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煒楓
詩歌仿若神秘城堡,虛與實交織,構成其獨特魅力。以《破損的佛像》為例,其深邃思考與精妙表達,盡顯詩歌中虛與實的辯證關系。
詩歌之虛,仿若雲霧繚繞的山峰,予人無盡遐想。於《破損的佛像》中,“殘垣斷壁,枯草掩映的山頂,一尊佛像側臥在荊棘”,詩人借虛的描寫,勾勒出荒涼而神秘之景,引發讀者對佛像往昔的想象。
此種虛的表達方式,使詩歌具空靈美感與深遠意境,超越現實局限,拓展讀者思維空間。宛如王維詩中所繪空靈境界,讓讀者於想象天空自由翱翔。
然而,詩歌之實同樣重要。實乃詩歌根基,使其具打動人心之力量。《破損的佛像》中“寒風裡顫栗的雞毛”“飛鳥的糞便”等實的描寫,令讀者真切感受到佛像所處環境的破敗與淒涼。
此實的描寫使詩歌更真實可感,讓讀者深入體驗詩歌所傳達的情感。恰似杜甫詩歌,真實反映社會現實與人民苦難。
詩歌之虛與實相互依存、相互轉化。於《破損的佛像》中,虛與實的結合達高度統一。自荒涼景象至佛性的延續,再至現世的繁華與騰飛,詩歌展現了由破敗至希望的轉變。
此種虛與實的辯證關系使詩歌具豐富內涵與多樣魅力。它既能讓讀者於空靈意境遨遊,又能讓其於真實情感中找到共鳴。
詩歌中的虛與實亦予人啟迪與思考。它讓我們認識到,生活中既有虛幻夢想,亦有真實困境;既有美好憧憬,亦有殘酷現實。
面對生活種種,我們應既保持對美好的向往,又需腳踏實地面對現實。正如詩中所體現,即便佛像破損,但佛性不滅,現實中總有希望與力量支撐我們前進。
總之,詩歌的虛與實宛如陰陽兩極,相互交融,共同構成詩歌的藝術魅力。《破損的佛像》以其獨特表達方式,展現了虛與實的精妙結合。它不僅予人藝術享受,更讓我們於思考中領悟生活真諦。
附 1:破損的佛像
文/煒楓
殘垣斷壁枯草掩映的山頂
一尊佛像側臥在荊棘
盤旋的鷹遺落一枚羽毛
草叢中藏匿的雞毛寒風裡顫栗
飛鳥的糞便
裝飾石佛的眼耳鼻身
蔓延的苔蘚封印殘缺雙眸
破碎的頂花訴說往昔
蘇醒的毛草
探出尖芽頂著一粒佛株
山下的村莊
蜿蜒公路如一條哈達串起憧憬
汽笛長鳴喚醒思緒
笑聲裝飾的田野
鉚足力量馱起騰飛翅膀……
2024.3
附 2:小兀老師點評:
小兀詩評
讀詩:煒楓的《破損的佛像》
讀朋友的這首小詩,印象於腦海翻湧數次。
觀之,作者功力已達相當層次。說是小詩,實不長,僅十五行,卻於詩語運用、意象設置、情緒表達與哲理體現上,皆有值得體會之處。玩味再三,甚是稱道,故留筆於此。
詩題為《破損的佛像》。初觀,此題甚難落筆。威嚴何尋?因其破敗荒涼,似難覓威嚴之影。好奇何覓?普通山間,雜草叢生之境,實難覓落筆之處。傷感何取?傷感一尊破損石像,恐難引共鳴。
然作者起筆描述。佛像臥於荊棘間,鷹之落毛、雞毛、寒風皆伴於此。乃至飛鳥糞便,皆汙濁佛像眼耳鼻身。苔蘚封住佛像“殘缺雙眸”。實夠淒涼!此處用語極豐且簡。簡煉處,引讀者共鳴。此簡煉,乃功夫。
繼而現轉折:“破碎二字”延續先前諸般荒涼意象,又自然過渡至“訴說往昔”。如此聯至往昔,即提供歷史厚度,使意象於時空上增一維度。令人聯想往昔之隆重。
後續,雖仍為實像白描,毛草尖芽“頂著一粒佛珠”。此乃告知讀者:佛性尚在!
且看:“山下的村莊/蜿蜒公路如一條哈達串起憧憬”,此處描述,使意象豐腴起來:佛像雖倒,佛珠尚在!更化身為現世公路!佛性仍映照著現實世界!
此告知我們,佛像倒否,荒涼否?實荒涼。但無論何等荒涼,佛性不滅呀!
人世有佛性。“汽笛長鳴”,“笑聲裝飾的田野”,“騰飛翅膀”……世間不亦繁華?前進動力,不亦“鉚足力量”?
不得不言,自荒涼現景,至佛性不死,再至現世騰飛,何其有力,意象反轉!意象有反轉。然思想甚統一。此亦為詩作結構妙處。
試想,若無開頭兩段荒涼細致、逼真描述作襯托,對後續新意象之表述,豈會那般強烈?答案否。
言至此,末言一句;詩作內涵之哲理性,予我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