逻辑的创作方式,也让他们看的丝毫不觉得枯燥。

第一份稿子,字数足足一万五千多字,但是老陶他们却坐在那里,一口气看完了。

「好,写的太好了!」

「最重要的是,通过鲁契科夫的视角,看到了整个国家行业方向的转变。」

「长河,如果说伱说的《大国崛起》全都是这种文章的话,我觉得会非常的精彩。」

老陶这时候满是激动的冲着李长河说道。

「我特麽知道该怎麽写了,长河,等着,我很快就会给你一篇德国的」

「我也明白了,日本篇我感觉有方向了。」

「这稿子拿订书机订好,我去给刘伟他们看看,让他们都学一下。」

老陶这时候兴奋的说道。

「别给我弄丢了」

「我特麽可不想再写第二份」

李长河揉了揉泛酸的手腕,感叹的说道。

「放心吧,丢不了。」

老陶大声的冲李长河回应了一声。

??????55.??????

然后接下来的日子里,整个北大政经系的学生,都传阅了李长河这份稿子。

很多人看了之后,脑海中都豁然开朗,原来经济性质的文稿还可以这麽写。

甚至最后,这份稿子都传到了厉以宁他们这些讲师的手中。

「不愧是写小说的,哪怕是经济数据这种枯燥的分析,他也能写的很有趣。」

据说这是岱老看完之后给李长河这份文稿的评价。

而随着岱老的评价传开,整个经济系,想要看这份手稿的人更多了。

光一份手稿肯定是传不开的。

索性负责《学友》杂志的王建同学直接决定,提前刊发新学期第一期《学友》

本来按照他们之前定下的计划,每一期《学友》的稿子要到一定的数量才刊发。

但是现在,稿子的数量不够,不过正好之前《大国崛起》的专栏也一直没有刊登。

王建索性决定这一期把《大国崛起》的专栏列出来。

再加上李长河这一篇文稿本身字数就多,也足够了。

为了尽善尽美,李长河这一篇文章,负责美工的李少民还专门找来了沙俄地图,按照书上的图片,给李长河的文字内容画上了几张地图,如此一来,更加的明确直白。

就这样,在三月中旬的时候,《学友》本年度第一期发刊了。

虽然这杂志做的很简陋,没有市面上那些杂志精美,油印的有些地方也模糊。

但是一发刊,还是引来了经济系很多同学的关注,即便是有些看过李长河文稿的同学,也掏钱买了一份。

如此,又过了一周,李长河正跟海文他们在篮球场打球。

「长河,好消息,好消息啊!」

篮球场上,李长河刚打完篮球下来,王建便急匆匆的跑了过来。

「怎麽了?老王」

李长河擦了擦头上的汗,冲王建问道。

「咱们的《学友》火了。」

「我知道啊,之前不就火了嘛,好多同学都买!」

李长河不以为意的说道。

「不,不是,怪我没说明白!」

「长河,不是在咱们学校火了,而是火出学校了。」

「咱们的《学友》杂志,被有的同学送到清华,送到人大,甚至送到了南开,厦大,武大那边。」

「好多学校的经济系学生会都拍电报过来,要向我们采购杂志,让我们发货。」

「加起来,要两千多份呢!」

「这麽多?有那麽多学生买吗?」

李长河有些诧异,就算好几所学校都购买,经济系也没多少学生吧。

「可不止是经济系,好多其他系学生也感兴趣,至于钱,他们都已经提前汇款了。」

「不过现在的问题是,这麽多份,就凭咱们,估计很难办啊!」

王建说到这里,又有些无奈。

他们的杂志是油印的,用那种手工油印机,分数少也就算了,如今份数这麽多。

「这事咱们办不了,去找系里老师,系里有自己的教材油印设备,不管是版面还是速度,比咱们自己手工的小作坊都好多了。」

「去找董老师,让他跟系里反映。」

「杂志办好了,也是咱们的荣耀不是嘛!」

李长河笑着说道。

王建闻言,一拍大腿。

「对啊,我都忘了,这事也不光是咱们的事了。」

「还有,老王你去的时候,顺便反馈一下,看看让学校或者系里给分一间办公室。」

「就宿舍里那麽窄的位置,当个手工作坊还行,继续往大了搞肯定是不行的,哪怕是个小屋子,对咱们来说也用处大了去了。」

「而且回头啊,估计还得招人,咱们77级要是招不到,你就从78级招,让系学生会出面。」

「既然有了好的开头,那就认真继续做下去!」

李长河冲着王建认真的说道。

王建点点头:「懂了,我马上去找董老师!」

看王建离开了,李长河点点头。

多好的执行者啊,他最喜欢王建这样的负责人。

随后,李长河又坐在了球场边,拿出水杯喝了口水。

这年头没有成瓶的矿泉水,李长河他们来打球,都是提个暖瓶过来,放在角落里,然后带着水杯喝水。

本来他只想着先给北大经济系77级的同学树立一下认知,结果没想到,一份自己瞎捣鼓出来的杂志,竟然火遍了各大高校。

这倒是出乎李长河的预料,不过也正好,从北大的77级扩散到各大高校的78级两级学生,更符合李长河的本意。

看来接下来,得尽快的把第二篇搞出来了。

而王建在得到了李长河的指点之后,果断去找了系里的董老师。

在得知了《学友》造成了这麽大得到轰动之后,董老师也不含糊,跟系里很快反馈了一下。

然后系里又跟学校申请,然后跟文学社一样,在图书馆里面又给《学友》安排了一间教室。

同时,系里也把印刷任务接了过去,开始批量印刷这批杂志。

而有了新的办公室之后,王建他们的工作效率也大增。

当然,他们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给其他学校发货。

有的像就近的比如说清华这种,直接按照订购的数量,骑个自行车就给送过去了。

也有的必须得计算好,通过邮政发出去。

李长河的自行车这会就发挥了大用途,都不是自己的自行车了。

每天不是这个骑,就是那个骑。

索性李长河直接把钥匙丢给了他们,然后周三晚上走着回了家。

家里还有一辆自行车,就是朱啉那一辆,本来是李晓君骑着来着。

不过李晓君后面嫌同学老借车,怕给李长河弄丢了,就不怎麽骑了。

正好这下派上了用场,李长河骑着朱啉的女士车又来到了学校。

反正他也不在乎是不是女式的,有的骑就是了。

而也就是在这种日子里,远在万里之外的大洋彼岸,李长河等待许久的白银期货,终于迎来了波动。

感谢正在搜索,墨水,一帮热,武神赵云,59687几位大佬的打赏,鞠躬拜谢!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