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孔子所說的那樣,‘子不語怪力亂神’。
可商朝在起事之初,卻就陷入了鬼神之力的誘惑之中。
當年成湯還是商國國君的時候,征討臨近諸侯,面對不加祭祀的葛國,就以不敬鬼神為由出兵攻打。
夏桀殘暴,湯又指出夏桀的所作所為已經引起上天的不滿,他的出兵討伐乃是上天的旨意。
而這一點也算是商朝在王朝歷史上的一個創舉,夏禹有著大功績和正統的王位傳承,啟掌管著部落聯盟的權力,他們根本就不需要任何更多神秘層次的名義來建立王朝。
可對於任何一個企圖顛覆舊勢力的野心家來說,上天的名義能夠給他們帶來的好處是極多的,在矇昧未開的時代,那就是民眾的支持和大義的碾壓,哪怕僅僅只是表面意義上。
商湯的成功,並不僅僅代表著一個王朝的建立,開國之君的所作所為給後世子孫與天下百姓留下影響是極其深遠的
王權天授、崇敬鬼神的觀念為統治者所接受並應用之後,王朝上下便也會隨著有大變動。
後人以前人為製,弱者以強者為尊。
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在太茂七年,亳(bó)地有怪異的桑樹與楮(chǔ)樹合生在朝堂之上,且一夜之間就有一人合抱大小。
太茂感到害怕,便詢問國相伊陟,伊陟答道:“臣聞妖不勝德,帝之政其有闕與?帝其修德。”
伊陟大概的意思便是,臣聽說過,妖魔鬼怪是不能戰勝有德行的人,大王的為政或許有什麽過錯,(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如果大王能夠修養德行、仁政,(自然就能免除災禍)。
太茂聽從了伊陟的建議,桑樹與楮樹很快便枯萎了。
伊陟的這句話其實很好得反映了當時商王朝的鬼神文化,鬼神的文明籠罩在商王朝的頭頂,但君主賢士內修聖德、外輔仁德,敬鬼神卻不畏鬼神。
而後一句則頗有後世天人感應的意思在裡面。
商王朝的鬼神文化是深刻而隨處可見的,他體現在民眾的日常生活之中,也在貴族王公的祭祀墓葬之中。
可到了商王朝的後期,鬼神文化在數百年的發展之中,漸漸式微了,隨著神權在與王權的鬥爭中最終被壓製,原始血腥的鬼神文化退出了歷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