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劄很喜歡晏子,可就像對魯國的叔孫穆子一樣,他同樣對晏嬰說,晏子當速速歸還自己的食邑和政務,這樣才能免於禍患,齊國的政權看來是要有所歸屬了,如果沒有歸於一方,那麽動亂是不會停止的。
晏子很敬重季劄,便通過陳桓子將自己的賜邑和政務交了上去,因此沒有在齊國欒氏、高氏之亂中遭難。
離開齊國之後之後,季劄又去了鄭國,見了子產,就像是見到了老朋友一樣,送給了子產白絹帶,子產回贈了給他絲綢錦衣。
季劄對子產說,鄭國的執政者太奢侈了,必然會招來禍端,鄭國的國事一定會到你的手上,如果你當政,謹記一定要恪守禮法,那樣才不會產生動亂。
到了衛國,見到了蘧瑗等一眾衛國大夫,就感歎,衛國有如此多的君子,肯定不會有什麽禍端。
衛國大夫孫文子為季劄擊磬,可季劄聽完之後,卻說,聲音太悲傷了,衛國的禍亂可能由此而來。
也就是這一年,衛國國君衛獻公去世。
季劄從衛國前往晉國,在戚地(孫文子的封地)留宿,聽到了鍾聲,就感歎君主新喪還沒有下葬,竟然就奏樂。
他說,他聽說過,發動叛亂卻沒有德行的人,是會遭到討伐的,孫文子本就因為(驅逐衛獻公)而就備受詬病,擔憂還來不及,怎麽能夠享樂呢?孫文子這樣做,不就等於是燕子在帳幕上築巢嗎?
結果,孫文子聽說了之後,就再也不聽音樂了。
季劄來到晉國之後,見到了晉國大夫趙文子、韓宣子、魏獻子,很佩服他們,感歎道,晉國的權力大概要歸屬於他們三家了。
他十分喜歡晉國大夫叔向(反對子產鑄刑書的那位),於是在離開晉國的時候勸告他,晉國君主奢侈享樂,他的臣子卻多是賢能的人,晉國的權力一定會轉移到大夫的手裡,你喜歡直言,一定要避免禍患加身。
季劄這次出使中原五國的經歷,記載於《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而關於季劄出使的事跡中,有一個特別感人的事故。
在季劄第一次出使列國的時候,路過徐國,與徐國國君會面,徐國國君很喜歡季劄的佩劍,但沒有開口。
季劄雖然知道徐君喜歡自己的寶劍,但是他還要出使列國,不能沒有佩劍,所以哪怕心中想把寶劍送給徐君,但也只能等到出使結束再說了。
可是沒有想到,等到他結束列國之行,再次路過徐國的時候,徐國國君已經去世了。
他大感遺憾,但是心中既然已經決定把佩劍送給徐君,他就沒有反悔,想要送給繼任的徐國國君。
當時的徐國國君沒有接受,季劄於是便把自己的佩劍掛在了亡故徐君的墳前。
孔子雲:“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季劄與人相交,哪怕只是心中有念,也能做到信守其念,古之君子,良德莫如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