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海湖畔,賈芸用小刀削下一塊兒烤羊肉,盯著看了一會兒,才放進嘴裡。草原放牧出來的羊肉就算再美味,可是連著吃上幾個月,賈芸也早就吃膩了。好在仗也快打完了,這種苦日子也快到頭了。賈芸現在發愁的是人口不足,浩罕汗國這麽大地盤該怎麽管理。
賈菱跑的更遠,他一路追著浩罕汗國的殘兵打到了裡海,而後就沿著裡海清除當地的部落。按照賈琅的計劃,這次遠征不是一定要完全佔據浩罕汗國的土地,不過卻要盡可能的清除當地的族群。
賈菱出兵由撫遠城出兵時,只有三千正規騎兵。他一路上收編願意依附大乾的部落,挑選青壯組成仆從軍。打到裡海沿岸時,已經有了一萬多騎兵。通過交流,賈菱發現這些部落有不少都是漢人血統,他們是大唐時期的漢人與當地人結合形成的族群。賈菱借此事拉攏這些部落首領,賜予他們漢人身份,準許他們遷居大乾腹地。立下戰功者,可授予大乾官職。賈菱恩威並施,成功征服了波斯高原以北,裡海以東的大片土地。
賈萍突襲重創了羅刹鬼後,抽調韃靼,瓦剌,朵顏蒙古,女真精銳騎兵組成了一隻三萬人的聯軍,向著西北征伐。羅刹鬼為了征服浩罕汗國,烏拉爾山以東的青壯幾乎被征調一空。賈萍抓住時機,掃蕩羅刹鬼在烏拉爾山以東的據點。駐扎在北海的大乾軍也向西攻伐,理由是抗擊羅刹鬼犯邊。北疆駐軍經常與羅刹鬼發生衝突,故而這個理由也並沒有引起朝廷的懷疑。
賈琅最清楚大乾邊軍的情況,五軍都督府也知道個大概。兵部尚書王子騰也有所了解,朝廷其他官員沒有幾個人關心這些偏遠地區的情況,這就產生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大乾出動數萬大軍,在西北兩面與羅刹鬼打得如火如荼,朝廷還認為只是尋常的邊境衝突。而朝廷官員的目光,大多都放在了新政上,畢竟這事兒關乎他們的切身利益,由不得他們不上心。
賈琅有了小棉襖,心情非常愉悅。他很喜歡這個女兒,每天都抽出時間抱上一會兒。賈琅的舉動讓府裡的人都摸不著頭腦,從來都沒有這麽喜歡女兒的人。鳳姐兒都有些看不下去了,覺得賈琅太過溺愛孩子。勸了好幾次,賈琅依然是我行我素,根本就不理會。鳳姐兒無奈之下,也只能由著他了。
賈琅的好心情被一封書信給打斷了,賈芸要在鹹海建造船廠,請求賈琅調撥造船的工匠。賈琅很頭疼,現在最缺的就是造船工匠,海軍自己都不夠用呢。可是賈芸的理由也很充分,裡海和鹹海的水域面積太遼闊了,沒有戰船根本無法掌控。何況這兩座大湖裡有豐富的漁業資源,不利用起來實在可惜。
高岩給賈琅出了個主意,從民間招募造船工匠,再從海軍造船廠抽調幾名老工匠指導。先由小船造起,一步一步慢慢來。畢竟裡海周邊也沒有強大的水師,暫時沒有建造大型戰艦的必要。
賈琅也轉過彎兒了,他是在用海軍的標準考慮問題,忘了裡海那邊兒的情況不一樣。賈琅當即回信給賈芸,說明了情況。他在信中將浩罕汗國的區域改名為安西,恢復了大唐時期的地名。招募造船工匠的事情交給了高岩,賈琅給賈璘寫了一封信,讓他從海軍造船廠裡抽調二十名技術好的工匠。
對於安西人口不足的情況,賈琅也很無奈。雖然大乾朝廷一直遷徙流民到西域,但是速度還是太慢了。賈琅尋到婉姨,想要借助白蓮教的影響力,加快移民速度。婉姨倒也願意配合,白蓮教在西域發展的不錯,這讓她對安西也產生了興趣。信奉白蓮教的都是窮苦百姓,要是能讓這些人過上好日子,對白蓮教的發展也有很大好處。
青蓮教,紅蓮教,漕幫都被賈琅利用起來,高麗人和倭人也上了移民的名單。賈琅認為大乾東部的人口太多了,最少也要遷移一半百姓出去。如此一來,大乾內部因為土地兼並導致的社會矛盾,就能得到緩解,為新政的推行爭取更多的時間。崇安帝在西山兵變後,在大乾興起了大獄,波及到幾十萬人。如今這些人也被賈琅盯上了,他們最終也要被遷徙到安西。
韃靼和瓦剌也都有部落向西遷移,那裡良好的草原非常適合遊牧民族。 賈琅對此持讚成態度,還用茶葉,鐵鍋,鹽,糖等草原稀缺物品誘惑蒙古各部落西遷。
大乾製造水泥的技術達到賈琅的要求後,就開始在長城以北修建城堡,逐漸向草原深處推進。瓦剌和韃靼也都明白這是大乾加強對草原的管控而采取的措施,可是他們卻無力反抗。在這種情況下,西遷就成了一個不錯的選擇。
九華宮。
賈琅陪著隆興帝下了兩盤棋,結果全都輸了。
隆興帝笑道:“你小子今天有些心不在焉,在想什麽?”
賈琅將棋子慢慢收進罐子裡,說道:“臣在想海外的事兒。”
隆興帝問道:“海外能有什麽事兒,讓你與朕下棋都不專心?”
賈琅說道:“臣有些想不明白,西夷各國本土的地盤都只有一點點大,人口也不多,為什麽他們就能把戰船開到大乾的家門口?咱們大乾幾億人口,竟然造不出比西夷番鬼更好的火炮和火槍。除了這些,西夷還在許多方面超過了大乾。堂堂天朝上國,竟然落在了西夷番鬼的後面,實在讓臣無法接受。”
隆興帝沉默片刻,說道:“你不是已經讓錦衣衛弄了許多番鬼回來嘛,可得到了答案?”
賈琅說道:“明白了一些事情,還有一些沒有弄明白。”
隆興帝好奇的問道:“你弄明白了那些事情?”
賈琅說道:“西夷注重技術方面的發展,這是他們在造船,火炮,火槍等方面領先大乾的原因。而大乾的科舉還在考儒家經典,用幾千年前的東西為朝廷選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