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離開黃覺寺時他身穿一件破袈裟,回來時還是一身破袈裟,也不知在何處淘換的,頭型沒變,臉型沒變,身體長高了,也強壯了,眉頭緊鎖,看人的眼神透著一股咄咄逼人的英氣,此刻的他除了是一位有模有樣的出家人,還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戰士,那種地包天的臉型配上此刻的滄桑看上去相當的酷斃。
外出歸來總得要跟家裡的人帶點禮物,朱重八給高彬法師帶了一串黃花梨製成的佛珠,高彬法師嘴上表現得很淡定,但內心這早已樂開了花,如果葛大爺在場定叫他“笑出來吧,別繃著了。”自此高彬法師對他的態度有所好轉,家小及師兄弟們也沒再處處為難他,都知道這小子跟以前大不一樣了,開竅了。畢竟就朱重八帶回來的禮物最為貴重,實力在哪兒擺著呢,沒說的。
四年前一起外出的師兄弟,回來的只有一半,聽說有的在半道上餓死了,有的一去在沒有音訊,不知是不是找到了好的出路。
元朝國家的形式並沒有因為朱重八的重返變得好轉,反而更加嚴重,原來半年不下一次雨,現在是下雨一下下半年,旱災鬧完鬧洪災,田裡的莊家還沒從乾枯的勁裡緩過來就被淹死了,真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朱重八在外飄蕩了四年之後再次回到黃覺寺,並不是“社會大學”的學製真的是四年,分析原因大致有以下兩點:一是目前災情越來越嚴重,這事現實狀況,要飯的收入遠不如從前,再在外邊混下去估計得餓死;其次是外邊明教、彌勒教的宗教教會與官府衝突愈發激烈,自己又秘密加入了明教組織,最近教會裡的人被官府殺害的人太多,再不跑早晚得領盒飯。
其實從宋朝末年起,民間的教會組織與元朝政府的武裝衝突就一直沒間斷過,大部分發生在浙江、江西和安徽區域,浙江地區的民間暴動次數統計最高,肯定也是最激烈的。
四年的遊歷生涯讓朱重八意識到一個問題,識文斷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尤其是對於有理想的青年,沒有文化的青年最後只能成為一個無用的老人。
這次回到黃覺寺他除了偶爾跟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宣傳明教的教義之外,還跟著長老們努力的學習佛經裡邊的文字,雖然對佛經裡的內涵並不感興趣,但他一直努力的記住佛經裡出現的每一個字。
此時的黃覺寺有再次出現了它的輝煌,很多和尚又能在夜裡看到朱重八居住的屋內發出紅光,如果當時有喜歡研究自然科學的僧人一定會懷疑朱重八的體內是否含磷超標。
跟著廟裡的長老去地主家為死人做倒頭經的時候,朱重八總會借機忽悠地主,叫地主去收集一些諸子百家的經書,到底是不是諸子百家的書他也不知道,收集好了會帶走,說是回寺裡為死者超度,轉世投胎的時候定做翰林大官。實際他收集回去是自己學習去了。
由於基礎太差,學習起來頗為費勁,那時候沒有翻譯軟件,寺裡的和尚基本都是半文盲學歷,沒法不恥下問,所以朱重八讀書大多時候只能讀個大概,一本書、一段話讀過之後只能能夠基本掌握大致的內涵,這樣已經很不錯了,畢竟自學能有這樣的悟性也是世間少有。
人可以不上學但不能不讀書,書裡有你想要的一切,朱重八正是有了這樣的意識才沒有一輩子當和尚。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充實的時間總是過得很快滴,特別是你在埋頭讀書而別人在夜場玩得很嗨的時候。
除了學習,朱重八的常規工作還是要繼續的,畢竟寺裡是不養閑人的,又是周而複始的添長明燈的油,擦拭佛身,挑水掃地外加燒火煮飯,工作似乎比他離開黃覺寺之前要多了許多,但他並沒有再去埋怨什麽,除了因為寺裡的僧人少了之外,主要是他內心變得成熟穩重了許多,他認為勞動除了強身健體之外還可以磨煉一個人的心性,現在的他已經不會再把情緒寫在臉上了。
有時他還會覺得寺裡的活不夠乾,時不時的還抽出時間為附近的老弱病殘孕挑水砍柴,附近的百姓為此都會把家裡僅有的糧食勻一些出來感謝這位喜歡助人為樂的小和尚。鄰裡關系搞好了,寺裡有個大型活動什麽的,附近的村民都會自願跑過來幫忙,從來不跟寺裡談錢。
可惜好景不長,本來就已經在雞腳上刮油的現狀變得更差,災民越來越多,起義軍也是四處蜂起。起義軍多了官府就要鎮壓,鎮壓就是官府的人開著卡車出去見人就逮,管你是草寇還是良民,先拉回來嚴刑拷打一番再說。你那個地方抓得多,就說明你這個地方的工作落實最有力,對於當時一心想奔仕途的人,這是個絕佳的機會。
上邊下的任務是死的,但人是活的,體制內的人最會搞變通,如果變通有等級的話,那都快成精了。義軍不好逮,百姓還不好逮嗎!只要往大牢裡邊一關,哪還有你辯解的機會,娘的,“兵”字兩條腿,“官”字兩張嘴,說不贏啊說不贏。作為百姓只有認栽吧。
人也抓關了,功也冒領了,也該結束了吧!不行,上報的平定義軍的數量倒是挺多的,但各處造反的勢頭並沒有遏製住啊,別以為上邊的人都是在辦公室喝茶看報聽電話,偶爾用數據忽悠忽悠還行,但當他外出一溜達的時候就知道真相了,拐個彎都能遇見幾個散兵遊勇拉著橫幅喊口號。
事情敗露了就繼續抓唄,這回面臨的問題可不是抓這麽簡單了,抓是好抓,關鍵抓了之後放哪兒,大牢肯定是不夠關的了,關了你還得考慮夥食,那實在沒辦法就都砍了吧,砍了省事兒,大家都清淨。
到最後元朝的各級官府也不抓人了,直接砍人,還是那個問題,起義軍不好惹,直接就是拉百姓砍頭,給上級交差時就比較省事了,排個識數的小吏直接按人頭點。
這時的百姓已經到了水深火熱的地步,很多人都不知道意外和明天誰先到來。過了今天不知道還能不能看見明天的太陽。
本來寺廟相對於其他地方是比較安全的,不是萬不得已的時候官府一般不會去招惹寺廟,這跟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有關,平白無故去打擊破壞傳統文化的人,就好比不孝子孫要去掘自家祖墳一樣,肯定會被戳脊梁骨。
當時元朝政府的國安部門分析得出,社會上的很多起義軍都是在信奉明教和彌勒教,明教是啥玩意兒估計當時的國安部門也說不清楚,彌勒教就比較好理解了,寺廟裡都供奉有彌勒佛,肯定跟這老頭有關,元政府一聲令下,義軍暫時不抓了,先把各自轄區寺廟裡的彌勒佛給廢了。
為了體現執行力,各地紛紛把搗毀彌勒像的任務演變成了火燒寺廟的行動。官府的人都有自知之明,都知道寺裡的泥菩薩搗毀不容易,沒有魯智深的那膀子力氣是不行的,單獨搗毀一個佛像的施工成本太高。還是火燒快一些,順便把佛爺都送往極樂世界,還能求個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