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是涿州人,後唐天成二年二月十六(927年3月21日)生於洛陽夾馬營軍人家庭。父親趙弘殷好儒事,意識到文武為立身之本,母親杜氏也有一定文化。受父母的影響,趙匡胤最初到夾馬營學館讀書,後來聘請趙學究到家來教趙匡胤。
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時,趙匡胤對習武有更加濃厚的興趣,經常聚集小夥伴按照陣戰的模式排練,他最喜歡用的武器是一根純鐵打造的杆棒。
少年時期的趙匡胤個性強橫,愛賭博,好打抱不平。嫉惡如仇的性格為自己惹來不少麻煩,因而便有了民間廣為流傳的趙匡胤“千裡送京娘”的動人故事。
後漢初年,趙匡胤為了尋求建功立業的機會,離家出走。在寓居襄陽一座寺廟時,得到一位精通數術的高僧勸導,抵達後漢樞密使郭威的作戰前線,但是並沒有跟郭威正式接觸,只是探望跟隨郭威出征負傷的父親。幾經漂泊,趙匡胤返回洛陽,他敏銳覺察到郭威權勢大,於是果斷投奔郭威。
廣順元年(951年),郭威奪取帝位,建立後周,趙匡胤補任屬殿前諸班的東西班行首。廣順三年(953年),官拜滑州興順副指揮使,還沒有就職便被擔任開封府尹的郭威養子柴榮召到麾下,任開封府馬直軍使,成為柴榮親信。
顯德元年(公元954年),郭威駕崩,周世宗柴榮即位。郭威是個很有抱負的君王,即位後,在政治、軍事、經濟等各方面進行一系列整頓,使得北方局面趨於穩定,為統一全國做好了準備。
顯德元年(954年),北漢與契丹乘柴榮即位之機,組成聯軍入侵後周,周世宗柴榮禦駕親征,在澤州高平與北漢軍遭遇。趙匡胤以柴榮帳下親兵副將的身份,與主將張永德各率二千人馬扈駕。後周右軍不戰遁潰,步軍其余人投降北漢,形勢十分危急。趙匡胤見狀高呼:“主上面臨險境,我等當拚死一戰。”後周軍奮力拚殺,最終扭轉局勢,打敗北漢軍。
班師三個月後,趙匡胤破格被提升為“殿前都虞侯”,領嚴州刺史,又領永州防禦使。趙匡胤根據柴榮指示,整頓積弊叢生的侍衛司,擴充殿前諸班為殿前軍。趙匡胤利用這次整頓機會,廣泛同各級將領接觸,在軍中與楊光義、石守信等人結成義社十兄弟,並通過點選禁軍和選殿前軍的機會,扶植了楊信等一大批親信,從而在殿前司中培養自己的勢力,為後來的“黃袍加身”做好了人事方面的必要準備工作。
此後在收復四州,征討南唐的一系列戰鬥中,趙匡胤都有不俗的表現,顯德六年(959年),臥病在床的柴榮任命趙匡胤為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周恭帝柴宗訓繼位,趙匡胤改任歸德節度使、撿校太尉。
在穩定了北方的基礎上,柴榮決定向南發展,佔領富饒的江淮地區。
佔領了江淮之後,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在北伐征遼,欲奪回燕雲十六州。就在這時,柴榮得了重病,隻得班師回朝。臨死前,柴榮提拔了他最信任的部將趙匡胤為軍事統帥——殿前都點檢,要他輔佐自己七歲的幼子柴宗訓。趙匡胤抹著眼淚,鄭重地答應了周世宗,信誓旦旦地表示,一定會殫精竭力地輔佐好幼主。
公元960年正月,正當後周君臣歡慶新春佳節之際,身為後周重臣的趙匡胤指使人,向繼位僅僅半年的周恭帝柴宗訓和太后謊報北方北漢聯合契丹來犯。周恭帝柴宗訓和太后不知是計,後周執政大臣不辨真假,倉猝決定讓趙匡胤領兵出征。
大軍走到距離汴京二十裡的陳橋驛停下不走了。趙匡胤弟弟趙光義與親信趙普,在軍隊中散布輿論說:“皇帝年少,太后深居后宮,朝廷大權落在一些文官大臣手上,將士們拚死賣力殺敵也不一定能得到應有的獎賞升遷。不如擁載趙匡胤當皇帝,跟著他去征戰,立了功,一定能夠得到高官厚祿,封妻蔭子。”
以趙光義與趙普為首的手下將領們將事先準備好的,繡著五爪金龍的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發動政變,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陳橋兵變”。
其實這一切都是趙匡胤與趙普和二弟趙光義事先精心策劃好的,趙匡胤裝模作樣地推辭一番之後,才接受了黃袍加身的現實。當即帶領大軍返回京城汴梁,兵不血刃地奪取了後周政權。
趙匡胤輕而易舉地改朝換代成功,取代柴家孤兒寡母當了皇帝,改國號為“宋”,都城仍然設在汴梁,開創了長達三百多年的趙宋王朝。
趙匡胤並不是一個只會打仗的丘八莽夫,他很有頭腦。從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中,發現地方藩鎮擁兵自重帶來的危害,從自己陳橋兵變的事件中看到了軍權的重要。趙匡胤憑著“殿前都點檢”這一職務奪得柴家天下,因此對“殿前都點檢”這個職務特別敏感,特別害怕手下將領也像他一樣,利用手中的軍權搞政變,也來個黃袍加身,因此,宋朝從此再也不設“殿前都點檢”這一官職。
為了鞏固到手的皇位,趙匡胤以“杯酒釋兵權”,逼迫當年將他推上皇帝寶座那班“鐵哥們”交出兵權,去“坐享清福”。趙匡胤前後用了三年時間,基本消滅了統治集團內部的反對勢力,穩定了領導班子的團結,於是準備著手統一全國。
鑒於南方是富饒之地,是全國的經濟中心。為了實現統一,趙匡胤決定先南後北,先平定南方各割據勢力,先後拿下南平、後蜀、南唐、吳越、閩國等各小國,爾後再考慮平定北方事務。
趙匡胤在拿下南方割據政權之後,本想一鼓作氣拿下北漢,並且收回被遼國侵佔的燕雲十六州。無奈人算不如天算,開寶九年十月(976年)壬午夜,趙匡胤突然得了重病去世,留給後世“燭光斧影”的歷史疑案。趙匡胤死後,繼承皇位的不是他的兒子,而是弟弟趙光義,打破了歷朝歷代父死子繼的傳統。
趙光義繼位後滅了北漢,收降了號稱“楊無敵”的大將楊業。民間廣為流傳的《楊家將》演義中,楊業也叫楊繼業、楊老令公。北宋滅了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基本上統一了中國。
早在宋朝開國之前,北方就存在一個好鬥的遊牧民族契丹建立的“遼”政權,甘當兒皇帝的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孝敬”給了遼朝。從此遼朝佔領了燕雲十六州,並且不斷騷擾北宋邊境。
趙匡胤曾經試圖拿下遼國的附庸北漢,以便收復燕雲十六州,但每次進兵都遭到遼國援軍的阻擾,無功而返。乾德二年(964年),宋軍攻打北漢遼州,六萬遼軍緊急增援,宋遼之間爆發了首次大規模作戰。開寶元年(968年),宋軍再次攻打北漢,遼軍又派兵支援北漢,被宋軍擊退。直至開寶末年,宋軍不僅未能滅了北漢,反而加深了宋遼兩國之間的矛盾,衝突不斷。
宋太宗趙光義派兵滅了北漢之後來不及休整,立即下令揮兵向北,意圖一舉收復燕、幽十六州。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六月,宋太祖率領十萬大軍禦駕親征遼國,突破遼軍阻截,包圍了幽州。宋軍被遼軍援兵夾擊,大敗於高粱河,被迫退至保定州、關南、鎮州一帶,防禦遼軍。
這年九月,遼景宗派燕王韓國嗣攻打滿城。宋軍預先有準備,示形用兵,故意擺出陣勢給遼軍看。臨到開戰的時候,指揮官卻改變了太宗制定的陣法,合八陣為前後二陣,集中兵力擊敗遼軍,殲敵萬余。太平興國五年(980年)三月,遼軍攻打雁門關,守將楊業與潘美南北夾擊,再次大敗遼軍。這一年冬天,遼景宗親自率領大軍攻打瓦橋關,取得勝利。宋軍以南易水作為屏障,設立防禦陣地。
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四至五月,遼軍兵分三路大舉進攻雁門、滿城、府州,都被宋軍擊敗。遼景宗病死,繼位的聖宗耶律隆緒暫時無暇南顧,宋軍趁機休養生息,廣積糧草,以圖再戰。
雍熙三年(986年),雄州知州賀令圖建議,趁遼帝年幼,蕭太后攝政,內部不穩之機攻遼。宋太宗采納賀令圖意見,決心兵分三路出擊。實際上此時遼國統治集團君臣團結,政治賢明,反觀宋軍糧草準備不足,軍械缺乏,宋軍根本不存在可乘之機,開戰勝算不多。宋太宗不顧大臣反對,也不和宰相商量,便決定對遼用兵。
面對宋軍的大舉進攻,蕭太后帶著小皇帝聖宗親自上前線指揮作戰。最終在岐溝關打敗了宋軍,還俘虜了楊業,宋軍損兵折將,傷亡慘重,血流成河。《楊家將》演義第八回就是依據這次戰鬥做素材,描寫了這場戰事,楊令公為保民族氣節碰死李陵碑。歷史上有不少愛國能人志士為了抗擊外族侵略浴血奮戰,獻身疆場,然而他們流血犧牲並沒有換來和平。
岐溝關之戰宋軍打了大敗仗,喪失精銳部隊數萬,國力大大衰退,被迫在戰略上采取守勢,遼軍則抓住機會乘勢進行反攻。這年冬天,蕭太后命令南京留守耶律休哥為前鋒,率部攻打望都,她自己親自率領主力攻打瀛州。耶律休哥用計戰勝了賀令圖後,率軍到瀛州與主力會和。瀛州數萬宋軍出城迎戰,被遼軍團團包圍,最終全軍覆滅。遼軍乘勝攻打祁、深等州後撤回。此後,遼軍利用騎兵優勢,不斷深入宋境侵擾。
景德元年(1004年)秋,遼朝蕭太后與聖宗領軍大舉攻宋。閏九月,遼軍會集固安,攻打順安軍、威虜軍、北平寨、保州,但是四地都未能攻克。遼軍轉而攻打定州,又被宋軍阻擊在唐河。遼軍於是移師向東攻打瀛州,並利用宋軍降將王繼忠寫信給宋真宗,試探宋真宗的議和決心有到底有多大。十月,遼軍集中兵力攻打瀛州,連攻了十天,不僅沒有攻下瀛州,反而傷亡慘重。十一月,遼軍轉攻天雄軍,又不克,轉而南下破德清軍,威逼澶州,同時襲取通利軍,很不幸,遼軍大將蕭撻凜在查看戰場情況時被宋軍射死。遼軍失去主將士氣大挫,軍心厭戰,又怕駐守在鎮、定兩州的宋軍重兵襲擊側後,便想跟宋朝講和。此時宋軍以澶州為決戰戰場,集中了大批兵力與遼軍對峙,又有宋真宗親自督陣,士氣大振。
就在這時,真宗和寇準等大臣卻擔心遼軍一旦突破澶州,危及首都東京,便向遼國提出願意向遼國進貢銀子、絹帛,與遼國簽訂合約,換取遼國不再南侵。肚子餓有人送食物,想瞌睡有人遞枕頭,本來就想罷兵,一心準備與宋朝簽定和約的遼國撿了個大便宜,不僅能安全退兵,而且每年還能得到大量白銀絹帛進帳,何樂而不為呢?重文輕武的北宋統治者不得不每年給遼國賠償大量的金銀和物質,去換取短暫太平。宋朝終於與遼國簽訂了和約,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檀淵之盟”。
北宋時期,不僅北方有契丹的威脅,西北還有黨項人建立的西夏。同樣威脅趙宋王朝,為了苟安,趙宋皇帝依樣畫葫蘆,參照宋遼和約,與西夏簽訂類似條約,給西夏送去大量錢財,以換取西北邊疆的安寧。
這些故事雖然發生在宋朝建國初期,但是卻深深地影響了宋朝三百余年的國策,為北宋的亡國埋下了伏筆。即便北宋滅亡,金人擄走微欽二帝,只剩下半壁江山,宋高宗依然沒有忘記祖宗的故事,依然堅持重文抑武的國策,時刻提防武將做大,為趙構、秦檜製造嶽飛莫須有冤案提供依據。
中原是華夏民族的龍興之地,數千年來,這塊土地上演過多少膾炙人口的英雄故事。嶽飛生長在這塊土地上,耳聞目染,從小就立志要向英雄們那樣盡忠報國,保國安邦。在周同與陳廣二位師傅的教導下,嶽飛飽讀兵書,武藝練的嫻熟,更促使他向往軍營。
宣和二年,宋金兩國簽訂共同滅遼的“海上之盟”。宣和四年正月,金國按照“海上之盟”的約定出兵攻遼,迅速攻下遼國中京大定府,而宋軍卻止步邊境。恰在此時,宋軍得到遼軍準備以十萬大軍對宋進行報復的邊報。宋廷驚恐萬狀,打算廢除宋金海上盟約退兵回來。宋軍舉棋不定,金軍卻勢如破竹, 連下四城,遼天祚帝西逃。宋廷這才感到,再不出兵,燕京就要被金軍佔領,宋微宗這才急急忙忙命令親信太監童貫帶領十萬大軍“巡邊”。
就在此時,劉韐在真定豎起招兵旗,嶽飛遇到了第一個投軍機會。劉韐是建州崇安五夫人,元祐九年(1094年)中進士,宣和四年(1122年),劉韐被召為河北河東宣撫行軍參議官。聽說朝廷要聯合金人攻打遼國,劉韐決心為朝廷分憂,親自挑選優秀人才入伍。
早就盼望投身軍營,馳騁疆場,殺敵報國的二十歲嶽飛趕到真定應募,在劉韐手下當了一名敢戰士,這年嶽雲四歲,妹妹安娘三歲。
所謂敢戰士,是宋代軍中的特種部隊,在迎擊敵人騎兵的時候,手持長槍站在隊伍最前面的敢死之士,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敢死隊。敢戰士是民間招募的勇士,不是正規軍。別看他不是正規軍,敢戰士的要求可高啦,不是誰想當就能當的,必須具備強大的作戰技能。
短短幾天,兵是招了不少,到底誰有本事,誰又是銀樣鑞槍頭,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劉韐決定來個大比武,以便優中選優。
比武主要比射箭、兵器、和武術。嶽飛天生神力,能開三百石硬弓,而且箭法精準,百步能穿楊,當之無愧的奪得了榜首。嶽飛師承陳廣,武藝勝過師傅,是湯陰一縣無敵的槍手,一杆瀝泉槍舞的滴水不進,沒有遇到對手,再奪兵器競技第一名。
嶽飛武藝高強,作戰又十分英勇,劉韐慧眼識金,非常器重嶽飛,經過選拔,嶽飛當了一名“十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