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王朝的腐朽 > 第536章 魏安王(3)

王朝的腐朽 第536章 魏安王(3)

簡繁轉換
作者:立日耳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08-27 13:50:34 来源:搜书1

魏安釐王十年,即公元前二六七年,在魏國為質子的秦國太子去世。

魏安釐王十一年,即公元前二六六年,秦國人攻打魏國,奪取郪丘。

這一年,趙國國君趙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趙孝成王繼位。

齊國、楚國相互約定,聯合攻打魏國。

魏國人因此前往秦國求援,派出的使臣絡繹不絕,可秦國的救援卻沒有到來。

魏國有一個人叫唐雎,九十多歲了,進見安釐王,表示,老臣請求向西入秦國遊說秦王,必定讓秦軍在臣離秦之前出發。

安釐王再拜,準備好車馬派遣唐雎前往秦國。

唐雎到達秦國,進見秦昭襄王。

昭襄王表示,老人家疲憊不堪地遠來秦國,太辛苦了。魏人來求救已經數次,寡人知道魏國的危急了。

唐雎回答,大王既然已經知道魏國的危急卻不派兵救援,臣私下裡認為是出謀劃策的臣子無能。魏國,乃是萬乘之國,之所以向西侍奉秦國,稱為東方的藩屬,接受秦國賜予的衣冠,春秋兩季都送來祭品,是因為秦國的強大足以成為同盟。如今齊、楚兩國的軍隊已經在魏國的郊外會合,可秦國的卻不發兵救援,也就是仗著魏國還沒有到危急的時候。如果魏國到了危急存亡之時,就要割地求和來加入合縱,大王還需要去救援什麽呢?一定要等到它危急了才去救援,這是失去了東邊作為藩屬的魏國而增強了齊、楚兩國,對大王有什麽利處呢?

秦昭襄王聽從了唐雎的意見,發兵救魏,魏國得以安定。

趙國人對安釐王說,為我殺了范痤,我願意獻上七十裡土地。

安釐王表示,好。

於是派官吏逮捕范痤,包圍了他的家卻沒有殺他。

范痤因此爬上屋頂騎在屋頂上,對使者說,與其用死范痤去交易,不如用活的范痤去作交易。如果把我范痤殺了,趙國卻不給大王土地,那麽大王將怎麽辦呢?所以不如與趙國先把割讓的土地劃定,然後再殺了我。

安釐王聽聞之後,表示,好。

范痤因此上書給信陵君,表示,痤,乃是過去魏國面子的國相,趙國用割地為條件要殺我,而魏王聽從了。如果強秦想要沿用趙國的辦法來對付您,那麽您將怎麽辦?

於是,信陵君向安釐王進言,釋放了范痤。

安釐王因為秦國救援魏國,想要親近秦國,攻打韓國,收復魏國以前的國土。

信陵君因此向安釐王進言:

秦國與戎狄有相同的習俗,有虎狼一般的心腸,貪婪好利而不講信用,不懂得禮義德行。如果有利的話,連親戚兄弟都不顧,像是禽獸一般,這是天人的共識,他們不曾施厚恩,積大德。所以太后雖是秦王的母親,卻由於憂慮死去,穰侯是秦王的舅父,功勞沒有比他大的,可是竟然將他驅逐;秦王的兩個弟弟無罪,卻一再得被削奪封地。對於親戚尚且如此,何況是對於仇敵之國呢?如今大王與秦國共同攻打韓國就會愈加接近秦國的禍害,臣對此感到十分疑惑。大王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就是不明,群臣沒有來向您奏聞這個道理就是不忠。

如今韓國依靠一個女子輔佐幼弱的君主,國內有大亂外與秦、魏兩國的強兵交戰,大王以為它還不會滅亡嗎?韓國滅亡了,秦國將要佔領鄭地,與大梁相鄰,大王以為能夠安寧嗎?大王想要得到魏國原來的國土,就要依靠與秦國親近,大王以為這會有利嗎?

秦國不是一個安分的國家,韓國滅亡之後必將再起事端,再起事端必定要尋找容易和有利的目標,而如果從容易和有利來考慮,就不會攻打趙國和楚國。這是為什麽呢?如果翻過大山涉過黃河,穿過韓國的上黨去攻打趙國,那不過是重複閼與之戰的失敗,秦國必定不會這樣做。如果取道河內,背向鄴城、朝歌,橫渡漳水、滏水,與趙國士卒在邯鄲郊外決戰,這恐怕會遇到智伯那樣的災禍,秦國又不敢這麽做。攻打楚國,要取道涉谷,行軍三千裡,去攻打冥阨之塞,所需要行軍的路途太遠,工大的地方有太艱難,秦國又不會這樣做。如果取道河外,背向大梁,右邊是上蔡、召陵,與楚國士卒在陳城郊外交戰,秦國又不敢這樣做。所以,秦國必定不會攻打趙國和楚國,更不會攻打衛國和齊國。

韓國滅亡之後,秦國出兵之日,除去魏國就沒有可攻打的了。秦國本就佔有懷邑、茅邑、邢丘,如果在垝(gu)津築城逼迫河內,河內的共城、汲邑,必定危險;秦國據有鄭地,得到垣雍,決開熒澤,引大水灌溉大梁,大梁必亡。大王派使者前往秦國已經成了過失,又讓秦國厭惡安陵氏,秦國早就想要誅滅它了。秦國的葉陽、昆陽與魏國的舞陽相鄰,聽任使者使秦國厭惡安陵氏,任安陵氏為秦國所滅,秦軍就會繞過舞陽北邊,從東邊逼近許地,這樣南方必定危急,這對魏國無害嗎?

憎惡韓國,不喜愛安陵氏是可以的,可是不擔心秦國不愛南方那就錯了。從卡,秦國在河西晉國故地,離大梁有千裡之遠,有黃河和高山阻攔,有周和韓國將它隔開。自從林鄉一戰之後,秦國七次攻打魏國,五次攻入囿中,邊境城邑都被攻克,文台被毀,垂都被燒,林木被伐,麋鹿被獵盡,國都屢次被圍困。秦軍又長驅大梁以北,東邊打到陶、衛兩城的郊外,北邊打到平監。魏國所丟失給秦國的,山南山北,河外河內,大縣數十個,名都數百個。秦國在河西晉國故地,離大梁千裡的時候,禍患已經如此了。又何況讓秦國滅了韓國,據有鄭地,沒有黃河高山阻攔,沒有周和韓國隔開它,離大梁只有百裡,禍患必然從此開始。

從前,合縱不成功,是因為楚國、魏國互相猜疑,韓國又不可能參加盟約。如今韓國遭受兵禍三年,秦國使它屈從同它講和,韓國知道要亡了可是不肯聽從,反而送質子到趙國,表示願意做天下諸侯的先鋒與秦國死戰。楚、趙兩國必定集結軍隊,他們都知道秦國的貪欲是無窮的,除非把天下諸侯完全滅亡,使海內之民都臣服於秦國,它是不會罷休的。所以臣願意用合縱來侍奉大王,大王應當盡快接受楚國、趙國的盟約,挾持韓國的人質來保全韓國,然後向韓國求取故地, 韓國必定送還。

保存韓國、安定魏國而有利於天下,這是上天賜予大王的良機。開通共城、寧邑到韓國上黨的道路,使它經過安成,出入的人都要賦稅,這就是魏國又把韓國的上黨作為抵押。如果有了這些賦稅,就足夠使國家富足。韓國必然感激魏國、愛戴魏國、尊崇魏國、懼怕魏國,韓國必定不敢背叛魏國,這樣韓國就成為了魏國的郡縣。魏國得到韓國以為郡縣,衛地、大梁、河外必然能夠安定。如果不保存韓國,二周、安陵必定危急,楚國、趙國大敗之後,衛國、齊國必然懼怕,天下諸侯都向西入秦朝拜稱臣的日子就不遠了。

安釐王之時,秦國之國力已遠在六國任意一國之上,天下諸侯無不畏懼秦國。秦國以遠交近攻之策,削弱各國,分裂合縱之勢。秦之所以救魏,非親魏愛魏,使諸侯不能合力也。魏欲親秦而伐韓,實秦之所欲也,而不能利魏。今魏得故土,韓失其地,魏勞其民,而秦兵轉瞬有至矣。

秦之所欲者,吞並六國,一統天下,諸侯之中所能明曉者不在少數,而安釐王不能,實身居其位,所系者繁,所慮者甚,得之而惶恐,心存僥幸。

信陵君,天下賢才,通兵法,知人心。雖以禮樂之體辨秦有所偏頗,而深知秦國之志,真賢臣也。

而信陵君所言,合縱盟約,可一時抗秦,難解秦國之患也。秦強魏弱,雖有合縱,而列國之兵不可久用,人心紛亂,六國之力可抵秦國之兵,六國之心難擋秦國計謀。魏不敵秦國,又不能自強其力,列國再來征伐,徒壯大秦國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