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簡部隊……
換之天下,兵不在多在精未必一定對,但就目前形勢,李俊的對策是正確的。
糧草為他人所製,增兵不智。
沙汰老弱、精簡部隊,合理安排士卒結構,確實能讓部隊增強戰力。
而且。
淘汰下去的老人,還能增強軍屯兵的戰力……
還有行商荊南之法。
種子,揚名,教化。
不止有謀略,還有遠見。
備之蕭何也!
劉備眼中閃過一絲熱切:“備得子章,若再得臥龍鳳雛,則漢室可興!”
不過。
這只是他內心想法,沒敢說出口——
眼下甭說臥龍鳳雛,收得其一怕就要去劉表那邊做客了。
“子章還有什麽計策?!”
劉備急不可耐。
事實證明,李俊不是沒想法,只是太忙沒空去實施。
但是。
有一些,劉備認為自己可以代勞。
李俊沉思片刻,道:“主公可命兵卒搜集乾草、灶灰,將乾草、枯枝和灶灰灑於農田中。”
“灶灰也有用?”
“有用,此物也是肥料,不可或缺。”
李俊道。
這年頭不比以後。
棉花還未傳入。
大部分百姓取暖、墊床、弄豬圈等等都需秸稈,所以無論水稻還是麥秸稈都不會直接焚燒在田中。
劉備聽後,不再質疑。
“好,我馬上吩咐下去,還有嗎?”
“買鴨,要活鴨,咱們田溪村資源豐富,不養鴨可惜了,此外我還有一張圖,我要去找丁老商議。”
李俊還有許多想法。
比如附子浸種、育苗分秧、生石灰等等。
但是。
暫時而言……
要麽受限於材料,要麽受限於場地。
其次就是。
即便李俊有信心讓劉備來年獲得更多糧食,但對於孤城抵抗曹操大軍著實沒啥信心,很多東西只能有限范圍施展。
劉備知道,自己地盤有限,李俊許多手段怕是無力施為。
他正要說。
外邊傳來孩童聲響。
“先生,關,關將軍來了!”
“關將軍?難道關將軍找到願意跟隨主公的醫匠?”
李俊面色一喜,立即往門外跑,連劉備都顧不上了。
劉備與糜竺對視一笑。
門外。
鄧范雖然結巴,但不失禮儀,對關羽畢恭畢敬。
“君侯,皇叔,先生,都在。”
“好。”
關羽立於門旁,面色不冷不熱。
不過。
等人之際,他還是說道:“子章惜才,收你為書童,你不可因此驕縱。”
“是!”
鄧范面露恭敬,沒有浮現不悅之色。
關羽淡淡點頭,不再言語。
等了片刻,李俊從屋內迅速跑出。
“雲長將軍!”
他快步到門前,“將軍,可是尋到了醫匠?”
“找到幾位,但都不敢前來,倒是打聽到一位神醫的消息。”
關羽捋須,“南陽張仲景醫術高超,堪稱神醫,遺憾的是,他在荊南行醫至今不知去向。”
“張仲景,荊南……”
李俊可以確定,張仲景肯定沒死——
按歷史進度,這位神醫至少還有十幾年可活,而他的蝴蝶翅膀還不至於煽到張仲景那邊。
他目光熱切,轉身看向剛出來的劉備和糜竺。
“子仲先生!”
“真是一刻也閑不得,竺立即去辦就是。”
糜竺大笑,並不介意李俊的態度。
畢竟此次行商,他相當於幫劉備做事,即便賺不到錢也不虧本——
上億家財都投了,還差這些許?
關羽倒是迷糊了。
“與子仲何乾?”
“進屋聊。”
劉備正要解釋,但眼珠一轉,卻又有了其余想法。
他麾下諸將以關羽為最,整軍之事正好與他商議,三人一起商量個章程出來。
糜竺不太懂政務。
但是。
身為富商,人情世故這塊可拿捏太到位了。
他衝劉備施禮。
“主公,商隊之事,我打算讓子方從帳下領一百兵馬去荊南行商,交易種子、搜集消息。”
“善。”
劉備點頭,認可他的想法。
“雲長、子章,我有要事,先走一步了。”
“子仲慢走。”
關羽、李俊齊聲相送。
送走糜竺,劉備帶關羽進門,在屋內道出李俊的“精兵”之策。
關羽思索片刻,道:“正如先生所言,我等不知軍屯與屯田有何不同,眼下還需觀察一二,但此策確實可行。”
“可行?”
劉備面上詢問,實則身體都松弛了數分——
他也是傾向於精簡部隊的。
陳到之前訓練的,就是他從南征北戰的老卒中抽調出的百戰之士,個個以一當十,悍勇非常。
不同的是。
他只是想到建一精銳部隊,卻沒想到那麽多的東西。
特別是。
工事兵——
專門負責道路、溝渠、修橋、協助製器等等。
關羽則籍此想到更多。
如果真實現李俊那樣的“結構優化”,部隊分工明確,糧餉可以適當調配,將更多糧食用於每日訓練的悍卒。
屆時,戰力肯定不降反增。
當然。
前提是……
他們確實沒辦法供養更多士卒,只能保持當前數量或頂多再加四五千人。
衡量之後,關羽再次表達讚同。
劉備心中有底。
“就看子章你如何操持軍屯營了。”
一切關鍵還是軍屯營——
軍屯營能否實現李俊所說的要求。
“主公,我需一批糧草、肉食,用於犒賞軍屯兵。”
“好,你自己去批即可。”
劉備大手一揮,很是果決。
李俊起身作揖:“謝主公信任!十日後犒賞大軍,還請主公、君侯和三將軍到場,以激勵士氣。”
“好。”
關羽自無不可。
負責練兵的是關平。
他也不想看看,關平去李俊手下,能學到多少本事。
“那就十天,十天之後,要是果然有成效,屆時再頒布子章之策。”
劉備說著笑了笑,“到時,還望子章抽出空來,與備一起做件事。”
李俊略一思索:“去見孔明師兄?”
“哈哈,瞞不過子章,軍內要調整,雲長、翼德怕是都走不開,還望你與我一起走一遭。”
劉備拉著李俊。
李俊順勢答應下來。
他跟隨司馬徽讀書時,諸葛亮早已出師,只有一年偶有幾次來水鏡莊才會相遇,彼此交流暢飲。
關系……
還算不錯,聊得很是投機。
現在距上回相遇,自秋收將近,諸葛亮就沒來過水鏡莊。
他正好跟著去見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