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煒楓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也是華夏民族的精神象征,中華兒女是龍的傳人。“龍”在中華文化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情結,代表著吉祥、活力、權力和勇敢。
在古代神話傳說中龍是神異動物,它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龍,是剛柔並濟的代表,是屈伸自如的象征,是天時的順應者。做人當如龍,在能屈能伸中彰顯大丈夫本色,在剛柔並濟中靜待天時。
做人當如龍,要有龍的剛健,要有剛強不屈的錚錚鐵骨。“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鄭板橋筆下的竹子在經歷無數磨難和打擊後依然堅強挺拔,做人亦當如此。君不見,蘇武留居匈奴,持符節放羊十九載仍誓死不降,維護了漢民族的尊嚴;君不見,司馬遷身受宮刑,仍忍辱負重,發憤著書,寫出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君不見,譚嗣同在抗訴,“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為戊戌變法灑下了滿腔熱血。他們是中國的脊梁,他們如龍之剛健,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剛健的含義。
做人當如龍,要有龍的柔順,要有能屈能伸的氣度。“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這並不是懦弱的表現,而是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淮陰侯韓信能受胯下之辱,終成一代名將;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終能憑三千越甲吞吳,一雪前恥;鄧小平“三起三落”,終能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引領中國走向繁榮富強。他們如龍之柔順,能屈能伸,在屈辱中保全了自己,在退讓中積蓄了力量,最終成就了非凡的人生。
做人當如龍,要有靜待天時的智慧。“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龍在春分時節登天,在秋分時節潛淵,這是大自然的規律。人亦如此,要順應天時,等待時機。楚莊王“三年不鳴,一鳴驚人”,最終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薑子牙溪邊垂釣,等待明主,終助武王伐紂,建立周朝;諸葛亮隱居隆中,潛心讀書,靜觀天下之變,終等來劉備“三顧茅廬”,輔佐其三分天下。他們如龍之智慧,靜待天時,在等待中磨礪自己,在等待中提升自己,最終抓住時機,一飛衝天。
《周易》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做人當如龍,既要有剛健的自強不息,又要有柔順的厚德載物,還要有靜待天時的智慧。如此,方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行走自如,成為一個真正的大丈夫。
在2024年這個龍年裡,學習、領悟龍的精神,以龍為鑒,要有攀登高峰的勇氣,又要有低頭沉思的定力,認清現實,給自己一個準確定位。始終堅持“向上走,向下看,向內求”,順天應人,相機行事。能耐住潛龍在淵的寂寞,又要有飛龍在天的理想,不放棄學習,抓住重點,有“龍袞九章、但挈一領”的智慧,拒絕內耗、躺平,將時間和精力用於最有價值的事上,並滿懷激情為之不懈奮鬥。在新的龍年裡,期待飛龍在天……
2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