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1章「玄鸟」西南飞
东风16一切弹道特性都是为了推动这枚高超音速弹头而专门设计,也因此并不符合常规弹道飞弹的最优能量利用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飞弹本身的射程。
但如今,这一切代价都获得了回报。
固体火箭发动机在大约200公里的高度结束工作,并在随后的一秒钟内完成头体分离,将乘波体弹头正式送入工作轨道。
随后,由于不足第一宇宙速度,玄鸟在重力场的影响下开始缓慢下坠,并继续提高速度,同时飞行体内置的雷射陀螺仪开始接管导航。
这种诞生于冷战时期的惯性器件至今仍然属于工业金字塔最顶端的明珠,在强电磁干扰下的漂移率仅为0.0005°/h。
直到刺入临近空间的瞬间,「玄鸟」乘波体构型的精妙设计终于开始展现致命的优雅。
飞行器前缘的尖锐楔形结构像一柄手术刀,将稀薄空气劈开成两道稳定的斜激波,将高压气流完全封住,与飞行器下表面共同形成一个压缩区,如同无形的气垫,将升力效率提升到常规外形的数倍——
这是常浩南团队从成百上千次风洞试验中叠代出的最优解。
在进入临近空间上沿约100km高度的同时,鼎新基地显示屏上的速度值也终于突破4000大关,并逐渐增长到了惊人的4080m/s。
站在讲台后面一直沉默不语的常浩南也随之长舒一口气,展露出今晚的第一个笑容。
「如各位所见,『玄鸟』飞行器已经进入到了第一个弹跳周期,并在临近空间上沿达到了我们预设的飞行速度……」
他打开麦克风,向面前观礼台上的一众领导嘉宾介绍道:
「请注意我在这里没有使用马赫数的描述,因为在一些技术资料中,部分研究者会通过改变外部环境来提高相同速度值所对应的马赫数,所以我们直接采用了最为直接的描述方式……」
听到这里,坐在前排最中央的首长顿时身体前倾,连日奔波而带来的疲惫也一扫而空。
算是从字面上诠释了什麽叫「人逢喜事精神爽」:
「每秒钟4公里,那飞过全程2000公里岂不是只需要大约8分钟?」
这个数字,把高超音速武器的威力**裸地展示在了现场所有人面前。
即便有再怎麽完备的预警系统和转移方案,也不可能在这麽短的时间里完成操作。
「嗯……因为飞行器本身没有动力,所以后续两个弹跳周期的速度会有些许下降,但总的来说也不会超过12分钟……」
常浩南用一根临时找来的伸缩天线充当教鞭,指向大屏幕右下角的一处倒计时:
「具体来说,是11分05秒。」
就在众人交流的功夫,大屏幕上显示的参数突然出现了一瞬间的闪烁,接着竟然同时消失不见。
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所有观众体验了一把过山车般的心境,纷纷露出或是惊骇或是茫然的表情。
最前面的几位大佬倒是还能维持面不改色,但从身体姿态的细微变化上,也不难看出那一瞬间的震惊。
「别担心,这是等离子屏蔽层所导致的信号中断,很快……」
他解释的话还没说完,代表信号连接情况的红灯就重新变绿,各项飞行参数也陆续恢复了显示。
常浩南指向另外一块屏幕上显示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我们在飞行器的头锥和背部分别设置了两处离子流喷射口,由高压气体的推动定向喷射高浓度离子液体,结合电磁场的偏转作用,将雷达制导天线和数据传输天线所对应部分的等离子体鞘套精确削弱。」
「这样一来,既可以保证各个弹载子系统的正常工作,又最大程度地利用了等离子层对于电磁波的屏蔽作用,赋予飞行体一定程度的雷达隐身能力……当然这只是顺便而为,即便对方依靠经过专门优化的设备完成观测,仅凭藉每秒超过4公里的速度和难以预测的弹道,也没有任何防空系统能够执行拦截。」
「事实上,大部分雷达甚至连稳定跟踪都不可能做到……」
……
仿佛是为了印证他的这句话一样。
当「玄鸟」第一次划破大气层时,毛道雷达站的警报声几乎掀翻了控制室的屋顶——
战略预警雷达的作用是在飞弹来袭之前发出告警,而如今它所探测到的目标甚至已经飞临华夏腹地,而且还是正朝着雷达本身的方向疾驰而来。
「极化滤波无效!都卜勒径向速度匹配失败!」
操作员的嗓音有些嘶哑,看着眼前若有若无的鬼影在雷达屏上炸成一片光斑,那是乘波体翼梢撕开电离层时所带来的强大干扰,因此只能根据现有的徵兆进行推测:
「它在……变轨?」
廖永才并不清楚自己所面对的具体是什麽,因此一时间难以抓住问题的关键:
「还是激波震荡导致的假信号?」
而郭林的反应则迅速得多:
「用动态波束赋形试试……常院士他们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等离子体的生成模式,让屏蔽层专门吸收或是散射L波段的信号。」
已经练习过多次的操作员用最快的速度完成操作,然而屏幕上的光点却突然飘飘乎乎地出现在了另外一处位置。
「见鬼……」
郭林早就知道,单凭现阶段的技术难以跟踪这种鬼魅般的武器,但从未料到过会有如此大的差距,以至于连落点预警都无法精确做出:
「弹跳变轨迭加电离干扰,根本分不清哪些是真正的变化,哪些是干扰……」
实际上,这部雷达在设计时已经专门强化过抗干扰算法。
但目标过于离谱的速度让它无法及时完成解算就要处理新的飞行轨迹,完全过载了数据处理能力。
随后的90秒时间里,郭林又连续尝试了几种新的方法,但却始终没能稳定抓住那个若隐若现的目标。
「呼——」
他有些颓然地叹了口气,决定破罐子破摔:
「用目前获取的数据,推算一下落点位置在哪里。」
靶场的坐标当然是大家都知道的信息,但既然是模拟对抗,那这个环节还是不能缺少。
「但数据很不完善而且波动幅度很大……」
操作员有些迟疑。
「试试吧……」
郭林直接打断了他:
「反正咱们也做不了什麽其它的了。」
按照他的指示,轨迹数据很快被注入计算程序。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一看!
几秒钟后,屏幕上还真就显示出了一个结果:
32°34'N,27°53'E。
看见这个数据的时候,郭林整个人都愣了一下。
直到转头看向旁边的地图,才意识到这是一个大致属于东地中海上的位置,显然离谱到家。
他突然想到了那张介绍助推—滑翔弹道的经典照片,苦笑着拍了一下控制机柜。
「你TM怎麽不再算歪一点,这样就真落到巴黎去了……」
……
与此同时,鼎新基地的地下指挥中心内,常浩南仍然在继续介绍着这枚凝聚了几乎全行业智慧的科技结晶:
「激波附面层干扰的控制是核心。」
常浩南指着气动模型解释道:
「飞行器下表面的微米级蜂窝阵列,通过引导边界层气流形成纵向涡流,将激波震荡导致的热流峰值分散了30%,而在上表面,梯度烧蚀陶瓷材料以0.2毫米的精度逐层分布,最外层是耐高温的碳化锆涂层,内层则是兼具力学和隔热性能的碳/碳化矽复合材料。」
「当飞弹以进入每个弹跳周期的顶点时,弹载计算机会根据实时热流传感器数据,以每秒500次的频率调整后缘形状,使乘波体后缘曲率在2%幅度内发生变化,——这个看似微小的调整可以让升阻比提升了8%,为后续两次跳跃储备关键能量,理论上前缘也可以应用此项技术,只是材料性能暂时无法支持……」
「……」
不知不觉间,玄鸟已经完成了第三个跳跃周期,在距地面65公里处突然偏转攻角。
藉助靶场附近的光学观测设备,可以看到乘波体下表面与空气的剧烈摩擦产生持续性亮紫色辉光,如同金属颗粒在电离层中炸开所形成的伞状云雾。
「这样明显的再入特徵,会不会比较容易被红外探测设备发现?」
景志远突然询问道。
但他注定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回答了。
因为就在这一句话的功夫,耀眼的闪光已经从苍穹顶端直刺地面,巨大的冲击力甚至让几公里开外的光学镜头感受到了明显的震颤……
这壮观的一幕,让现场很多人的脑海中突兀地跳出了同一句古诗——
疑是银河落九天。
……
当乘波体弹头穿透30米混凝土标靶时,梁彦刚正用军靴碾灭发射阵地的最后一缕青烟。
伪装分队正在用智能伪装网重新覆盖车辆,电磁棱镜车则正在自动清洗粘在天线管上的黄沙。
「圆概率误差15米。」
他看了看操作手册上标注的设计参数,忽然笑出声:
「当年东风3的误差够装下大半座县城。」
车队很快缓缓驶离靶场,东方的天际线则泛起依稀的鱼肚白。
夏至日附近的高纬度地区,天总是亮得很早。
好在飞弹旅停留过的区域依旧是一片毫无生机的荒漠,只有某处沙丘的阴影比几个小时前略深了半个像素——
那是玄鸟洞穿时代铁幕时,在数字世界里留下的唯一伤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