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對著銅鏡,走了幾個模特步,自我感覺良好。又想,是不是要把玻璃搞出來啊,還是鏡子方便。眾人圍觀,真是人靠衣裝佛靠金裝。華朝公務員李易今天去翰林院報到。
翰林院在皇城西街,離朱雀大街不遠。翰林院門口,一塊巨大的匾額,上面題寫著“翰林院”三個雄渾有力的大字,古樸的紅色木門敞開著,門口有兩名軍士守衛。李易摸出牙牌,讓軍士檢查。蕭狂、牛大力送至門口,和李易約好了時間再來接。
翰林院編撰高峰被安排迎接李易,正在門口等呢,看見李易,熱情地打招呼,“安邦,你來了。傷好了嗎?”李易連忙拱手作揖:“見過狀元公。好的差不多了,走路不能走快。”
高峰和李易邊走邊聊。翰林院作為合院建築,以多棟單體建築組合而成,組合方式是以“院”為中心。單棟建築則按照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圍合布置組成,故名四合院,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四面圍合封閉,以中軸線對稱布局。翰林院有學士一人,正三品;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各二人,正四品;侍讀、侍講各二人,正五品;修撰若乾名,從六品;編修若乾名,正七品;檢討若乾名,從七品;翰林庶吉士若乾名,從七品;五經博士若乾名,正八品;典籍若乾名,從八品;侍書若乾名,正九品;待詔若乾名,從九品。
官員入職,自有一番繁文縟節。高峰帶著李易辦好手續,又帶李易來至辦公的地方。李易以為堂堂翰林官,能有單獨小包間辦公,到了才發覺這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夢想。六品以下的翰林都擠在一間大堂裡辦公,和現世大辦公室的格子間差不多。他的桌子在第一排第十座,他走到位置上坐下,公案上文房四寶都有。
李易看向高峰,道:“高兄,帶我去拜訪翰林學士吧。”
李易隨高峰進入翰林院內堂,一抬頭上書“玉堂”二字。這玉堂是來自道家的說法,唐時稱居翰苑者,如凌玉清溯紫霄。普通人進士及第,可以叫登瀛洲,翰林是進士中的進士,登瀛洲已不足以形容咱翰林的高貴,要稱登玉堂。
李易跨入內堂這一步,也稱得上登玉堂了。此刻一名穿緋紅袍的官員正坐在面南背北的公座,此人就是翰林學士高陽。高陽是一個五十余歲的老者,方臉大耳,頗有威嚴。
當下李易向高陽行了一禮,道:“翰林院編修李易拜見高學士!”高峰也行禮拜見。
高陽點點頭,指指旁邊的椅子,示意二人坐下。
高陽仔細打量著李易,笑道:“安邦啊,當年我和你父親是在翰林院共事五年,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現在你又進入了翰林院,父子兩翰林,真是一段佳話啊。高峰和你是同科進士裡的翹楚,不過既入了翰林院,就要謙虛謹慎,不恥下問,這裡好多人都是你們的前輩,狀元、榜眼、探花比比皆是,要尊敬,懂禮數,多請教……”
李易、高峰點頭受教。尊老愛幼那是必須的。
高陽又道:“本院官員都是讀書人中的翹楚,不可文人相輕,要把事情做好,不辜負皇上的恩典。翰林院前途光明,閣臣皆出自本院,爾等升遷都由本學士出打分,再送丞相和吏部尚書審定,皇上拍板,故你們做事要勤勉,否則考評,就難得好。”
李易又不是職場新人,剛進衙門,上司都要送一頓“殺威棒”打壓一下的,免得新人不知天高地厚。
高陽道:“本官不是一個古板的人,給你們打高分,就需好好辦事,到時本官自會看在眼底,若是不實心用事,本官也會看得出來,不可心存僥幸,以免自誤前程。”
“下官明白,定當不負學士教誨。”兩人一並答道,都是老老實實的。
高陽點點頭,露出微笑,顯然對二人這番俯首帖耳的表現尚滿意,於是讓小吏給三人上茶。
高陽自己也喝了口茶,口氣也不再如方才那麽生硬:“編史修撰是本院重點事務。你們身為史官,自纂修典籍為主,眼下當務之急,乃是編纂《大華正典》。”
聽到《大華正典》四字,兩人都是微微抬起頭,露出凝重之色。
“眼下本院之內人手不足,編纂《大華正典》之事進展緩慢,本來本官還打算讓你們熟悉一下院內章程典製,但奈何蔡丞相多次下文催問進度,本官想讓你們參與。李編修,本官聽聞你博聞強記,有過目不忘之能。”
李易心知高陽要給自己派任務了,立即道:“確實記憶力不錯,令學士見笑了。”
高陽捏須道:“太好了,李編修,你需知翰林任官與其他官員不同,雖也是三年一考,九年為考滿,但除了講讀效勞,書成敘遷,若不考滿不得升遷。李編修能真能博聞強記,擅旁征博引,那麽於編纂《大華正典》一事大有幫助,那麽書成之日,本官也會為你向天子敘功。”
高陽這話就是胡蘿卜加大棒,先說考評在自己手上,隨時可以給你個差評,但另一邊又說若是你給我努力辦事,可以給你升官。換了正常人怕得罪上司,都會按高陽吩咐行事。
李易心想,我哪有時間去修史啊, 十月份還要成親呢。當下道:“多謝高學士對下官的賞識,但下官初入玉堂,自知才疏學淺,還是多學多看為重,向高學士以及諸位前輩請教學習才是。另外,下官被那夏國奸細李永利打成重傷,頭腦昏昏,骨傷還未痊愈,今天就是來報到,拜見高學士和諸位同僚。皇上準我休息到今年底。下官力有未逮,怕辜負學士的重托啊。”
高陽一愕,沒想到李易拒絕了,他本要批評一番,但李易說得這麽謙虛,又說自己重傷未愈,皇上準他休息到年底。突然想起,他們家有兩個宗師,定是走了皇上的後門,頓時令他無處指責。當下高陽重重地哼了一聲,又狠狠地瞪了李易一眼,來表示他的不滿。
高陽看向高峰問道:“高修撰呢?”
高峰看了李易一眼,知道他後台硬,不怕得罪上官,道:“高學士,下官自幼熟讀史傳,本朝前朝之典章法度甚有心得,自覺可以勝任。”
高陽開心一笑,道:“關鍵時刻還是我們高家的人頂得上。”
走出玉堂,高峰擔心地問:“安邦,你為什麽拒絕了高學士呢?雖然你不怕他,但是我們的前程掌握在他手裡呢?如果你有困難,我來多做一點就行。”
李易看得出高峰是真的關心他,心中感激,道:“謝謝高兄,我除了和高學士說的兩個原因外,還有就是我初步定於今年十月成親,事情太多。怕誤了編史這等大事。”
高峰笑道:“原來如此。安邦喜事連連,真是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哈哈。愚兄提前祝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