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虚拟造物主 > 第六百九十一章:《华夏黎明》(三)区域

虚拟造物主 第六百九十一章:《华夏黎明》(三)区域

簡繁轉換
作者:虚无行者北冥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13 22:10:34 来源:源1

在《华夏黎明》游戏最初开始的时代中,一个人类聚落平均人口是30至50人之间,基本上当聚落人口数量抵达50人以后,就到需要拆分建立新群体的时候了。

而在聚落完成拆分之后玩家可以进行选择,是操控继续留在原地活动的母邦,还是选择前往其他地区定居的子邦。

当然子邦也不会走得太远,至少在几代人内海会和母邦有所联系,这样的好处是如果哪个聚落出事,幸存者也有一个投奔的目标。

再过几代人以后血缘已经非常淡薄,那昔日的母邦和子邦就可以联姻,这种知根知底的聚落进行联姻,总好过去找那些不清楚底细的聚落。

并且子邦前往定居的新地区,也不是现在才开始探索去找,而是许久之前就被聚落探索,乃至在这里居住过一段时间,后来因为资源枯竭而迁徙离开。

等这时候子邦重新前往当地,基本上昔日枯竭的资源已经恢复,可以直接利用昔日的经验来生存。

毕竟只要是玩过几次这个游戏,就会知道游戏中需要尽量避免直接迁徙到陌生地区,这样会有大量需要了解的资源信息,平白给迁徙之路造成无数障碍。

而只要这其中出现一个不小心,就得拿宝贵的人命去为错误买单,很容易整个聚落都直接没了。

当然也会事先再派遣哨探回归,一是确认昔日的资源恢复情况如何,二是确认当地有没有被其他聚落占据,如果有的话就只能另选目标了。

毕竟前面已经说过在这个时代,聚落之间是很少会爆发大规模冲突的,否则很容易导致得不偿失。

游戏中平均一季对应10年,所以玩家每玩完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就意味着游戏世界中度过了40年。

玩家能够在游戏中通过重复行动,比如狩猎某种猎物多少次,采摘某种猎物多少次,制造某种石器多少次,从而获得一定的熟练点奖励。

接下来可以利用这些获得的行动点,来为聚落发明新的器物或技术,从而不断攀升自己聚落的技术水平。

游戏中第二个时代对应历史上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也有一些人将其称作裴李岗时代,这个时代是原始农业的萌芽期。

不过一开始原始农业的产量高不到哪去,所以必须依旧搭配其他生计来补充自己的营养,才能避免完全依赖农业导致饿死。

人类学中将食物结构里农业产量低于6成的生计都称之为混合生计,明朝晚期的女真人部落就属于典型的混合生计。

与此同时随着原始农业的萌芽,人群也从原先的流动逐渐走向定居,过渡态有一种阶段就是季节性固定迁徙。

即虽然他们依旧会固定时间迁徙,但并不是朝着很远的地方迁徙,而是只在几个固定的地方来回迁徙。

甚至为了省事在离开之前,会直接将不易搬运的陶器埋在房屋下,等下次重新回到这里居住的时候,就挖开泥土把陶器给取出来继续使用。

随着对农业的掌握程度越发纯熟,当饮食结构中60%来自农业时,便会从新石器时代早期进入新石器时代中期。

历史上新石器时代中期也被叫做仰韶时代,原因嘛一方面是因为中原中心论,另一方面则是仰韶文化至少在前中期时,确实是这个时期东亚最为强势的文化。

仰韶农人率先实现了人口爆炸,从而开始向四面八方适合开垦农业的土地迁徙,尤其是那些旧石器时代不适合居住,但新石器时代满足居住条件的地区。

雁北区和甘青区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仰韶农人开垦从而出现高复杂性文化,使得当地也出现了能被识别的地域文化。

其中那批向甘青区开拓的仰韶农人,象征着汉藏语系在考古上的分离,也即是说他们属于藏缅语支使用人群的祖先。

这群人基本上是在庙底沟一期时西进的仰韶农人,经过藕断丝连的石岭下文化后,以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西北彩陶文化诞生标志正式分离。

至于留在中原区的仰韶农人,能够根据早中晚划分为3个时代,分别是仰韶早期的半坡文化,然后是仰韶中期的庙底沟(一期)文化,最后是仰韶晚期的西王村文化。

即便是钟善泽这个不懂东亚新石器的人,对半坡这个名词都记忆犹新,因为曾经他上初中的时候,新石器时代只介绍半坡和河姆渡两个文化。

仰韶文化确实对后世影响深远,可与它在教科书中并列的河姆渡文化,相对来说就显得不是那么能打。

因为河姆渡文化不存在确定的后继者,其活动区域在新石器时代之后的时间中,遗址零散而不成体系。

日后的良渚是马家滨文化的后裔,马家滨文化与河姆渡文化大体同期,关系确实比较亲密但终究不是一家。

而回到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时代,这个时期聚落参考姜寨遗址,其是整个仰韶时代早期最为漂亮乃至具备代表性的遗址。

就连因此得名的半坡遗址,在代表性上都不如姜寨遗址高,因为姜寨遗址可以说极度完整的呈现出整个聚落样貌。

面积5万平方米的姜寨遗址,地层堆积从下到上分别是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和西王村文化。

第一期聚落面积5万平方米,居住区面积为2万平方米,人口据推测大约是八十到一百人左右,聚落中心存在用于祭祀的广场,居住区房屋均门朝向广场分布。

姜寨遗址内有5组建筑围绕广场分布,以大型房屋为中心,建筑组中又有以中型房屋为中心的更小单元。

整个遗址中最小的房屋,居住面积一般低于5平方米,室内设有火塘可供2到4人居住,属于聚落最基础的居住单位。

中型房屋面积为20至40平方米,设有火塘可供10余人居住并有窖穴,说明食物的储存和分配权力掌握在这一级别的单位中。

大型房屋面积一般超过70平方米,最大可达130平方米,内设有火塘而外部有牲畜饲养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