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日月燃明 > 第7章 朝局 二 黨同伐異

日月燃明 第7章 朝局 二 黨同伐異

簡繁轉換
作者:螳刀V三山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08-27 13:50:36 来源:搜书1

而且消極的面對還不行,還要從兩根朽木中選一根不那麽朽的當拐棍。至於想要一根結實的棍子,那只能自己先種樹,終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大曌此種病弱之態,已經非止百年;隻知黨爭、將國家百姓拋諸腦後的朝廷惡性生態也有至少三十多年了。

三十多年前,萬歷中後期,東林顧憲成進入主管官員的吏部為官之後,吏部與言官呼應,在朝官員與在野士林呼應,東林黨開始咄咄逼人,甚至利用“京察”考核官員之機,極力排斥異己,極力想要獨佔朝堂。

齊、浙、楚諸黨或說與東林意見不同的官員自然不願坐以待斃被貶斥,於是抱起團來殊死反擊。朝堂之上因此惡鬥不止。

黨同伐異、主動出擊也好,不得不應對、為求自保也罷,無論是出於主動還是被動,勾連朋黨、黨同伐異、勾心鬥角、無事生非成了大部分官員躲不過去的必修課,大部分朝廷官員的精力都用在將對方驅逐出朝廷、讓自己這一方佔據朝廷上。很少有人朝水深火熱的小民看上一眼,更沒有人向邊疆山林中看一看、看看有沒有毒蛇複蘇做大、危害國家。

一切精力都用在爭權奪利、把不同意見的人罵成小人邪黨上。

時人有言,“今日之爭,始於門戶,門戶始於東林,東林倡於顧憲成”,“今天下之言東林者,以其黨禍與國運終始......且依附者之不純為君子也,終是東漢黨錮中人物”。

王戰覺得,其言不可謂不精準。

及至七年前,萬歷帝駕崩,天啟的父皇泰昌帝登基,東林立刻迎來了遠勝萬歷朝的機會:泰昌帝接受了周嘉謨的建議,迅速召回東林諸人,登基僅八天就啟用何喬遠為光祿少卿,東林大佬鄒元標也與何喬遠同一天抵達京城,同時泰昌帝還啟用汪應蛟為南京戶部尚書。南北兩京,東林俱起。

泰昌帝短命,一個月便駕崩了,十五歲的天啟帝登基。

登基之事中,除了大太監王安、英國公張惟賢、閣老劉一燝、方從哲,東林黨尤其是楊漣、惠世揚、左光鬥、周嘉謨等人也參與了移宮之舉,擁立天啟。東林也與王安交好,還有泰昌帝的做法在先,因而東林順理成章地得到了天啟的信重。

信重之下,東林諸人迅速返朝升遷:

高攀龍由天啟初年的光祿寺少卿、大理寺少卿,一直升至天啟四年八月的左都禦史;馮從吾任大理寺少卿;王紀任刑部尚書;孫慎行任禮部尚書;汪應蛟從南京調至京城任戶部尚書;鄒元標先任刑部右侍郎,再升為都察院總憲:都察院左都禦史;趙南星則由工部右侍郎升至掛左都禦史銜的吏部尚書;其余左光鬥楊漣、李邦華、鄭三俊、黃尊素、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顧大章、曹於汴等人則各任都察院左副都禦史、左僉都禦史、禦史、吏科都給事中、給事中、刑部主事等職務。

掌行政的各部、掌律法的三法司、掌言路輿論和監察彈劾的六科與都察院,一時俱落於盈朝“眾正”手中。

這些人升遷過程當中,方從哲被趕出朝堂,出身福清、曾被錢謙益評價為“東林諸子,奉福清為倫魁”的葉向高則在天啟元年十月再度成為內閣首輔。。

到了天啟三年,黨同伐異、排斥異己的好時機來了:

天啟三年是“京察”之年。所謂“京察”,就是內閣牽頭,吏部與都察院對京城官員進行考核,不合格的將會遭到貶黜且終生不得再次為官。主掌吏部的趙南星早已摩拳擦掌,就等著“京察”的到來,此時立刻在第一時間將“小人”、“邪黨”列為目標。

天啟四年二月,癸亥京察結果公布——天啟三年是癸亥年,因此這一次的京察被稱為“癸亥京察”——南北兩京被貶斥者達三百三十八人。這當中,除了與東林對抗的所謂“黨人”,還有許多不屬於任何朋黨的人,只是平素與東林意見相左,甚至有一些被認為是東林的人,只因素來溫和持中、不願激烈行事,此次都被貶斥,實為大曌開國以來絕無僅有。

此次貶斥之後,東林之外,萬馬齊喑。吏部人事,刑部司法,涉及官員名聲與彈劾的六科與都查院監查大權,更為牢固的掌握於東林之手,東林達成了朝堂獨大的目標,實現了“君子”們心心念念的所謂“眾正盈朝”。

所有不肯依附東林的人,至此也都成了東林的敵人——不想黨爭也不行了,只要不讚同東林官員的意見,都是“邪黨”, 哪怕你這邪黨並未依附魏忠賢甚至也反對魏忠賢。

投靠魏忠賢的人遂急速增多,並互為臂助,多方援引,為魏忠賢引見聚攏了一大批人。史書上,後來的欽定逆案中,有五十多人就是這次京察中被趙南星貶斥的,也是在被貶斥之後投靠魏忠賢的。

此次京察之前,魏忠賢不過就是個得寵的太監,身邊環繞的也多是大小太監,沒什麽像樣的官場人才;此次京察之後,朝堂上東林獨大,而魏忠賢身邊也開始人才濟濟、冠蓋雲集,後來連榜眼施鳳來、探花張瑞圖這樣的科舉大才都投靠了魏忠賢。

可以說,正是萬歷二十一年癸巳京察中東林黨的所作所為逼迫出了齊、浙、楚黨,也正是三十年後的天啟三年癸亥京察中東林黨的所作所為生生創造出了閹黨。

東林日後遭魏忠賢一黨殘酷打擊之果,始於天啟三年癸亥京察之因。

可笑的是,此次為國家“考評官員、選拔棟梁”的京察之前,極受信重的東林已經佔據朝堂諸多要職,而就在他們這些朝廷大員的俯視之下,朝堂千裡之外,天啟元年,撫順、鐵嶺、沈陽、遼陽失陷,遼東易手;天啟二年,廣寧大敗,遼西盡喪,山海關外盡落敵手。

時至今日,當年駐扎廣寧之主官、葉向高的門生、手掌十三萬大軍的廢物巡撫王化貞仍然活著,而屢次臨危受命、挽救危局、從山海關北上時手中只有五千兵力的遼東經略熊廷弼卻已經被斬首。

“大曌膏肓之態,始於黨爭;黨同伐異,始於三十五年前。可恨!”王戰心中評斷,充滿歎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