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人向魯國要求百牢之禮(一牛、一羊、一豕為一牢),魯國大夫子服景伯便說,這是先王都不曾有的事情?
吳國人則表示,宋國設百牢之禮與我,魯國不可以落後宋國。況且魯國曾招待晉國大夫超過十牢,吳王要求百牢,不也是可以的嗎?
子服景伯答,表示,晉國范鞅貪婪而丟棄了禮儀,以大國來迫使我國恐懼,所以我國才設十一牢招待它。吳王如果以禮來命令諸侯,那麽禮儀就是有定數的。吳王如果丟棄禮儀,那麽就太過分了。周朝稱王,制定禮儀,天子之牢不過是十二,因為這是天的大數。如今丟棄周禮,而且說一定要百牢之禮,那也隻好聽從執事的命令了。
吳國人沒有理會景伯,景伯便表示,吳國恐怕快要滅亡了,拋棄上天而違背根本。但如果不給,一定會加害於魯國。
於是,魯國便按照吳國人的要求設享禮。
吳國太宰伯嚭召見季康子,季康子便讓子貢前去辭謝。
太宰噽就說,貴國國君都走了這麽遠的路,大夫卻不出門,這是什麽禮儀?
子貢答,怎麽敢把這當做禮儀?只是畏懼大國。大國不以禮來命令諸侯,如果不用禮的話,那麽後果便無法預知了。我國國君奉命前來,大臣怎麽敢丟棄國家呢?太伯(吳國開國國君)穿著禮服來推行周禮,仲雍(太伯之弟,吳國第二任國君)繼承他,剪短頭髮,刺上紋身,作為裝飾,難道這就合於禮嗎?都是有原因的。
子貢從鄫地返回,向季康子稟告,季康子由此認為吳國是乾不出什麽事業來的。
季康子準備攻打邾國,宴請諸大夫一起商量。
子服景伯便說,表示,小國用來事奉大國的,是信;大國用來保護小國的,是仁。違背大國,是不信,攻打小國,是不仁。百姓由城邑保護,城邑由德行來保護,丟掉了信與仁,就危險了,還能保護什麽呢?
孟懿子則問,那麽各位以為如何?誰的主意好,我就支持。
諸大夫回答,表示,大禹在塗山會和諸侯,執掌玉帛的有萬國。如今存在的,沒有幾十個了。就是因為大國不保護小國,小國不事奉大國。明知道一定會有危險,為什麽不說呢?魯國的德行與邾國相同,如今想要以大兵來加於邾國,這能行嗎?
魯國諸大夫因此不歡而散。
秋季,魯國攻打邾國,邾國沒有防備,季康子率軍攻到了邾國國都的范門,還能聽到樂鍾的聲音。
邾隱公不聽從大夫的勸諫,茅成子想要向吳國求援,邾隱公不答應,表示,魯國敲打梆子的聲音,在邾國可以聽到。吳國距離我們有兩千裡,沒有三個月不能到達,哪裡能管的上我們?況且我國國內的力量就不足以應對魯國嗎?
八月,魯國軍隊攻入邾國國都,擒獲邾隱公。
邾國的茅夷鴻帶著禮物自己到吳國去求援,說動了吳王夫差救邾攻魯。
這一年,曹國宣布與晉國斷交,並且派兵攻打宋國,使得宋景公率軍包圍曹國,晉國沒有前來援助。
先聖孔丘回到了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