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游戏竞技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 第1337章 从陆军那边找找灵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337章 从陆军那边找找灵感

簡繁轉換
作者:十月廿二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2-13 22:10:56 来源:源1

第1337章从陆军那边找找灵感

郑良群这会儿还并不知道,常浩南已经有办法把高超音速飞弹挂到歼11的机腹中线,从而彻底把这种无法拦截的玩意定义成为一种「战术武器」,并大大降低它的使用门槛。

无论是战术丶技术还是政治层面。

但即便他真的得知了这个消息,恐怕在短时间内也来不及高兴。

因为空军正在西北地区组织建军以来第一次师旅级别的多兵种实兵对抗演习。

空战部分不设高度差限制,而低空对抗部分则不设突防高度限制,可以说是最贴近实战的模拟方式。

实际早在二十年前就有人提出,可以考虑参考美军「红旗」系列军演的方式,提升我空军部队的训练和战备水平,并且也常识性地组建了一支模拟假想敌的蓝军部队。

不过,在那个飞行员年均升空时间勉强破两位数丶能成建制夜航就算精锐部队的年代,这种演训内容对于华夏空军而言是根本无法想像的——

连日常训练都会发生各种离谱的飞行事故,真要搞不设限对抗,那每年摔掉的飞机恐怕会比新接装的都多。

直到新世纪来临之后,随着装备和训练水平的提高,以及猎蝠行动和筑堤行动的连续成功,相关训练才得以不断突破原有界限,逐渐朝着实战化方向靠拢。

而经历过**十年代阵痛期,又在新时代来临前夕首开战果的郑良群,更是这一变化的最主要推手。

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空军实战化演训范围的扩大过程,就是他本人从团长到军种参谋长的升职过程。

因此于情于理,这次有着里程碑意义的联合演习,都是交给郑良群进行统筹。

但演习结果却让他的脸色有些难看。

前半程的空战模拟阶段倒是一切顺利,二代机和三代机组都分别决出了各自的获胜者。

虽然暂且还没想好要不要颁发个什麽称号或者奖杯之类的纪念品,但总归是你来我往,打得异常精彩。

一些发挥不佳的单位也痛定思痛,决心狠下功夫,等到来年再杀回来。

问题出在后半程的地空模拟对抗上。

歼轰机单位靠着射程150km的空对面飞弹,在演习区域边缘七进七出疯狂试探,而防守方这边射程够远的S300PMU2采用TVM制导,在地平线以外只需要单纯降低高度就会脱锁,采用主动雷达的红旗9射程又不够,只需要单纯调转方向就能甩开。

一场本应激烈的对抗直接变成单方面挑逗,最后还是不堪其辱的飞弹旅长放弃保护目标,参照前辈们对付U2的经验带着一个营搞起近快战法,才勉强实现了一次反杀。

代价则是保护任务彻底失败。

当然,就算他不这麽做,失败也是早晚的事情。

上级在演习开始之前给每个单位都提供了一定量的弹药基数,为了保证命中率,防空飞弹每轮开火都至少要打出一次两发齐射。

而航空兵那边却可以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发射武器。

实际上,当旅长决定带队去打游击的时候,他们已经只剩下三部发射车总计12枚备弹了。

这和事先想好的情况显然不同。

本次演习除去战术价值以外,还顺便承担一些战法和装备的验证任务。

在预期当中,地空对抗部分的节奏应该是短促且优美的,一切会发生在电光火石之间,最终以飞行员成功利用地形或是雷达兵成功找到破绽作为终结。

但最后却变成了冗长而无聊的消耗战。

更让郑良群感到痛苦的是,理智告诉他,这很可能才是未来战场上地空对抗的真实形态。

相比过去,作战飞机和防空武器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平衡,导致对抗只能以某一方的弹药储备告罄而结束。

「往好的方面想,这至少证明了同志们是真的是在面向实战进行思考,而不是面向我们导演部。」

前来观摩的军种首长乔晨青倒是看得很开:

「作为系列演习当中的首次,能够看到这样的结果,我觉得已经足够满意了……就算还有些细节层面的问题,也可以后面再改嘛。」

这一句话,相当于定下了评价的主基调。

但郑良群所担心的却并不是这些:

「我是在想,演习结果表明,即便技术水平相当,空地对抗中的防守方也始终处在巨大劣势,这对我们来说可不算是个好消息……」

乔晨青当然听得懂他的意思。

尽管这些年来的敌我态势有所改善,但就整体局面而言,华夏仍然处于战略守势。

「这倒是不让人意外,早不就有说法麽,防空防空,十防九空……没人能通过防守赢得主动权,所以我们的前辈才建立了『积极防御』的概念。」

说到这里,他稍微停顿了一下,接着话锋一转,出言宽慰道:

「而且从战术要求上讲,能够驱离敌机并拦截住对方发射的弹药,就已经算是完成防空部队的基础任务了,至于攻势制空……那应该是航空兵的工作。」

这番话无疑让飞行员出身的郑良群相当受用:

「不过,最好还是能继续延伸防空飞弹的有效攻击范围……」

就在此时,从后面传来了另一个声音:

「恕我直言,这个难度很大……」

二人回过头,发现是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的沈芳忠总师。

他此行前来的目的,是通过收集一线反馈,为红旗9的下一步改进型号做准备。

但刚才却听到了一个让他几乎心肺停止的要求,于是赶紧解释道:

「因为动力形式以及弹体尺寸的限制,像48N6或是标准2那样200km出头的有效射程就基本已经是极限,更新的40N6或是标准6虽然可以把纸面数据延伸到300-400km之间,但那只是通过更换主动雷达导引头,获得了在射程远端俯冲攻击低空目标的理论能力而已,很难命中有机动性的目标……」

「……」

郑良群和乔晨青对视了一眼。

最后还是前者开口问道:

「沈总师,过去两天的情况您也看到了,有没有什麽办法能解决……或者至少是缓解这样的被动局面?」

沈芳忠露出苦笑:

「这可是全世界同行都面临的最大难题……哪有那麽容易……」

短暂的感慨之后,他还是正色回答道:

「非要说的话,目前的主流路线有两条。」

「一是让大型远程弹和小型中程弹在同一个系统内兼容,提高火力通道的数量和火力持续性,比如你们应该看到过9M96系列防空飞弹和48N6系列防空飞弹在S300系统上共架发射,相当于把思路从拦截发射平台为主改为拦截弹药本身为主。」

郑良群思索片刻,还是摇了摇头:

「交换比还是不划算,而且只会让进攻方的活动更加肆无忌惮,甚至压缩空射武器的发射距离,可以作为备选方案,但没办法治本……第二种路线呢?」

这个回答并没有让沈芳忠感到意外,于是马上继续道:

「目前哪怕最先进的防区外空对地武器,射程也基本处在300-350公里这个范围内,所以,如果能让远程防空飞弹在弹道末端也获得一样的机动性和命中概率,那就有机会在敌机进入发射阵位之前实现拦截。」

「这次过来之前我听说,陆军那边在推进剂领域搞出来了点有趣的新东西,如果能投入一些研发资源,那或许值得期待……」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