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有枯氏的使者前來欣邑談判,商討投降之事。
繼續這樣耗下去,有枯氏將會在饑荒中滅亡。
“我不能從你們身上獲得一點好處,還得耗費糧食救濟你們,那我為什麽要接受你們的投降呢?你們耗不起,但是我們欣國耗得起,我們有鹽池,我們可以光明正大地用鹽去交換其他諸侯手中的糧食,並不用擔心饑荒,但是你們呢?你們還能撐多久?一個月?半個月?三天?”
欣冷笑著,他可不做這種明顯虧本的買賣。
反覆商談之下,雙方各退一步。
“我們可以接受欣君的統治,但是我們要成為欣國的國人,而不是成為欣國的奴隸。”
有枯氏使者表示,可以成為欣國的臣民,他們的首領也願意向欣君俯首稱臣,但是,他們必須成為欣國的國人,而不是成為奴隸。
“孤與鈺伯和羅男有約,有枯氏的一切,由三國瓜分,我們欣國可不能獨吞。”欣說道。
“可否能說服鈺羅二國,讓我們的族人也成為鈺羅二國的國人。”有枯氏的使者小心翼翼提問。
“或許可以試試。”欣點點頭答應。
幾天后
鈺伯、羅男、欣男、枯使,紛紛來到欣邑,聚在一起討論有枯氏投降事宜。
“我們羅國民貧國弱,可養不活這麽多國人,我們需要的是乾活的奴隸,暫時不需要這麽多國人。”
羅國體量小,所以直接拒絕了讓投降的枯人成為羅國國人的要求。
鈺伯則思考許久後,表示可以接受一部分枯人成為鈺國的國人,但是不能太多,隻接受五十個枯人成為國人,剩下的枯人來了鈺國,都要成為奴隸。
統治者需要的是當牛做馬的人口,而不是跟自己爭奪利益的人口。
所以,國人的數量只要勉強維持在能鎮壓得住奴隸和周邊蠻夷的程度就行,不能太多,太多了就養不活了。
相反,奴隸多多益善,只要有足夠多的糧食,越多越好。
因此,諸侯們(統治者們)一邊抱怨人太多(吃飯的國人太多),一邊又抱怨人太少(乾活的奴隸太少)。
因為人太多,所以人太少。
“我們欣國,最多可以給你們三十個國人的名額,我們欣邑一共才六十個國人,三十個國人名額,已經很多了,你們如果不願意,那就算了。”
“我們欣國,同樣不缺國人,隻缺乾活的奴隸。”
給出三十個國人名額,已經是欣慷慨大方了。
“如果我們願意向欣君臣服,成為欣君您的臣民,欣君是否可以增加我們的國人名額呢?”有枯氏的使者還在盡力為自己的族人爭取權益。
這時,一位寺人少女端來許多水果。
“一些解渴之物,諸位請嘗。”欣對眾人笑道。
有枯氏使者又向鈺國和羅國表示,只要增加國人名額,他們就願意臣服。
“不了不了,五十個國人已經是極限,我也不需要你們的臣服,誰知道你們今後會不會反叛呢?”
鈺伯拒絕了,他隻想要現成的好處,至於說讓有枯氏臣服,然後花幾十年慢慢同化枯人。
雖說收益很大,但是周期太長,而且風險太高,誰也無法保證枯人的忠誠。
最重要的,是因為枯人的地盤跟鈺國和羅國都不接壤,相互之間隔了一個欣國,統治起來非常不方便,一旦發生反叛,難以鎮壓。
又是一輪反覆的商談之後,投降事宜已經確定好。
有枯氏剩下族人1593人。
480人前往羅國,其中20人成為羅國的國人,剩下460人成為羅國的奴隸。
640人前往鈺國,其中50人成為鈺國的國人,剩下590人成為鈺國的奴隸。
最後的473人,50人成為欣國的國人,剩下423人成為欣國的奴隸,並且,由欣國分封公室子弟前往枯京,成為枯京的采邑主(采邑大夫)。
不僅如此,枯京的城牆必須拆除,有枯氏貴族們(首領、貞人、巫師、武士),必須將自己的子女派到欣邑為質。
同時,枯京改名“枯邑”,由欣的長子“欣龍淵”擔任枯邑的采邑大夫,由羚擔任枯邑的“邑丞”,枯邑的一切大小事務,由欣龍淵決斷。
作為對枯人的補償,欣不會強迫枯人束發戴冠。
成為欣國國人的枯人,可以自願選擇束發戴冠,也可以繼續斷發文身,欣國不會強迫。
欣作為周天子的封臣,如今, uukanshu 又分封自己的長子欣龍淵成為欣國的貴族(采邑大夫)。
按照傳統,欣龍淵的後代子孫,也將以“枯”為氏,以欣為姓,也就是“欣姓枯氏”,欣龍淵的後世子孫們,也將稱呼其為“枯龍淵”“枯子”,因為他們的封地是枯邑,他們又是從欣族分離出來的。
“國君,淵兒還是十二歲的孩子,怎麽能去枯邑那個危險的地方。”
妾室鶯很是不舍自己的孩子,想讓龍淵留在更加安全的欣邑。
“雛鷹不能總是留在巢穴,終究要出去自己展翅飛翔。”
欣絲毫不擔心龍淵的安全,他的正室夫人甯,這七年已經為自己生下了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
就算欣龍淵真的在枯邑被反叛的枯人殺死,欣家依舊有繼承人。
何況,羚的能力有目共睹,他一定可以在枯邑好好輔佐欣龍淵。
有枯氏的使者回到枯京後,枯仁貴族們便聚在一起瓜分了一共120個國人名額。
120個國人名額,欣國給了50個,羅國給了20個,鈺國給了50個。
這120個國人名額,全部被枯人貴族以及自己的親戚給分走了,他們將成為欣、鈺、羅三國的國人,至於普通枯人,則被枯人的貴族們出賣,今後將要成為欣、鈺、羅三國的奴隸。
少年欣龍淵在羚的保護下,也帶著一些欣邑的國人前往枯邑,準備在那裡建立自己的統治。
——
成王十年夏,淮夷叛,王命八師征之……枯戎亦叛,欣子伐之……遂以仁義感化,枯戎歸附。《史記丨欣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