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兩方就如同紅眼的獅子,已經逐漸無法控制各自的行動,所有的思考都圍繞著戰爭展開,最終雙方決定將最後的有生力量——預備力量投入戰場進行最後的廝殺,史稱“少子之戰”。
時間來到南方憲皇帝六年,北方奉誠可汗二十二年,雙方開始了新一輪的戰爭。
這一次雙方將打破傳統,令所有在征兵年齡范圍內的人全部進入兵營,不再區分家中是否只有一個兒子或只剩一個兒子。雙方在經歷了多年戰爭後,家中長子基本上都死於戰場,每家每戶原本還有“少子守家”的傳統,如今也按照最新要求前往前線。
戰爭到這裡,原本已經無力再繼續,可是戰爭這頭巨獸在暴食完所有資源之後,連最後所剩的也要一並吞沒。
停不下來的戰爭,停不下來的仇恨,停不下來的憤怒……
每一家都和敵國有著或多或少的國仇家恨,每一家都有人喪命於敵國的屠刀之下,每一家都有人埋沒於戰場上(屍骨未見),每一家都等待著向敵方射出致命之箭……
東、中、西三線戰場上的老兵逐漸殆盡,上一次全國范圍內征兵補充的預備軍在此刻已經可以稱為“老兵”,前線戰場早已通過一場又一場的實踐教會如何去作戰,又根據現有情況學會如何能快速“保命”,敵方的進攻方式,什麽情況下是大規模的進攻,什麽情況下是小規模的進攻,什麽情況又只是偶爾的遊擊進攻……在這裡,要比兵書上所述的還要精彩、還要簡潔、還要真實……
因為戰場的命令最終是需要前線每一個士兵去執行的,除了考慮天時、地利之外,人的因素在某種程度上是至關重要的。
這一次,雙方再也沒有之前的大規模包圍、反包圍的戰略,更多的是開始在防禦對方的進攻,以確保陣地和關口的存在。戰場前線的士兵已經逐漸開始明白,這是一場無望的戰爭,也不是之前所宣傳的那樣,“敵方多麽軟弱,我方多麽強大”“勝利就在前方”“只要進攻就能夠獲得勝利”“勝利永遠屬於我方”“殺死敵軍就如殺死一隻螞蟻”……
“少子之戰”從東線到西線,每一處的士兵在最初認識可能不同,但隨著時間進入南方憲皇帝九年,北方奉誠可汗二十五年,戰場實地的經歷,使得士兵們更加成熟的認識自己,使得士兵們更清楚戰場的態勢,使得士兵們更清楚如何確保自己的安全……
一旦某一種大眾都能感受到真實且正確的思想在蔓延時,也許一開始只是兩三人的感受,隨後成為兩三十人的感受,再其後成為兩三百人的感受,最終這股思想潮流就將淹沒所有“有良知”的人,這一思想的覺醒,將所有的強迫、支配、奴役、附屬等思想通通驅逐,而代之以對人本身的重視與尊重。
雙方的戰爭在這種互相可以感受到的思想中,逐漸發生著變化……這種變化不是憑空而來的,更不是空穴來風,而是不斷交流、互動(甚至戰爭)、溝通中產生的“共通情緒或認知”。猶如春風化雨般的潤物細無聲。
也許人類的真理不在於鏗鏘有力的宣傳,而在於你我能感受到的共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