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獻祭的犧牲(祭品)沒有一絲耽誤,我們對您的虔誠沒有一絲違心,我們隻想獲得自由,難道就不行嗎?”
徐偃王兵敗如山倒,他本人也帶著十幾個親衛逃進深山老林,仰天悲愴。
“大王,我們回到徐城,據城自守,與周人死戰到底。”
一位大臣勸諫。
“死戰……”
徐偃王喃喃自語,他不怕死,但他不能讓族人跟著自己一起死,最終,他無奈道:“投了吧。”
“大王!!!”
眾人驚訝。
“投!”徐偃王心意已決,但他以前已經向周昭王投過一次,所以他本人沒辦法再親自投降。
“你們回到徐國,帶著太子向周人臣服,只要周人不屠戮我們,他們要多少,我們就給多少。”
“朕,愧對祖宗,無臉苟活於世。”
徐偃王選擇自殺了斷,一眾徐國大臣收拾遺體,回到徐國,打開城門,向周人投降。
當周人的主力進駐徐國時,另外一支偏師也進駐巢國。
“欣世子以十乘戰車,便控制巢國,真是用兵如神。”
負責領兵進駐巢國的是魯侯。
這個時期的魯國是大國,比之齊國還要強許多,晉楚之流更是遠遠比不上魯國。
魯侯帶著軍隊,暫時接管了巢國,並且將伯聊伏擊巢國主力,十乘戰車偷襲巢城這兩件事上報給穆王。
……
一個月後
宋國
商丘
穆王的主力駐扎在宋國,一方面,宋國距離淮夷比較近,指揮前線反攻方便,另一方面,也是防止宋國這個殷商遺民趁機勾結淮夷。
宋公申嚇得魂飛魄散,連忙招待天子軍隊,又殺死幾十個奴隸,通過人祭的方式來為周天子祈福。
雖然武王分封微子啟時,給予了宋國公爵爵位,還把宋國作為周人的賓客。
但,實際操作就是另一回事了。
歷代天子表面上尊敬宋國這個前朝遺民,但心裡卻一直提防,要不然也不會在宋國周圍分封那麽多姬姓諸侯來監視宋國。
為了安撫宋國這些殷商遺民,周天子沒有強迫宋國廢除人祭,只是不允許宋國在其他國家搞人祭,也不允許宋國拿其他諸侯的國人搞人祭。
宋公在宋國國內可以隨便用奴隸或者蠻夷人祭,可以這是周天子給予的特權。
只是宋公把人牲肉醬端到穆王眼前時,穆王差點嘔吐。
吃過欣國美食的天子,怎麽吃得下宋國的這種黑暗料理。
“這次淮夷叛亂,多虧了宋公攔截,拖住了淮夷一部分兵力,才讓王師能如此順利地剿滅叛軍。”
穆王先是讚賞了宋公的忠誠。
“為天王討伐叛逆,這是我們宋人應盡的職責。”
宋公申又從宗室中,挑選了三個最美麗的少女,送給穆王。
穆王好女色,西巡時,每經過一個國家或者部落,都要跟當地統治者聯姻,娶走對方最美麗的女子。
當初經過欣國時,便娶了欣國兩位美女,抵達西王母之國時,還跟西王母對唱情歌、約定終身。
出發時,穆王身邊的美人不到十名,回到洛邑時,帶回來的美人多達百名。
穆王點點頭,沒有推辭,直接笑納了。
這時,又有前線的使者帶回來最新的軍情。
“大王,魯侯送來軍情。”
使者見宋公申在旁邊,所以沒有直接把軍情說出來,而是取來一個竹筒,裡面塞了一張布帛,布帛上面寫著魯侯匯報的軍情。
穆王接過竹筒,取出布帛,當看到魯侯進駐巢國的內容時,只是一副意料之中的表情,可是看到欣國世子伯聊的戰績時,立馬吃驚了。
“欣聖公後繼有人啊。”
穆王在腦海中構思著如何賞賜亳聊。
“不如封他做巢國國君,如此,還能順帶控制巢夷。”
穆王思慮再三,最終確定答案。
那就是將巢國一分為三,分為東巢國、北巢國、南巢國。
北巢國靠近徐國,南巢過靠近江水,東巢國靠近居巢湖。
冊封欣國世子聊為東巢國君,也就是東巢伯。
冊封魯侯之子為南巢伯。
冊封祭公之子為北巢伯。
這裡的伯,不是鈺伯那種畿外方伯,而是畿內伯。
畿外方伯的地位還要比侯爵的地位高一些,而畿內伯的地位則比侯爵低一些。
衛國有時是方伯,有時又是侯爵,這跟天子對衛國的地位有關。
需要衛國統領南陽諸侯時,衛國就是方伯,不需要時,衛國就是侯國。
(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的河內地,此時稱之為南陽地。)
穆王想要把王畿直轄的范圍擴大到淮水流域,強化對淮夷的控制,解決淮夷叛亂問題。
把巢國切割成三塊,由三個不同的國君統領,讓巢夷無法團結起來叛亂。
至於徐國,則類似武王時期的武庚一樣,名義上,徐王是徐國的統治者,但是,天子將會任命姬姓宗室成為徐國的大臣,以此來監視徐國。
巢國靠近揚越之地,既然來都來了,穆王乾脆又帶著軍隊去揚越之地巡遊,降服了幾個揚越地區的部落,隨便冊封了幾個子爵,這才帶著軍隊班師回朝。
而此時,伯聊也有了兩個身份。
他不僅是欣國的世子,同時也是巢國的國君。
不過,伯聊對於便過並沒有一絲一毫歸屬感,找書苑zhaoshuyuan 也不打算發展這片飛地。
“巢國遠離中土,更加遠離我欣國,難以控制,一旦淮夷再次叛亂,巢人一定會驅逐我這個巢國國君,我就算把巢國發展得再好,那也是給別人做嫁衣,不如趁著現在勉強還能控制巢國的機會,榨乾巢國,把巢國的人口財富全部轉移但欣國本土,窮盡巢人而富我欣人。”
伯聊沒有忘記聖祖定下來的百年大計,把向西征服蠻夷作為主要擴張目標,至於巢國這種意外收獲,沒必要太過在意。
如果為了保住巢國,而把欣國的國力大老遠投放到淮水流域,勢必會導致欣國在本土的擴張變慢,這不符合聖祖臨終前為欣國制定的百年大計。
欣臨終前為後世子孫定下這樣的百年大計,也是考慮到魏國的教訓,在欣穿越前的時空,戰國初期的魏國,本來依靠著魏文侯時期的變法迅速強大,卻又因為魏武侯和魏惠王的盲目擴張,最終衰落。
魏武侯魏惠王兩父子,既想要中原,又想中山國,既想要東方,又想要西方,既想要統一三晉,又想要對抗邊緣大國,他全都要。
全都要的結果就是,全都要不到。
欣國不能陷入魏國那樣的陷阱,與其四處開戰,哪都想要,不如定好百年大計,就盯著一個目標使勁擴張,其他目標都不管。
巢國對於欣國而言,就好比中山國對於魏國而言,得到自然是最好的,失去也無所謂,沒必要浪費國力去保住這塊飛地,否則只能是白白損耗國力,到頭來,中山國/巢國保不住,本土魏國/欣國又沒發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