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城池坐落在一片平原的一個出口上形似一個口袋的露出的口子,周圍山林茂密就命名為野口城(ps:其實日本地圖就叫野口城,我實在編不下去了,有些的情況哪怕是古代和現代人的看法也是一致的)
這座城在島津忠良看來還是有瑕疵的,不過修築石質建築,要考慮到開采石料,選料,石切還有運輸的問題,把問題總結起來就是時間和成本的問題,雖然本家是有金山的底蘊但是主公姊小路直賴,看到修築石牆計劃的第一頁就已經開始頭大了。(ps:也就是以前的三木直賴,現在買了家名就改姓氏,這在日本戰國很常見,重家名而輕血緣)
最後根據奉行眾和家臣團的研究決定還是不修築石牆了,不過大手門可以好好搞一搞,也可以設立幾個原木陷阱和落石陷阱這些對於他們來考慮是更加經濟和實惠的。
其實在野口之地接到通知的島津忠良是挺無奈的,其實誰都知道貴就是好,好就是貴,但是人還是要結合本家自身實力來考慮,不過主公姊小路直賴到是想修築一座新的本城用上這項技術,野口城作為一座支城太過於投入成本了。
但是島津忠良不是這麽認為的,平時多多修築好好搞搞城池日後真打起仗來,你不糊弄城池城池也就不糊弄你。不過主公和家臣團的意思島津忠良也是十分的理解的畢竟他們心中覺得,日後肯定可以一統飛驒國,這怎麽會局限一座小小的野口城呢?
然後島津忠良想出一個辦法,根據這野口城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在關口中設立關所,順便征收過路費,回回血。然後有了對比,本家的優待商人、領民和軍役眾才能更能體會到給他們的優待。
然後在最前線的山丘之上設立烽火台,因為飛驒國是山林之地很不好走,靠著人和傳馬來傳達消息很慢,雖說有傳馬製的政令,但是軍事上的視角可不是這樣,戰場上爭分奪秒,局勢瞬息萬變。一個烽火台就可以讓本家勢力看到燃起烽火就地開始征召足輕雜兵前來救援野口城,來逼退或者擊潰敵軍。
這就很大限度的提高了信息傳遞的速度,讓本家有時間征召士兵不至於被突襲打個措手不及。(ps:日本戰國時代都是需要動員士兵的,在早期沒有進行兵農分離的思想指導之下沒有常備兵隨時隨到,都是這個流程層層動員,動員自身旗本眾和家臣眾)
就可以用少量兵力做拖住敵軍的大部隊這就是勝利,加上軍隊打仗時時刻刻消耗軍糧,日本城堡就是為了這個情況而誕生的,在日本戰國古代沒有強力的工程器械,面對依托地形優勢和城堡設計的曲折的守方,攻方采用力攻的方式多損失大量的士兵,是不符合當時的情況的,畢竟征召來的征召兵多是領內的壯丁勞動力,一次性死傷太多,這領地內的田地誰來耕種,人口的損失直接影響下次征召兵的質量和人數。
首先要說說攻城的四種方法。
1-力攻力攻法就是單純依靠武力攻進敵軍城池的方法,也稱F2a法,在大優勢和以多打少的時候有奇效,不過也需要謹慎,都是有翻車的機會的,比如曾經有位知名的歷史人物說出優勢在我的判斷,所以這個戰法還要看天時地利人和。
2-圍攻就是斷絕敵軍補給,等待敵軍自我滅亡的方法。城內由於長期缺水缺糧,下場通常非常淒慘。長圍的計策包括事前斷絕敵軍的糧食補給,再以大軍包圍城池的“兵糧攻”、堵塞河川淹沒敵方城池的“水攻”,以及斷絕對方水源的“乾殺”等。豐臣秀吉就是喜歡使用長圍的戰國武將。不過,這種方式需要的人力物力比較充沛而且是在己方佔據優勢的時候才可以實施的。 石田三成奉命圍攻忍城時,就是自己能力不足,然後被稱為戰下手,所以說打鐵還需自身硬。
3-燒討采用燒討這個斷子絕孫的戰法,就很離譜了,除非是遇到非常緊急的情況才需要使用,也可以理解成三光政策,主打一個折磨對手。
4-調略調略則是攻城戰中技術含量最高,也最燒腦的方式。攻城方需要說服守城方城主或武將,要求對方讓出城池。為了籠絡敵軍的城主或武將,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如何用手中有限的資源來取得降將的信任,由於需要大量情報支持,花費的金錢和精力同樣不少,因此采用的人不多。據說竹中半兵衛奪取稻葉山城時,周邊勢力都展開調略,希望能夠從其手中獲得稻葉山城,但均遭到失敗,竹中半兵衛最終將稻葉山城歸還齋藤家(ps:主打的就是一個特殊想法-能人多傲骨)。豐臣秀吉面對合戰時候最常考慮的就是通過調略來削弱敵人增加己方的優勢,同樣優先開展調略,雖然有更多的可能性成功,但同樣也會遭到失敗。由此可見,調略是不是一個簡單展開的攻城方案,不但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還需要守城方自身的對於自己利弊的綜合考量。
基本上很少愣頭青不計代價的強攻城池,付出的比收獲的少,這就是虧損這仗打的就不值當,再說日本這個地形就不適合攻城武器發展,受製於材料工藝還有使用場景的限制下,很難夠能發揮出作用,最後成熟的攻城戰術是,用弓箭鐵炮射擊壓製敵軍,然後抬著竹束、擋箭板貼近城附近,然後用木梯爬牆,這算比較靠譜的戰法了。